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糖尿病的流行特点。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1型糖尿病患病率各国报道差异很大,相对多见于白种人或有白种人血统的人群。在日本、中国、菲律宾、美国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等人种中相对少见,不过上述差异亦不完全由种族差异所致。整个儿童期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稳步地升高,在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附近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达高峰,而到20岁以后,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则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流行特点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210-01
1地区和种族差异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2.33亿。各国报道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差异较大,欧洲各国白人(30~64岁组)为3%~10%,1987年美国白人(20~74岁组)为6.1%,黑人为9.9%,墨西哥人为12.6%,而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则高达50%;太平洋岛国如瑙鲁城市居民(30~64岁组)亦高达50%;而一些传统守旧的国家如美拉比西亚、东非及南美洲的糖尿病患病率极低甚至等于零;我国1979~1980年全国14省市糖尿病普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1994~1995年再次全国糖尿病普查显示我国成人(>25岁)糖尿病患病率则达2.55%,然而同是华人,而旅居海外者糖尿病患病率:新加坡(18岁以上)为8%,马来西亚(1 8岁以上)为11.0%,澳大利亚为11.5%,毛里求斯(25岁以上)为1 5.8%。上述资料提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年人群中出现糖尿病的广泛流行,这种倾向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在由贫穷向富裕转变的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值得重视的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和发达国家土著人群常面临这种威胁,据估计25~30年后,发达国家糖尿病患者将增加30%~40%,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将可能增加170%~200%,预测到2025年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达2.99亿,新增加的糖尿病患者约2/3或3/4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学者提出这可能与人体内"节约基因"的适应性改变有关。此"节约基因假说"认为:在食物供应时有时无的人群中,人体内的基因就会有所改变,以适应环境的改变,而在有充分食物供应时能更有效储存能量,较少以热能的形式浪费热量,以便在饥荒时可以延长生命,经过几代的遗传,就会产生所谓的"节约基因",这种基因在食物供应欠缺时具有保护作用,而在食物供应充足时就易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2型糖尿病。这种"节约基因"可能在几代的丰富食物供应之后,又可以转为正常基因。初时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可能会有所下降。尽管该假说有很大的说服力,但目前尚无可信的证据证实在人类存在"节约基因"。
1型糖尿病患病率各国报道差异很大,相对多见于白种人或有白种人血统的人群。在日本、中国、菲律宾、美国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等人种中相对少见,不过上述差异亦不完全由种族差异所致。因为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患病率亦存在明显差异。在儿童中,日本不到l/100000,在中国约为0.9/100000,而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则高达25/100000,以芬兰为最高,约28.6/100000。另外,在整个儿童期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稳步地升高,在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附近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达高峰,而到20岁以后,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则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1型糖尿病的发生还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而春季和夏季则相对较少。引起这种现象的可能推测为: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这些季节高发的病毒感染有关。
22型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2.1糖尿病家族史: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等。糖尿病,尤其是占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美国卫生和营养普查发现:约35%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报告其双亲中有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先前无糖尿病,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符合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有28%和27%报告其双亲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若用寿命表计算2型糖尿病累积患病率,假如全部活至80岁,其一级亲属将38%发生糖尿病,而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仅11%;若双亲均患糖尿病,则子代糖尿病患病率可达50%,可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是发生糖尿病的最主要的高危人群。
2.2肥胖:肥胖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持续时间和最高肥胖程度密切相关。中心性肥胖或称腹型肥胖或称恶性肥胖(男性:腰围/臀围≥0.9;女性:腰围/臀围≥0.85,主要表现为大网膜和肠系膜等内脏脂肪增多)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最高。肥胖与糖尿病家族史合并存在则进一步协同增加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在肥胖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主要可能通过导致胰岛素抵抗来决定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通过加强运动并结合合理的饮食控制或配合应用减肥药物西布曲明等,有效降低体重,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2.3能量摄入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两者同时存在常导致肥胖,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此外,体力活动减少本身可导致组织(主要为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有报告在排除肥胖和年龄等因素情况下,缺乏体力劳动者或轻度体力劳动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是中度和重度体力劳动者的2倍。
2.4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不论男女,20岁以下糖尿病患病率极低,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至60~70岁达高峰。年龄每增高10岁,糖尿病患病率约上升1%。1994~1995年,我国不同城市、农村25岁以上25万人群糖尿病普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25~34岁为0.3%;35~44岁为1.4%;45~54岁组为3.71%;55~64岁组为7.11%。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明显延长,不少国家逐步进入老年社会,这亦是导致糖尿病呈流行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2.5其他:除上述危险因素之外,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妊娠糖尿病患者及宫内和出生后生命早期营养不良的人群亦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少回顾性研究报告,出生时低体重儿及出生后1岁内营养不良者,其在成人后糖耐量减退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当这些人群发生肥胖时,这可能与其早期胰腺发育受损及成人后更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有关。
参考文献
[1]丁桂芝,主编.实用内分泌代谢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5
[2]池芝盛,主编.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4.
关键词:糖尿病;流行特点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210-01
1地区和种族差异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2.33亿。各国报道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差异较大,欧洲各国白人(30~64岁组)为3%~10%,1987年美国白人(20~74岁组)为6.1%,黑人为9.9%,墨西哥人为12.6%,而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则高达50%;太平洋岛国如瑙鲁城市居民(30~64岁组)亦高达50%;而一些传统守旧的国家如美拉比西亚、东非及南美洲的糖尿病患病率极低甚至等于零;我国1979~1980年全国14省市糖尿病普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1994~1995年再次全国糖尿病普查显示我国成人(>25岁)糖尿病患病率则达2.55%,然而同是华人,而旅居海外者糖尿病患病率:新加坡(18岁以上)为8%,马来西亚(1 8岁以上)为11.0%,澳大利亚为11.5%,毛里求斯(25岁以上)为1 5.8%。上述资料提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年人群中出现糖尿病的广泛流行,这种倾向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在由贫穷向富裕转变的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值得重视的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和发达国家土著人群常面临这种威胁,据估计25~30年后,发达国家糖尿病患者将增加30%~40%,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将可能增加170%~200%,预测到2025年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达2.99亿,新增加的糖尿病患者约2/3或3/4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学者提出这可能与人体内"节约基因"的适应性改变有关。此"节约基因假说"认为:在食物供应时有时无的人群中,人体内的基因就会有所改变,以适应环境的改变,而在有充分食物供应时能更有效储存能量,较少以热能的形式浪费热量,以便在饥荒时可以延长生命,经过几代的遗传,就会产生所谓的"节约基因",这种基因在食物供应欠缺时具有保护作用,而在食物供应充足时就易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2型糖尿病。这种"节约基因"可能在几代的丰富食物供应之后,又可以转为正常基因。初时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可能会有所下降。尽管该假说有很大的说服力,但目前尚无可信的证据证实在人类存在"节约基因"。
1型糖尿病患病率各国报道差异很大,相对多见于白种人或有白种人血统的人群。在日本、中国、菲律宾、美国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等人种中相对少见,不过上述差异亦不完全由种族差异所致。因为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患病率亦存在明显差异。在儿童中,日本不到l/100000,在中国约为0.9/100000,而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则高达25/100000,以芬兰为最高,约28.6/100000。另外,在整个儿童期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稳步地升高,在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附近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达高峰,而到20岁以后,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则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1型糖尿病的发生还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而春季和夏季则相对较少。引起这种现象的可能推测为: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这些季节高发的病毒感染有关。
22型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2.1糖尿病家族史: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等。糖尿病,尤其是占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美国卫生和营养普查发现:约35%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报告其双亲中有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先前无糖尿病,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符合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有28%和27%报告其双亲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若用寿命表计算2型糖尿病累积患病率,假如全部活至80岁,其一级亲属将38%发生糖尿病,而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仅11%;若双亲均患糖尿病,则子代糖尿病患病率可达50%,可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是发生糖尿病的最主要的高危人群。
2.2肥胖:肥胖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持续时间和最高肥胖程度密切相关。中心性肥胖或称腹型肥胖或称恶性肥胖(男性:腰围/臀围≥0.9;女性:腰围/臀围≥0.85,主要表现为大网膜和肠系膜等内脏脂肪增多)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最高。肥胖与糖尿病家族史合并存在则进一步协同增加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在肥胖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主要可能通过导致胰岛素抵抗来决定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通过加强运动并结合合理的饮食控制或配合应用减肥药物西布曲明等,有效降低体重,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2.3能量摄入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两者同时存在常导致肥胖,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此外,体力活动减少本身可导致组织(主要为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有报告在排除肥胖和年龄等因素情况下,缺乏体力劳动者或轻度体力劳动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是中度和重度体力劳动者的2倍。
2.4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不论男女,20岁以下糖尿病患病率极低,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至60~70岁达高峰。年龄每增高10岁,糖尿病患病率约上升1%。1994~1995年,我国不同城市、农村25岁以上25万人群糖尿病普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25~34岁为0.3%;35~44岁为1.4%;45~54岁组为3.71%;55~64岁组为7.11%。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明显延长,不少国家逐步进入老年社会,这亦是导致糖尿病呈流行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2.5其他:除上述危险因素之外,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妊娠糖尿病患者及宫内和出生后生命早期营养不良的人群亦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少回顾性研究报告,出生时低体重儿及出生后1岁内营养不良者,其在成人后糖耐量减退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当这些人群发生肥胖时,这可能与其早期胰腺发育受损及成人后更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有关。
参考文献
[1]丁桂芝,主编.实用内分泌代谢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5
[2]池芝盛,主编.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