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提出了大语文“6+1”、大数学“6+1”、大体育“6+1”整合课程,强调学科课程原有内涵和外延,并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该课程体系已在洛阳部分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实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
在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学习、思维培养及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點进行创新教育,“大语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大语文”课程,以语文学科为内核,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课程的构建,重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在课程的研发与设计中,我们依据教学形式的展现、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来引领学生进行自我的提升与展示。我们对语文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确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大语文“6+1”课程,即语文基础大全进阶课程、语文认知单元理解课程、听说技能素养学程、阅读技能素养学程、语文写作技能素养学程、故事情景校园剧课程及家本语文课程。
在语文学科单元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基础大全进阶课程的实施,我们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如知识大闯关,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闯关游戏。在游戏设置时,多结合语文学科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进行字词闯关时,以找朋友、成语接龙、飞花令等来考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对于语句的闯关,进行句子种类的专项练习,如不同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反问句的练习、双重否定、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多人转述的情景训练等。这一系列的训练,对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认知单元理解课程教学时,我们发现单一地依靠传统的记忆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更是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寻找辅助教学的手段势在必行,而利用思维导图成为我们教学的新方式。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古诗时,我们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识记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关键字、词以及图画进行整首诗的学习与背诵,效果尤为明显。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表达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因此,“大语文”把听说读写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听说、全方位阅读、全方位写作,这些均是整体且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相通相融地展开“大语文”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在全民阅读时代,阅读已呈现常态化。“大语文”的全方位阅读课程,强调阅读不能再局限于单调的文本,而要创造一个全信息化的环境,让学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全方位阅读从选文的体裁(小说、诗歌等)不限到题材(亲情、友情等)不限,但是有时候仅范围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深挖,才能指导孩子更好地思考和辨析。阅读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是个体与集体、独自与分享、身体与心灵等各个层面都需顾及。阅读的对象应全面化,不能单单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所有方面。如低年级的阅读以图文并茂的绘本为主,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研学方式为主,可以带孩子们去海洋馆了解海洋生物、走进植物园亲近大自然,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中高年级阅读书籍以文字形式的小说为主,引导孩子们阅读具有正能量的书籍。鼓励他们走进茶园、戴上斗笠、背起竹篓、走上田埂,在采茶、制茶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茶文化中感受中国的传统礼仪;走进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山书院,穿上长袍,在庄重的拜师礼中承先贤之经典,修君子之礼德。
“大语文”,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格与人文修养。我们希望通过“大语文”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提出了大语文“6+1”、大数学“6+1”、大体育“6+1”整合课程,强调学科课程原有内涵和外延,并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该课程体系已在洛阳部分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实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
在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学习、思维培养及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點进行创新教育,“大语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大语文”课程,以语文学科为内核,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课程的构建,重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在课程的研发与设计中,我们依据教学形式的展现、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来引领学生进行自我的提升与展示。我们对语文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确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大语文“6+1”课程,即语文基础大全进阶课程、语文认知单元理解课程、听说技能素养学程、阅读技能素养学程、语文写作技能素养学程、故事情景校园剧课程及家本语文课程。
在语文学科单元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基础大全进阶课程的实施,我们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如知识大闯关,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闯关游戏。在游戏设置时,多结合语文学科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进行字词闯关时,以找朋友、成语接龙、飞花令等来考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对于语句的闯关,进行句子种类的专项练习,如不同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反问句的练习、双重否定、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多人转述的情景训练等。这一系列的训练,对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认知单元理解课程教学时,我们发现单一地依靠传统的记忆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更是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寻找辅助教学的手段势在必行,而利用思维导图成为我们教学的新方式。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古诗时,我们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识记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关键字、词以及图画进行整首诗的学习与背诵,效果尤为明显。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表达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因此,“大语文”把听说读写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听说、全方位阅读、全方位写作,这些均是整体且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相通相融地展开“大语文”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在全民阅读时代,阅读已呈现常态化。“大语文”的全方位阅读课程,强调阅读不能再局限于单调的文本,而要创造一个全信息化的环境,让学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全方位阅读从选文的体裁(小说、诗歌等)不限到题材(亲情、友情等)不限,但是有时候仅范围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深挖,才能指导孩子更好地思考和辨析。阅读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是个体与集体、独自与分享、身体与心灵等各个层面都需顾及。阅读的对象应全面化,不能单单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所有方面。如低年级的阅读以图文并茂的绘本为主,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研学方式为主,可以带孩子们去海洋馆了解海洋生物、走进植物园亲近大自然,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中高年级阅读书籍以文字形式的小说为主,引导孩子们阅读具有正能量的书籍。鼓励他们走进茶园、戴上斗笠、背起竹篓、走上田埂,在采茶、制茶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茶文化中感受中国的传统礼仪;走进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山书院,穿上长袍,在庄重的拜师礼中承先贤之经典,修君子之礼德。
“大语文”,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格与人文修养。我们希望通过“大语文”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