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理念下的“大语文”课程整合与构建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提出了大语文“6+1”、大数学“6+1”、大体育“6+1”整合课程,强调学科课程原有内涵和外延,并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该课程体系已在洛阳部分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实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
  在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学习、思维培养及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點进行创新教育,“大语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大语文”课程,以语文学科为内核,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课程的构建,重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在课程的研发与设计中,我们依据教学形式的展现、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来引领学生进行自我的提升与展示。我们对语文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确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大语文“6+1”课程,即语文基础大全进阶课程、语文认知单元理解课程、听说技能素养学程、阅读技能素养学程、语文写作技能素养学程、故事情景校园剧课程及家本语文课程。
  在语文学科单元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基础大全进阶课程的实施,我们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如知识大闯关,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闯关游戏。在游戏设置时,多结合语文学科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进行字词闯关时,以找朋友、成语接龙、飞花令等来考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对于语句的闯关,进行句子种类的专项练习,如不同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反问句的练习、双重否定、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多人转述的情景训练等。这一系列的训练,对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认知单元理解课程教学时,我们发现单一地依靠传统的记忆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更是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寻找辅助教学的手段势在必行,而利用思维导图成为我们教学的新方式。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古诗时,我们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识记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关键字、词以及图画进行整首诗的学习与背诵,效果尤为明显。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表达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因此,“大语文”把听说读写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听说、全方位阅读、全方位写作,这些均是整体且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相通相融地展开“大语文”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在全民阅读时代,阅读已呈现常态化。“大语文”的全方位阅读课程,强调阅读不能再局限于单调的文本,而要创造一个全信息化的环境,让学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全方位阅读从选文的体裁(小说、诗歌等)不限到题材(亲情、友情等)不限,但是有时候仅范围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深挖,才能指导孩子更好地思考和辨析。阅读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是个体与集体、独自与分享、身体与心灵等各个层面都需顾及。阅读的对象应全面化,不能单单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所有方面。如低年级的阅读以图文并茂的绘本为主,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研学方式为主,可以带孩子们去海洋馆了解海洋生物、走进植物园亲近大自然,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中高年级阅读书籍以文字形式的小说为主,引导孩子们阅读具有正能量的书籍。鼓励他们走进茶园、戴上斗笠、背起竹篓、走上田埂,在采茶、制茶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茶文化中感受中国的传统礼仪;走进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山书院,穿上长袍,在庄重的拜师礼中承先贤之经典,修君子之礼德。
  “大语文”,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格与人文修养。我们希望通过“大语文”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新冠疫情刚发生的时候,我关注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公众号“华山感染”,他们的问候语让人印象深刻:“一旦关注,长期感染,无法治愈。”极具感染力的公众号后面一定是一群极具感染力的医生。这些医生的感染力,来自高超的专业素养,也来自高明的表达方式。  教师与医生一样,应是具备高素養的专业人士,也该让学生觉得具备感染力。那么,如何做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呢?  一、把规则形象化  每一个教师对管理自己的
期刊
网络直播抽奖行为有别于传统的有奖销售.网络直播平台的抽奖机制如果存在越轨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诈骗型、赌博型、色诱型三种网络越轨行为.网络直播抽奖行为超越合法规则时,内部主体之间往往存在刑事责任分配、共犯形态竞合、加重情节认定等实务难题.刑法介入网络越轨行为时必须在规范维度符合法条的规范目的 ,在现实维度具有刑事防控的需求.网络直播抽奖越轨行为的规制路径应以非刑罚处遇措施衔接行政处罚的二元模式为主.
当今世界,灾难频仍,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各环节中,需要文化各异的行动者的沟通和协调,而跨文化应急沟通是有效管理这些行为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聚焦突发公共事件跨文化应急沟通的研究还未受到广泛重视.以国内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背景,分析跨文化应急沟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应急人员在突发事件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影响跨文化有效沟通的关键因素,探讨如何提升突发公共事件中跨文化应急沟通能力.这对保障国家与人民安全,提高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舞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球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数量增长了50%,成为全球青少年第五大致病和致死原因。尤其是在13~28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是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目前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在疾病总负担中占比最高,约占20%。据调查,在校生中5%~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
期刊
班主任有几大难:学生的打扮、跑操秩序和上课迟到。事情说大不大,但总有学生犯错,处理不好容易一地鸡毛。针对学生的发型管理,我也曾经历了一波三折,尝试了多种方法,颇有体会。  我特别重视学生的面貌清爽,习惯严格管理,接手新班的“三板斧”总是从“头”开始。开学前,我通过班级群、《告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宣传,发动家长督促孩子遵守校规、班规,提前做好準备。开学当天,学生进班逐一检查,男生短平头,女生长发的梳马
期刊
张卫华,信阳市平桥区第一小学副校长、育才校区执行校长,中教高级教师,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河南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与教师教育专家。主持或参与多项省课题并获成果奖。成立“张卫华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阅读为出发点,致力于研究“阅读与语文、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成长”,创设“灯塔阅读课程”和“主题研究课程”“养教课程”“爱慧成长课程”,使教师成长梯次提升,学校文明与内涵不断彰显。作品《静水深流》《陪伴》已结集,另
期刊
7月中下旬以来,我省多地连遭特大暴雨袭击,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鹤壁市是重灾区,在此次洪涝灾害中,累计受灾学校518所,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其中校舍受损448所,校舍受损面积50余万平方米,有21所学校校舍严重受损,涉及在校生6980人.在鹤壁市受灾地区中,浚县受灾最重,全县有80万亩良田被淹,40余万百姓撤离家园,新镇、小河、王庄3个镇全域被淹……
期刊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仅盯着课本,眼中就只剩下“解题技巧”,势必造成数学课堂的短视和窄化。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置身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教学《东南西北》一课,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辨别生活中的四个方向。我在上一次课结束时让学生搜集一些辨别方向的儿歌和谚语。  课堂伊始,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什么方向吗?”学生纷纷说“东方”。我接着提问:“
期刊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对学校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确定努力的方向。  一、内在因素  1.职业理想  对任何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职业理想都是航线上的灯塔,有了它,就有了方向感。要干好一件事,必须有一定的内驱力。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工作,也必须有一股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这就是职业理想。  可以想象,青年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职业理想和社会需要的
期刊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主阵地,其培养质量决定了毕业生以后能否胜任育人及学科教学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考查师范生是否具备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培养立足点、培养目标、内容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等几个关键问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立足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20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