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于《内经》的学习非常重要,本文从外界气候、饮食水谷、疾病状态三个方面来理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说明多种因素都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的失司,脾胃疾病的治疗要从多个方面考虑。
关键词:寒温和则六腑化谷;理论研究;脾胃病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09-02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出自《灵枢·本藏》:“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和,相应也”,指的是适合,调和的意思。“六腑” 指的是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化”本义是“变化、改变”之意,所谓“六腑化谷”指的是饮食水谷经六腑运化,转变为水谷精微物质,布散营养全身。然而六腑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最重要的是脾胃中焦枢机功能的正常。《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灵枢·五味》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与胃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从而使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得到水谷精气的充养。如《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六腑能正常化谷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本文就“寒温和”方面来阐述其重要意义。
1外界气候
“寒温”可理解为外界的气候,即四时气候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气候变化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寒温是重要的气象因素之一,与太阳的照射直接相关,《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太阳的光热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天运当以日光明”。“寒温和”指的是要去适合外界自然的温度变化,适时的增减衣物,以不受外邪的侵袭。如果不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或者是四时气候变化太过,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命曰气淫。”“至而未至,此为不及……命曰气迫。”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下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虐,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气候的变化对脾胃功能的影响较大,不能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则人体易外感邪气,外邪由表入里,易阻滞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六腑不能正常化谷,从而导致胃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证。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因此我们平时要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智者之养生。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则苛疾不起,百病不生。”对于已经得病的患者,更加应该注意适应气候的变化。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云:“病在心,……,禁温食热衣。”“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禁犯焠燱,热食温炙衣。”
2饮食水谷
“寒温”可理解为饮食水谷的寒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水谷通过脾胃的作用,转化为精微物质营养全身,故饮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吃的食物,饮水应寒温适宜,不可过于寒凉生冷,或者是灼热辛辣,这样才能为脾胃运化提供必要的条件,才能保持正常的运化吸收。正如《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注为:“沧沧,寒也,……热毋灼等,谓调食饮也,皆逆其所便也。五脏之中和适,则其真气内守,外邪不入,病无由生。”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而恶寒,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更需阳气的蒸化。《四圣心源·天人解》云:“水谷入胃,消于脾阳……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饮食不节,过食寒凉生冷,最易损伤脾胃阳气,脾胃损伤则不能正常运化水谷;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过食辛辣厚腻之品,易湿热内生,或过食辛香燥热之品,致使胃肠积热,津液耗损,脾胃功能失司,《脾胃论》云:“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病生于肠胃”。
故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尤其是对于脾胃功能不好的患者,饮食不可过于寒凉、辛辣等,《难经·第十四难》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3疾病状态
温热同性,热为温之渐,“寒温”可通“寒热”,如《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故“寒温”可理解为人体生病后的疾病状态,即人体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痰饮水湿等导致的机体失调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最易受损的是脾胃系统,而其他脏腑的病变也最易影响脾胃系统。如人在生病时多数都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外感六淫邪气,易阻滞中焦气机,影响脾胃正常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景岳全书·杂证谟》云:“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其他脏腑的病变最易影响脾胃系统,如肝气不舒,最易犯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至脾肾阳虚证;久病咳喘,肺气虚弱,痰湿留积,损伤脾气,导致肺脾气虚等。脾宜升则健,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胃主通降,胃为阳明燥土之腑,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痰饮水湿等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而湿邪总是夹杂其它邪气,从而多表现为寒湿困脾证和脾胃湿热。由于六腑化谷的枢机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六腑不能化谷。比如寒湿困脾证常常会出现脘腹胀痛,不欲饮食,头身困重,口淡不渴,便溏等;脾胃湿热证则会出现胃脘部灼热不适,泛酸,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大便粘腻不畅等。
故对于因疾病引起的六腑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应当在健脾同时治疗原发病,调和机体状态。
4小结
通过对“寒温和,则六腑化谷”的不同理解,我们可知脾胃疾病的发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故在临床上,对于脾胃疾病的患者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谨守病机,调和寒温,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
(收稿日期:2014-07-28)
关键词:寒温和则六腑化谷;理论研究;脾胃病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09-02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出自《灵枢·本藏》:“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和,相应也”,指的是适合,调和的意思。“六腑” 指的是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化”本义是“变化、改变”之意,所谓“六腑化谷”指的是饮食水谷经六腑运化,转变为水谷精微物质,布散营养全身。然而六腑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最重要的是脾胃中焦枢机功能的正常。《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灵枢·五味》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与胃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从而使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得到水谷精气的充养。如《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六腑能正常化谷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本文就“寒温和”方面来阐述其重要意义。
1外界气候
“寒温”可理解为外界的气候,即四时气候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气候变化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寒温是重要的气象因素之一,与太阳的照射直接相关,《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太阳的光热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天运当以日光明”。“寒温和”指的是要去适合外界自然的温度变化,适时的增减衣物,以不受外邪的侵袭。如果不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或者是四时气候变化太过,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命曰气淫。”“至而未至,此为不及……命曰气迫。”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下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虐,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气候的变化对脾胃功能的影响较大,不能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则人体易外感邪气,外邪由表入里,易阻滞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六腑不能正常化谷,从而导致胃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证。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因此我们平时要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智者之养生。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则苛疾不起,百病不生。”对于已经得病的患者,更加应该注意适应气候的变化。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云:“病在心,……,禁温食热衣。”“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禁犯焠燱,热食温炙衣。”
2饮食水谷
“寒温”可理解为饮食水谷的寒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水谷通过脾胃的作用,转化为精微物质营养全身,故饮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吃的食物,饮水应寒温适宜,不可过于寒凉生冷,或者是灼热辛辣,这样才能为脾胃运化提供必要的条件,才能保持正常的运化吸收。正如《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注为:“沧沧,寒也,……热毋灼等,谓调食饮也,皆逆其所便也。五脏之中和适,则其真气内守,外邪不入,病无由生。”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而恶寒,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更需阳气的蒸化。《四圣心源·天人解》云:“水谷入胃,消于脾阳……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饮食不节,过食寒凉生冷,最易损伤脾胃阳气,脾胃损伤则不能正常运化水谷;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过食辛辣厚腻之品,易湿热内生,或过食辛香燥热之品,致使胃肠积热,津液耗损,脾胃功能失司,《脾胃论》云:“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病生于肠胃”。
故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尤其是对于脾胃功能不好的患者,饮食不可过于寒凉、辛辣等,《难经·第十四难》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3疾病状态
温热同性,热为温之渐,“寒温”可通“寒热”,如《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故“寒温”可理解为人体生病后的疾病状态,即人体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痰饮水湿等导致的机体失调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最易受损的是脾胃系统,而其他脏腑的病变也最易影响脾胃系统。如人在生病时多数都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外感六淫邪气,易阻滞中焦气机,影响脾胃正常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景岳全书·杂证谟》云:“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其他脏腑的病变最易影响脾胃系统,如肝气不舒,最易犯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至脾肾阳虚证;久病咳喘,肺气虚弱,痰湿留积,损伤脾气,导致肺脾气虚等。脾宜升则健,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胃主通降,胃为阳明燥土之腑,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痰饮水湿等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而湿邪总是夹杂其它邪气,从而多表现为寒湿困脾证和脾胃湿热。由于六腑化谷的枢机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六腑不能化谷。比如寒湿困脾证常常会出现脘腹胀痛,不欲饮食,头身困重,口淡不渴,便溏等;脾胃湿热证则会出现胃脘部灼热不适,泛酸,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大便粘腻不畅等。
故对于因疾病引起的六腑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应当在健脾同时治疗原发病,调和机体状态。
4小结
通过对“寒温和,则六腑化谷”的不同理解,我们可知脾胃疾病的发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故在临床上,对于脾胃疾病的患者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谨守病机,调和寒温,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
(收稿日期: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