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推进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则是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着误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消除其就业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33-00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高校应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消除其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调查发现,随着社会全面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大学生就业态度是积极的,在用人单位选择时更为理性。但在调查中也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客观估价自己,盲目追求较高的经济待遇,结果错失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这些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的误区有以下表现:
一、以自我为中心
在对大学生就业时最看重什么的问题调查时,注重个人发展的比例达到64%;而认为大学生应该为国家需要服务的比例仅为12%。在比较和选择用人单位上,大多数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薪金待遇,其比例达43%;其次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比例为22%;最后为个人发展空间,比例为2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倾向。
二、盲目从政
盲目从政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又一误区。49%的调查对象尝试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甚至掀起了考公务员热。与此相反,当前国营企业因改革不配套、经济效益差,在竞争中破产的企业逐渐增多,下岗职工有增无减,使大学生惧怕进国营企业。同时,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较大诱惑,甚至产生追求和羡慕。当然,大学生从政意识增强,说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引发了一些错误想法。
三、求稳怕变
重视就业、轻视择业且从一而终,反映了大学生就业时求稳怕变的心态。问卷调查显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达40%。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因此,大学生就业考虑是非常全面的,不仅要考虑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专业对口,是否有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工资福利待遇高不高,工作负担重不重,工作强度大不大,还要考虑这个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发展前景以及有无破产倒闭的危险等等。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这种求稳怕变、从一而终的就业心态实质是计划经济遗留的思想,这种观念往往会造成两种情况:一是在就业时非常谨慎,总觉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结果都快离校了还没有签约;二是先签一个单位保底,总觉得不够理想,一旦找到理想用人单位就与原签约单位毁约,造成学校声誉受损。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保证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了人才供需的矛盾。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中介与平台,应该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当好参谋。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为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成功就业,必须做好大学生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胆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其次,就业指导应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注重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要涵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最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
二、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高校应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好学生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的参谋长。大学生应摒弃陈旧的、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
三、优化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为大学生就业营造和提供公平竞争、公正透明的外部环境,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思路。首先,各级政府要切实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客观环境,使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为只有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用人单位才能做到唯才是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如果为了个人私利而照顾关系,把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实行制度制约,以增加大学生就业过程的透明度。最后,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就业的部门垄断,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歧视和性别歧视。在优化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问题上,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加快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保护和促进优秀大学生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韦光明.大学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8)
[2]刘余镇.转变就业观念,创建和谐社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
[3]罗三桂.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4]杨应慧,汪华林.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33-00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高校应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消除其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调查发现,随着社会全面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大学生就业态度是积极的,在用人单位选择时更为理性。但在调查中也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客观估价自己,盲目追求较高的经济待遇,结果错失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这些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的误区有以下表现:
一、以自我为中心
在对大学生就业时最看重什么的问题调查时,注重个人发展的比例达到64%;而认为大学生应该为国家需要服务的比例仅为12%。在比较和选择用人单位上,大多数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薪金待遇,其比例达43%;其次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比例为22%;最后为个人发展空间,比例为2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倾向。
二、盲目从政
盲目从政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又一误区。49%的调查对象尝试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甚至掀起了考公务员热。与此相反,当前国营企业因改革不配套、经济效益差,在竞争中破产的企业逐渐增多,下岗职工有增无减,使大学生惧怕进国营企业。同时,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较大诱惑,甚至产生追求和羡慕。当然,大学生从政意识增强,说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引发了一些错误想法。
三、求稳怕变
重视就业、轻视择业且从一而终,反映了大学生就业时求稳怕变的心态。问卷调查显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达40%。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因此,大学生就业考虑是非常全面的,不仅要考虑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专业对口,是否有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工资福利待遇高不高,工作负担重不重,工作强度大不大,还要考虑这个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发展前景以及有无破产倒闭的危险等等。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这种求稳怕变、从一而终的就业心态实质是计划经济遗留的思想,这种观念往往会造成两种情况:一是在就业时非常谨慎,总觉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结果都快离校了还没有签约;二是先签一个单位保底,总觉得不够理想,一旦找到理想用人单位就与原签约单位毁约,造成学校声誉受损。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保证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了人才供需的矛盾。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中介与平台,应该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当好参谋。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为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成功就业,必须做好大学生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胆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其次,就业指导应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注重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要涵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最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
二、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高校应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好学生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的参谋长。大学生应摒弃陈旧的、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
三、优化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为大学生就业营造和提供公平竞争、公正透明的外部环境,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思路。首先,各级政府要切实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客观环境,使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为只有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用人单位才能做到唯才是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如果为了个人私利而照顾关系,把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实行制度制约,以增加大学生就业过程的透明度。最后,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就业的部门垄断,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歧视和性别歧视。在优化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问题上,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加快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保护和促进优秀大学生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韦光明.大学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8)
[2]刘余镇.转变就业观念,创建和谐社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
[3]罗三桂.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4]杨应慧,汪华林.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