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教育部、团中央,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积极探索思政新领域,主动顺应网络发展规律,积极打造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新平台,这些平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暴露出平台用户黏性不够的问题,最直观表现为学生用户注册率高,而使用率低。本研究以A平台为案例,分析构建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用户黏性的机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网络思政;用户黏性;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思政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总书记对教育部门、各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加思政工作的活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进一步利用网络思政平台加强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几年,教育部、团中央,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积极探索思政新领域,主动顺应网络发展规律,积极打造“易班”,“青年之声”,“超级校园”等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新平台,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平台的使用也为学生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这些平台基于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集合了多种新媒体的功能,各平台虽然各有侧重,但普遍具有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浏览、校园互动等基础功能,丰富了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暴露出平台用户黏性不够的问题,最直观表现为学生用户注册率高,而使用率低,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网络思政平台被时代潮流淘汰。
一、用户黏性的界定
用户黏性,是产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概念,最早用来描述用户与网络服务之间的关系强度,黏性越大,意味着网络应用吸引用户的能力越强;黏性越小,则用户对于网络应用服务的依赖度越低。用户黏性的强弱表现为用户对某一特定网络服务的重复使用度、依赖程度和忠诚度的高低。
由于网络思政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学生,因此,网络思政平台的用户黏性就是指学生对某一思政平台的的重复使用度和使用频率,它是衡量学生用户和思政平台之间关系强度的重要指标。它既表现了学生对思政平台的满意度,也表现了平台对学生的不可替代性。用户黏性可以说是网络思政平台的生命力强弱指标。
二、案例分析——以A网络平台为例
(一)A平台的基本情况
A平台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突出网络主旋律,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创业等思想教育模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有风采展示、文件收发、签到、请销假、活动版块以及微话题等学生喜爱的功能,通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功能、服务及丰富的内容而备受关注。
但APP的月均学生登录情况和活跃人数均不足在校学生人数的10%,从具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活跃用户人数最少,非活跃用户其次,而休眠用户(注册后缺少登录记录的用户)占绝大部分。从活跃度角度看,APP的用户黏性并不高。
(二)A平台学生用户黏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A平台的用户黏度,对注册使用的50名学生用户进行了背对背访谈,通过用户体验后的访谈可以真实的了解平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情况。
1.对A平台的满意评价分析
(1)系统满意情况。学生用户普遍认为随着版本的更新,系统的运行很流畅,APP的操作比较简便,版面内容的编排直观明了。
(2)功能满意情况。校园通功能接收通知及时,消息提醒功能实用;签到功能帮助记录第二课堂学分情况、参加实践活动情况,还可以足不出户的与老师互动,解决了报道、查寝等问题;微话题模块提供了不同高校见学生的交流,学生们有了比微信更大的“朋友圈”。
2.对A平台的建议反馈
(1)从A平台的运营设计角度看。学生普遍认为APP功能模块简单,学生可参与模块少,图片显示、视频播放效果差,这较为影响学生用户的网络体验;学生用户认为APP新闻风采内容更新不够及时、针对性不强,校外新闻无法充分获取;功能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除即将开放的成绩查询、图书借阅等校园服务功能,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内容都可以从现有的大众平台上获得,因此A平台使用率自然也就低了。
(2)从学生用户网络行为来看。目前学生虽然使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较多,但他们使用A平台的网络行为习惯尚未养成。这与平台目前有价值内容不多、内容质量不高等因素相关。大多数学生用户登录APP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辅导员布置的线上活动、查看通知、寻找和分享资源、关注校园活动等。一旦他们能够从其他平台上获得以上资源,学生对APP的依赖度就会下降,这也是A平台用户黏度不高和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
(3)从用户心理角度来看。学生使用网络媒体一般是满足社交的需要、知识获取的需要、网络参与的需要。目前A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大学生求知和与非同平台内群体社交的需求,这与学生的心理预期还有较大差距。多数学生用户认为A平台提供的信息虽然能满足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校园的需求,但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途径获取,再加上A平台实行实名注册制度,这对习惯了网络“无约束”的学生来说也增加了心理负担。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用户黏性的具體措施
(一)提升网络思政平台的稳定性和易用性。
随着技术的更新,尤其是微信、微博等学生日常使用的软件的不断进步。学生用户对平台的软、硬件需求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快速、便捷的网络体验已经成为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改进以往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不稳定、访问速度慢、界面繁琐等问题,优化感官设计与功能功能设置,简化操作流程,重视用户使用体验,这也是不断提升网络思政平台用户黏性的基础。
(二)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与校内服务管理信息化资源整合。
在很多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由于资金投入,开发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相比较,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平台的特点,发挥校内服务管理模块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将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与校内服务管理信息化资源整合,把课表查询、成绩查询、图书借阅、慕课、公开课,校园卡充值等功能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政平台对接,增加网络思政平台的实用性,这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运营队伍建设
思政平台往往是由开发公司设计,由学生工作干部具体运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有问题,老师无法解答的情况,在经过多层级的沟通,等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需求也早已消失了。因此要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精通计算机网络、编程编码、思政教育、艺术、传媒等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才,专门运营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而目前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他们往往是身兼多职,很难有充足精力去建设平台。因此,要保障由专人负责运营维护,学工干部、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形成合力,将被动建设变为主动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打造一支有技术、有活力、有担当的网络思政队伍。
(四)挖掘平台功能,将线下活动迁移到线上。
各高校均有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校园歌手大赛,班训、班徽、班歌评选等活动,都可以迁移到线上平台。通过使用平台的投票、报名、评选、风采展示等功能,让学生由线下参与变为线上、线下同时参与,并可以通过开设讨论和发言版块,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仅能提升平台的用户黏度,也能激活很多的休眠用户,只要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有保障,学生养成使用习惯,并长期使用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移动浏览器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刘莉.社交网站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基于信息获取和人际交互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2(11):17-22.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关键词:网络思政;用户黏性;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思政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总书记对教育部门、各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加思政工作的活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进一步利用网络思政平台加强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几年,教育部、团中央,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积极探索思政新领域,主动顺应网络发展规律,积极打造“易班”,“青年之声”,“超级校园”等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新平台,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平台的使用也为学生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这些平台基于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集合了多种新媒体的功能,各平台虽然各有侧重,但普遍具有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浏览、校园互动等基础功能,丰富了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暴露出平台用户黏性不够的问题,最直观表现为学生用户注册率高,而使用率低,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网络思政平台被时代潮流淘汰。
一、用户黏性的界定
用户黏性,是产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概念,最早用来描述用户与网络服务之间的关系强度,黏性越大,意味着网络应用吸引用户的能力越强;黏性越小,则用户对于网络应用服务的依赖度越低。用户黏性的强弱表现为用户对某一特定网络服务的重复使用度、依赖程度和忠诚度的高低。
由于网络思政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学生,因此,网络思政平台的用户黏性就是指学生对某一思政平台的的重复使用度和使用频率,它是衡量学生用户和思政平台之间关系强度的重要指标。它既表现了学生对思政平台的满意度,也表现了平台对学生的不可替代性。用户黏性可以说是网络思政平台的生命力强弱指标。
二、案例分析——以A网络平台为例
(一)A平台的基本情况
A平台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突出网络主旋律,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创业等思想教育模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有风采展示、文件收发、签到、请销假、活动版块以及微话题等学生喜爱的功能,通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功能、服务及丰富的内容而备受关注。
但APP的月均学生登录情况和活跃人数均不足在校学生人数的10%,从具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活跃用户人数最少,非活跃用户其次,而休眠用户(注册后缺少登录记录的用户)占绝大部分。从活跃度角度看,APP的用户黏性并不高。
(二)A平台学生用户黏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A平台的用户黏度,对注册使用的50名学生用户进行了背对背访谈,通过用户体验后的访谈可以真实的了解平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情况。
1.对A平台的满意评价分析
(1)系统满意情况。学生用户普遍认为随着版本的更新,系统的运行很流畅,APP的操作比较简便,版面内容的编排直观明了。
(2)功能满意情况。校园通功能接收通知及时,消息提醒功能实用;签到功能帮助记录第二课堂学分情况、参加实践活动情况,还可以足不出户的与老师互动,解决了报道、查寝等问题;微话题模块提供了不同高校见学生的交流,学生们有了比微信更大的“朋友圈”。
2.对A平台的建议反馈
(1)从A平台的运营设计角度看。学生普遍认为APP功能模块简单,学生可参与模块少,图片显示、视频播放效果差,这较为影响学生用户的网络体验;学生用户认为APP新闻风采内容更新不够及时、针对性不强,校外新闻无法充分获取;功能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除即将开放的成绩查询、图书借阅等校园服务功能,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内容都可以从现有的大众平台上获得,因此A平台使用率自然也就低了。
(2)从学生用户网络行为来看。目前学生虽然使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较多,但他们使用A平台的网络行为习惯尚未养成。这与平台目前有价值内容不多、内容质量不高等因素相关。大多数学生用户登录APP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辅导员布置的线上活动、查看通知、寻找和分享资源、关注校园活动等。一旦他们能够从其他平台上获得以上资源,学生对APP的依赖度就会下降,这也是A平台用户黏度不高和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
(3)从用户心理角度来看。学生使用网络媒体一般是满足社交的需要、知识获取的需要、网络参与的需要。目前A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大学生求知和与非同平台内群体社交的需求,这与学生的心理预期还有较大差距。多数学生用户认为A平台提供的信息虽然能满足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校园的需求,但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途径获取,再加上A平台实行实名注册制度,这对习惯了网络“无约束”的学生来说也增加了心理负担。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用户黏性的具體措施
(一)提升网络思政平台的稳定性和易用性。
随着技术的更新,尤其是微信、微博等学生日常使用的软件的不断进步。学生用户对平台的软、硬件需求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快速、便捷的网络体验已经成为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改进以往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不稳定、访问速度慢、界面繁琐等问题,优化感官设计与功能功能设置,简化操作流程,重视用户使用体验,这也是不断提升网络思政平台用户黏性的基础。
(二)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与校内服务管理信息化资源整合。
在很多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由于资金投入,开发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相比较,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平台的特点,发挥校内服务管理模块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将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与校内服务管理信息化资源整合,把课表查询、成绩查询、图书借阅、慕课、公开课,校园卡充值等功能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政平台对接,增加网络思政平台的实用性,这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运营队伍建设
思政平台往往是由开发公司设计,由学生工作干部具体运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有问题,老师无法解答的情况,在经过多层级的沟通,等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需求也早已消失了。因此要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精通计算机网络、编程编码、思政教育、艺术、传媒等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才,专门运营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而目前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他们往往是身兼多职,很难有充足精力去建设平台。因此,要保障由专人负责运营维护,学工干部、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形成合力,将被动建设变为主动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打造一支有技术、有活力、有担当的网络思政队伍。
(四)挖掘平台功能,将线下活动迁移到线上。
各高校均有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校园歌手大赛,班训、班徽、班歌评选等活动,都可以迁移到线上平台。通过使用平台的投票、报名、评选、风采展示等功能,让学生由线下参与变为线上、线下同时参与,并可以通过开设讨论和发言版块,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仅能提升平台的用户黏度,也能激活很多的休眠用户,只要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有保障,学生养成使用习惯,并长期使用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移动浏览器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刘莉.社交网站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基于信息获取和人际交互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2(11):17-22.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