愿随先烈葬黄花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5月18日清晨,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东门外教场岗的刑场上,被敌人严刑拷打、伤痕累累的共产党员张行静被刽子手架着,做最后一次审讯。敌旅长盯着张行静的眼睛凶恶地说:“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如执迷不悟,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张行静挺直腰杆,怒目圆睁,厉声说道:“我已回答了多次,早已说完。今天仍然是: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今天倒要你们答复几条:第一,给我准备三斤酒,我要死得红光满面;第二,我要书家信一封,让家中明白,行静死得光明正大;第三,革命者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加害他人;第四,我是共产党员,死前要呼口号,你们在场的人都要跟着喊。”他的话让现场的刽子手浑身战栗,敌旅长示意刽子手递给张行静纸和笔,张行静戴着手铐奋笔疾书,写完家信和遗诗后,昂首挺胸走向刑场,面色从容地在“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的口号声中英勇就义!敌旅长展开遗诗,只见上面写着: “人生一世万千差,继承光荣革命家,死不投降当叛逆,愿随先烈葬黄花!”
  1901年元月,张行静出生于黄安县华河区张 必贵村一个书香世家,家中兄弟二人,他排行老大,天资聪颖的他自幼跟随教私塾的祖父读书,1924年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第二部就读。武汉中学是当时湖北地区传播马列主义和党的建设重要基地,黄安和麻城最早的党组织都是在这里建立后被董必武派回老家组织农民开展革命。
  在董必武、陈潭秋的教育和培养下,张行静如饥似渴阅读马列著作,常常读得废寝忘食。入学第二年的一天,他偶然得到一本《共产党宣言》如获至宝,一个通宵就读完了,并在每页的重点语句下画上杠杠,还写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最后又在扉页上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他说,《共产党宣言》打开了他思想的闸门,让他对共产主义充满了信心。也就在这一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生中党的主要活动分子之一。
  1926年夏天,张行静被董必武派回黄安宣传革命、组织农民。张行静只带着包括那本盖有印章画有杠杠的《共产党宣言》在内的一箱马列著作和革命书籍回到老家,他也是第一个将《共产党宣言》带回黄安的播火人。回乡后,张行静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为掩护,先后在黄安的华河区、二程区等处宣讲马列主义。他还利用本村群众乘凉的机会,搬来小方桌,点上油灯,以介绍武汉见闻为引子,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时机一成熟创办了农民夜校,以平白质朴的语言解读《共产党宣言》。他还自编教材向农民讲授革命道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他说:“中国就像块肥肉,帝国主义总想瓜分,我们就要打倒帝国主义。”“农协就是农民协作,就是要团结起来组成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就有力量,就能打倒农民的敌人一一土豪劣绅。我们要建立农民协会,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经过宣传,极大唤醒了农民的觉悟,激发了农民的斗志。
  张行静还走村串户考察发展了张正清、刘佑福等十多名农民党员。1926年冬,他在家乡主持成立了河汉乡党支部和农民协会,组织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纠察队,挑选苦大仇深、忠实勇敢的青年农民张行旺、张行才担任队长、副队长。为了扩大影响,让更多贫苦农民加入农民协会,张行静又组织一次河汉乡农协会员大游行,一路上人流如潮,口号震天,农民群众踊跃入会,地主豪绅纷纷外逃。
  1927年春,张行静调到国共合作的国民党黄安县党部,参与黄安县农民自卫军的组建工作。农民自卫军成立后他奉命带队捉拿了阮纯青、张英廷等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经革命法庭审判后判处死刑。
  党的八七会议后,黄安、麻城掀起了创建农民武装的高潮,张行静回到家乡重建防务委员会,扩大农民纠察队。1927年11月13日,震惊世界的黄麻起义爆发,受黄安县委指示,张行静率领河汉乡农民纠察队参加了黄麻起义。
  1927年12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向黄安、麻城发动疯狂进攻,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黄麻起义失败了,张行静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悬赏通缉。敌人对张行静恨得要死,到处张贴悬赏通告: “有人捉到张行静,一两骨头一两金;有人秘报张行静.管他一生不受贫。”根据党组织安排,张行静先后转移到天津、湖南等地进行地下工作。转移前夜,张行静拿着那本包裹严严实实的《共产党宣言》来到同村好友、地下党员张行旺家,再三叮嘱:“这是穷人的《圣经》,是革命的指路明灯,一定要保管好,绝不能让白匪搜去!”张行旺接过《共产党宣言》庄严地点点头说:“放心吧,人在书在!”
  1929年3月,张行静根据上级指示,从湖南回乡参加武装斗争,路过河口镇时被反动的“清乡团”发现逮捕投入监狱。在狱中的三个多月里,敌人先是以高官利禄诱惑,遭到张行静的痛斥,敌人又蒙骗张行静的父亲张尔闻: “只要你儿子写一篇《劈共论》登在报上,不仅可以立刻释放,还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听完父亲的转述,张行静激动地回答:“要我写《劈共论》背叛共产党,背叛工友、农友,那才是罪过!”
  见软的不行,敌人又以压木棍、灌辣椒水、吊打等酷刑折磨张行静的意志,一遍一遍的审讯,一次又一次的酷刑,但张行静始终坚贞不屈!
  得知张行静被捕的消息后,中共黄安县委和鄂东北特委、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于1929年5月17日凌晨组织劫狱,但被敌人发现,行动失败。敌人担心夜长梦多,定于5月18日处死张行静。5月18日一早,敌人将张行静押解到县城東门外教场岗的刑场上,贼心不死的敌人,对张行静做最后的审讯,仍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内容,无计可施的敌人残酷处死了张行静。
  张行静被捕后,张行旺将这本《共产党宣言》辗转交到七里区农协委员长曾传六手中,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转战西进前,已是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政委兼独立第二师政委的曾传六又将那本《共产党宣言》连同其他文件寄存在自己曾经的房东余汝清家。为了防止被敌人搜去,余汝清冒着生命危险将这本《共产党宣言》包裹好后藏在自家的夹墙中。1958年9月,在红安县革命博物馆征集文物时,余汝清才从夹墙中拿出来无偿捐献给国家,并向征集人员讲述了它的传奇经历。
  1994年10月,这本《共产党宣言》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它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发现县一级最早两个《共产党宣言》读本之一。
其他文献
“花甲禮”是朝鲜族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举办的祝寿仪式,又叫做“花甲宴”或“回甲宴”,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成,融礼节、服饰、饮食、伦理等多种文化习俗为一体,是朝鲜族人生礼俗当中的重要一项。花甲礼起源于13世纪,最初产生于王室,后来逐步普及到民间。19世纪末,朝鲜族花甲礼从朝鲜半岛传人丹东,后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和东港等市广泛流传,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8年,朝鲜族花甲礼入选第二批
期刊
“戏曲”一词,王国维的解释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顾名思义,即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京剧、评剧、木偶戏、皮影戏……似乎也都在验证着这样一个定义。  在辽宁省十大类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类项目有24项,其中国家级9项,包括享有国粹之称的京剧、喜
期刊
最近,一个沉痛的消息震惊了全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战士作家,原旅大警备区军人俱乐部主任,全国、省、市关工委优秀报告员高玉宝同志,于2019年12月5日在辽宁大连逝世,享年92岁。  “党是妈妈我是娃,叫我干啥我干啥”  1927年4月6日高玉宝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阎店乡和平村孙家屯。1947年11月参加革命,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离职休
期刊
“刘老六,六老刘,家里有六十六间好高楼,还有那六十六头杠子牛,牛身上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还有那六十六根粗杠轴,还有那……”在沈阳市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展演上,沈阳东北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霍大顺兴致勃勃地演唱起爷爷霍树棠当年在大帅府里给张作霖表演过的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绕口令》,年逾七旬的霍大顺精彩的说唱表演引来了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  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奉天城内的民间艺人
期刊
我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那时候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如果赶上了谁家放场电影或演场皮影戏,都足以成为伙伴间最兴奋的话题。研究生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奔波于田野,用我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去搜寻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艺术遗珍。有时候,回忆起上山下乡的日子,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凌源调研皮影戏时的所见所闻,我想这或许也是因为皮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最深刻、最
期刊
笔者最初知晓海城喇叭戏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们使用的省内通用音乐教材上介绍的地方戏剧种中就有海城喇叭戏,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在一个县城会兴起一个地方戏剧种。  近年来我从事辽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海城喇叭戏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当我了解到海城喇叭戏的历史后,更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留住乡愁记忆的特殊作用所感动。  海城喇叭戏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奏乐器唢呐的俗名为“喇叭”,所以被称为“海城喇叭戏”
期刊
全日空航空公司优质的服务闻名世界。去日本一定要体验一下全日空,听说不只服务好,餐食更好。  上午7点50分,我准时来到沈阳桃仙机场候机大厅的全日空柜台前,办理乘坐全日空NH926航班去往东京的乘机手续。这时全日空的机場工作人员已整装待毕,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将要搭乘全日空航班的旅客。无论是在办理领取登机牌和托运的柜台,还是在登机口服务的工作人员,她们都在热情、周到地工作着。  登机后每一位空乘人员的微
期刊
我12岁时候,家里有个小二胡在墙上挂着。我大哥、我二哥都是在业余剧团拉弦的,他们是业余剧团的骨干。在业余剧团,他们一唱戏,我就在边上站着看,一场不落。后来我跟我哥说:“你们都会拉了,我也学学这个弦。”我就把小二胡拿下来了,里外弦一逛,手指头一按,就能按出点来了。打那以后,哥哥告诉我几个点,我就按路子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我很快就会拉了,打那以后我就拉二胡了。  1969年,我跟几个二胡
期刊
前不久,著名生物学家钟扬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并获封“时代楷模”称号。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他,参加工作后与同事张晓艳相恋。为了生态学研究,钟扬在西藏高原累计奔走50万公里,和团队寻找到4000多万颗植物种子!但他留给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钟扬曾和妻子约定:双胞胎儿子15岁后由他管。谁知他却永远失约了….  植物世界美不胜收  2002年9月9日,张晓艳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钟扬给他们取名云
期刊
小时候我有俩绰号,一个叫“精粉”,一个叫“夜游神”。说“精粉”,是人们说我的肤色生得像粮店卖的精白面粉;说我是“夜游神”,乃是父母形容我的。因为从小我就睡觉少。那时我们家住在沈阳老北站边上的平房区里,土炕的炕席下也不知哪儿来那么多的臭虫,晚上开灯满墙爬,已经会扎巴走路的我就用小手捻臭虫玩儿。咬过人的臭虫经我的掐拧就成了暗红色的小蝌蚪,咋一看觉得尾巴在动哩。母亲说我精神头儿足得小眼睛放光,捻得那个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