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鉴赏课教学在整个高中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其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高效率的对高中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其形成高尚的艺术素养,塑造完美的个人品格,这是教师们孜孜不倦的在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方法,以资同仁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改革;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
美术鉴赏课教学在整个高中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完美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雅的艺术修养,开发其潜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中学生视野范围较窄,信息较为闭塞,主观上对美术鉴赏课不够重视,缺乏与教师互动等客观现象。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全面实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生机,强调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技能技巧,而且包含更广泛的美术文化,力求使美术教育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创造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新课程标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本人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传道,解惑,授业。”是其天职。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对相关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作品的影响缺乏认识,导致教学指导陷于肤浅的境地。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既要“术有专攻”,更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教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实施目标教育。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导演下完成。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于死板,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针对美术课程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规律,对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以达到学生能实现、教师所期待的目标。
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教师使用启发式欣赏教学,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思维短路”现象及时点拨。
四、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思维和想象力的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应留一定空间给学生,而不应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供师生们共同探讨。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艺术家、美术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要通过教师在其中架构桥梁,学生才能更深入地去领悟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构建欣赏桥梁的常见方法有三种:
1.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情感世界。
往往一个美术家的坎坷经历会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对美术家个人创作的经历和理念等等方面作深入讲解,学生能够很好地去感受美术家的情感与心路历程,从而激起他们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加深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指导欣赏《向日葵》时,通过对梵高的身世和人生遭遇讲解,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融合音乐欣赏,体验诗画意境
音乐和美术是姊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诸多的共同点。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此,把音乐带入课堂,通过边欣赏音乐边讲解绘画作品的方式,使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溪山行旅图》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3.利用文学欣赏,辅助美术欣赏。
文学作品跟美术也是紧密相连的姊妹艺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抒情或者叙事的文学片段辅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诵起“牧羊北海边,雪地有冰天”的词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欣赏美术作品的情境中去。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六、巧妙使用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也被称为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象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特点。直观性教学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在鉴赏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可避免因空洞的讲授而束缚学生。适当地采用各种直观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一堂美术课,课堂会显得生动有色,相反,如果学生没兴趣、被动的接受,那么这堂美术将会变成生涩的说教。
以上是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归纳出来,旨在能更好的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通相融,使学生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改革;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
美术鉴赏课教学在整个高中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完美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雅的艺术修养,开发其潜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中学生视野范围较窄,信息较为闭塞,主观上对美术鉴赏课不够重视,缺乏与教师互动等客观现象。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全面实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生机,强调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技能技巧,而且包含更广泛的美术文化,力求使美术教育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创造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新课程标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本人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传道,解惑,授业。”是其天职。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对相关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作品的影响缺乏认识,导致教学指导陷于肤浅的境地。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既要“术有专攻”,更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教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实施目标教育。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导演下完成。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于死板,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针对美术课程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规律,对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以达到学生能实现、教师所期待的目标。
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教师使用启发式欣赏教学,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思维短路”现象及时点拨。
四、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思维和想象力的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应留一定空间给学生,而不应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供师生们共同探讨。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艺术家、美术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要通过教师在其中架构桥梁,学生才能更深入地去领悟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构建欣赏桥梁的常见方法有三种:
1.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情感世界。
往往一个美术家的坎坷经历会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对美术家个人创作的经历和理念等等方面作深入讲解,学生能够很好地去感受美术家的情感与心路历程,从而激起他们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加深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指导欣赏《向日葵》时,通过对梵高的身世和人生遭遇讲解,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融合音乐欣赏,体验诗画意境
音乐和美术是姊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诸多的共同点。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此,把音乐带入课堂,通过边欣赏音乐边讲解绘画作品的方式,使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溪山行旅图》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3.利用文学欣赏,辅助美术欣赏。
文学作品跟美术也是紧密相连的姊妹艺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抒情或者叙事的文学片段辅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诵起“牧羊北海边,雪地有冰天”的词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欣赏美术作品的情境中去。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六、巧妙使用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也被称为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象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特点。直观性教学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在鉴赏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可避免因空洞的讲授而束缚学生。适当地采用各种直观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一堂美术课,课堂会显得生动有色,相反,如果学生没兴趣、被动的接受,那么这堂美术将会变成生涩的说教。
以上是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归纳出来,旨在能更好的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通相融,使学生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