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9年陈发树捐款83亿股权建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一时间引起了百姓的热议。本文从陈发树事件出发探讨如何完善对非公募基金慈善捐款的退税问题。
关键词 慈善 退税 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109-01
一、 企业慈善与退税问题
(一)现行法律中关于慈善退税的规定
我国目前对于慈善组织的分类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对于免税的规定相对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是指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些法律法规中并没有企业或个人捐赠给非公募基金,并在纳税时享受退税优惠的规定。
另外,企业在捐款后退税的程序十分繁琐,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立法不配套。民政部救灾救济司长王振耀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了500元,之后申请减税的程序竟然多达10道,历时两个月。免税制度的简化才能够让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到其中来。目前法律规定只规定了向少数国家级的慈善机构捐款才能够获准退税。那么捐款给非公募慈善基金能否获得退税呢?
(二)由陈发树事件引发的思考
为何陈发树捐款83亿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引来了百姓的热议?新华都慈善基金只能算作是非公募基金,目前法律并没有对捐款给非公募基金是否可以免税做出相关的规定,而舆论却一致认为陈发树此举难逃避税之嫌。舆论认为83亿的的捐款,陈发树个人就可以得到10多亿的退税,有关陈发树的的避税传言一时间四起。但目前我国规定个人股票交易暂不收税,并且我国还未实行个人退税制度,因此笔者认为指责陈发树建立慈善基金会来逃税是没有根据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比尔盖茨捐出其580亿全部身家成立的盖茨基金为何没引得百姓一片哗然,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没能建立起《慈善法》,不能保护做善事的人。万科在汶川地震后仅捐出200万引得百姓一片骂声,愤怒之后我们也应当反思,中国是个多灾难的国家,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企业要生存,要资金周转,要养活那么多的员工,而我们不能每次一遇到大灾就强迫企业进行捐款,不捐就骂。理性的做法是应当思考如何建立起慈善基金会的管理制度,使得灾难来临时能够自如应对。
陈发树事件引发了更深层级的思考:由于目前只有捐款给公募基金会有退税的法律规定,那么捐款给非公募基金的企业或个人能得到退税吗?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另外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也就是说陈发树捐赠的83亿元当中,每年至少得用掉6.6亿作为其慈善支出。这种在支出上的硬性规定无疑是对非公募基金发展的另一种制约。
二、如何完善慈善立法退税制度
(一)明确慈善基金会执法主体
目前我们现行法律制度下没有对慈善基金会明确执法主体,那么究竟由谁来监督其行为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监督机构,最可行的方法是由民政部门来进行监管,将每年的慈善收支金额进行登记备案,并做出详细的财务报告。民政部门可以专门外派人员定期或常驻到各个慈善基金会进行监管,每年督促其将善款收支明细公布由社会大众进行监督。当然民政部门的外派人员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也可以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慈善机构进行年度的财务审计,以确保其慈善款项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使捐款者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善心最终流向了何处,以此能鼓励更多的个人参与到慈善活动当中来。慈善不能够靠大款,而应当靠大众。
(二)慈善捐款的免税程序应当设立并简化
笔者的初步构想是由民政部门对各个慈善机构的慈善捐款进行登记汇总后,可以颁发给捐赠者一个慈善捐款凭证,捐赠者在财政部门缴纳税款时可以通过手持的凭证进行相应的免税手续。这个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实现充分的协调沟通,否则容易造成两个部门间相互推诿,最终捐款者难以实现免税。这一点是必须通过立法来做出规定的。将免税制度落实,尤其是对于非公募型基金的慈善捐款和个人捐款是否免税要做出具体的行政规定。笔者认为对非公募型基金的慈善捐款也应当纳入免税的范围内。此形式同样是将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回馈给社会,若法律规定于此无疑是对非公募型基金会建立的一种支持与鼓励。而对于个人捐款,笔者认为应当有一个退税的起征点,可以仿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方式来设立一个底线数额,若是捐款数额超过于此,即可以享受退税优惠。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激励大众进行慈善捐款,另一个方面可以减少行政部门的工作量。当然这个数额的可以通过累计制度来实施,更可以按照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了“慈善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慈善的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慈善不能靠个人,而是靠大家。目前《慈善法》已经报请国务院进行审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慈善法》的出台,慈善捐款退税制度能得到完善,成立专门的机关对捐款后退税进行管理和监督,使百姓都能够参与到慈善当中来。慈善靠的不是政府而是法治,只有这样慈善才能够真正的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慈善靠的不是三天两头的募集善款,而是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合理有效的使用善款,使之真正能够发挥雪中送炭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徐富海.慈善立法好事多磨.中国减灾.2007(6).
[2]严碧华.慈善立法的脚步.今日财富.2007(9).
[3]舒迪,马海英.慈善立法缘何难出台.人民政协报.2008年4月22日.
[4]赵倩.论我国现有慈善法律制度的几大缺陷.法治与社会.2007(10).
关键词 慈善 退税 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109-01
一、 企业慈善与退税问题
(一)现行法律中关于慈善退税的规定
我国目前对于慈善组织的分类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对于免税的规定相对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是指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些法律法规中并没有企业或个人捐赠给非公募基金,并在纳税时享受退税优惠的规定。
另外,企业在捐款后退税的程序十分繁琐,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立法不配套。民政部救灾救济司长王振耀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了500元,之后申请减税的程序竟然多达10道,历时两个月。免税制度的简化才能够让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到其中来。目前法律规定只规定了向少数国家级的慈善机构捐款才能够获准退税。那么捐款给非公募慈善基金能否获得退税呢?
(二)由陈发树事件引发的思考
为何陈发树捐款83亿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引来了百姓的热议?新华都慈善基金只能算作是非公募基金,目前法律并没有对捐款给非公募基金是否可以免税做出相关的规定,而舆论却一致认为陈发树此举难逃避税之嫌。舆论认为83亿的的捐款,陈发树个人就可以得到10多亿的退税,有关陈发树的的避税传言一时间四起。但目前我国规定个人股票交易暂不收税,并且我国还未实行个人退税制度,因此笔者认为指责陈发树建立慈善基金会来逃税是没有根据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比尔盖茨捐出其580亿全部身家成立的盖茨基金为何没引得百姓一片哗然,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没能建立起《慈善法》,不能保护做善事的人。万科在汶川地震后仅捐出200万引得百姓一片骂声,愤怒之后我们也应当反思,中国是个多灾难的国家,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企业要生存,要资金周转,要养活那么多的员工,而我们不能每次一遇到大灾就强迫企业进行捐款,不捐就骂。理性的做法是应当思考如何建立起慈善基金会的管理制度,使得灾难来临时能够自如应对。
陈发树事件引发了更深层级的思考:由于目前只有捐款给公募基金会有退税的法律规定,那么捐款给非公募基金的企业或个人能得到退税吗?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另外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也就是说陈发树捐赠的83亿元当中,每年至少得用掉6.6亿作为其慈善支出。这种在支出上的硬性规定无疑是对非公募基金发展的另一种制约。
二、如何完善慈善立法退税制度
(一)明确慈善基金会执法主体
目前我们现行法律制度下没有对慈善基金会明确执法主体,那么究竟由谁来监督其行为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监督机构,最可行的方法是由民政部门来进行监管,将每年的慈善收支金额进行登记备案,并做出详细的财务报告。民政部门可以专门外派人员定期或常驻到各个慈善基金会进行监管,每年督促其将善款收支明细公布由社会大众进行监督。当然民政部门的外派人员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也可以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慈善机构进行年度的财务审计,以确保其慈善款项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使捐款者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善心最终流向了何处,以此能鼓励更多的个人参与到慈善活动当中来。慈善不能够靠大款,而应当靠大众。
(二)慈善捐款的免税程序应当设立并简化
笔者的初步构想是由民政部门对各个慈善机构的慈善捐款进行登记汇总后,可以颁发给捐赠者一个慈善捐款凭证,捐赠者在财政部门缴纳税款时可以通过手持的凭证进行相应的免税手续。这个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实现充分的协调沟通,否则容易造成两个部门间相互推诿,最终捐款者难以实现免税。这一点是必须通过立法来做出规定的。将免税制度落实,尤其是对于非公募型基金的慈善捐款和个人捐款是否免税要做出具体的行政规定。笔者认为对非公募型基金的慈善捐款也应当纳入免税的范围内。此形式同样是将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回馈给社会,若法律规定于此无疑是对非公募型基金会建立的一种支持与鼓励。而对于个人捐款,笔者认为应当有一个退税的起征点,可以仿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方式来设立一个底线数额,若是捐款数额超过于此,即可以享受退税优惠。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激励大众进行慈善捐款,另一个方面可以减少行政部门的工作量。当然这个数额的可以通过累计制度来实施,更可以按照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了“慈善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慈善的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慈善不能靠个人,而是靠大家。目前《慈善法》已经报请国务院进行审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慈善法》的出台,慈善捐款退税制度能得到完善,成立专门的机关对捐款后退税进行管理和监督,使百姓都能够参与到慈善当中来。慈善靠的不是政府而是法治,只有这样慈善才能够真正的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慈善靠的不是三天两头的募集善款,而是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合理有效的使用善款,使之真正能够发挥雪中送炭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徐富海.慈善立法好事多磨.中国减灾.2007(6).
[2]严碧华.慈善立法的脚步.今日财富.2007(9).
[3]舒迪,马海英.慈善立法缘何难出台.人民政协报.2008年4月22日.
[4]赵倩.论我国现有慈善法律制度的几大缺陷.法治与社会.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