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需要,探寻党员教育的切入点。根据他们的需要去满足以激发人们的动机和行为,从而提高党员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大学生党员需要层次的特点
大学生党员既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也有高校里学生精英的特点。他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矛盾性。
1.学生党员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学生党员的需要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其需要的内容日趋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需要又是经常变化的。如对于高、低年级的学生党员当然会因每一个阶段的需要个体差异或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1]如对于心理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党员,交流沟通、心理疏导,使其有归属感和受到尊重就成为主导需要;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党员,尽快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是主导需要等。所以,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去满足和引导学生需要。
2.学生党员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层次需要的发展看,当大学生党员低层次的生理、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他们就会将目光转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如要求增加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机会,要求参加党组活动,要求获得各种奖励,要求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自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党员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需要的类型不断增多,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如进一步提高学历、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出国深造的需要不断增多。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党员,往往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包装与推销自己、寻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作为最急迫的需要。
3.学生党员自身需要是充满矛盾的
学生党员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又复杂的,因而在需要与需要之间常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是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很多学生党员出现“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差”或者“成绩优秀而工作能力差”的情况。二是需要层次性的矛盾。有的学生党员只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如讲究吃穿、交朋友,而不重视自身学业和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只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而不注意自已身体的保护,有的甚至因为入党后满足了自己在自尊方面的需要和阶段性目标实现,而放弃了对更高层次真理的追求与个人自我实现需要。三是需要的现实性矛盾。有些学生党员知识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受阻,自尊和荣誉的需要不能满足,导致其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不高,自卑感加重。加上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
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运用
1.关爱学生党员,满足生理安全与沟通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2]。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党员的日常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尤其要关注学生党员中的家庭困难者的生活情况,通过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发给困难补助等办法减轻其经济负担,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保障,真正感受到组织和集体的真情和温暖。要创造一切条件给他们提供卫生、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如建立党员之家,利用QQ群、E-mail、手机网上发布消息,把党支部的有关动态和信息发送到每一位党员的手中,同时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将党建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纳入党建之窗相关栏目进行研究和探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网上交流互动,促进党员互学、互鉴、互长,搭建思想沟通平台,增强党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于细微处见真情,使党员真正对组织有归属感。
2.加强文化建设,满足学生党员的社交需求
有目的地将党建工作内容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党员在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富有艺术性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党组织经常组织党员开展有益的活动,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下乡扶贫活动、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从而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长才干,丰富和发展自己,也更能满足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与社会调研,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求,使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
3.运用考评激励机制,满足学生党员渴望尊重的需要
完善党员教育考评制度。在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结果性指标——量化指标,又要有过程性指标——定性化指标,建立全面、客观、公正、动态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如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员答辩”,每年进行一次,这不仅能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强化党员的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
4.发挥党员作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种党团活动满足学生党员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很好的方式。发挥党员主观能动性,把党性锻炼与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履行党员的义务,展现党员的风采。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把党性锻炼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党员正当需求在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感到党组织的温暖,把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从而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进一步表现为愿为他人和社会做奉献[3]。
大学生党员需要层次的特点
大学生党员既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也有高校里学生精英的特点。他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矛盾性。
1.学生党员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学生党员的需要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其需要的内容日趋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需要又是经常变化的。如对于高、低年级的学生党员当然会因每一个阶段的需要个体差异或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1]如对于心理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党员,交流沟通、心理疏导,使其有归属感和受到尊重就成为主导需要;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党员,尽快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是主导需要等。所以,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去满足和引导学生需要。
2.学生党员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层次需要的发展看,当大学生党员低层次的生理、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他们就会将目光转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如要求增加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机会,要求参加党组活动,要求获得各种奖励,要求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自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党员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需要的类型不断增多,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如进一步提高学历、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出国深造的需要不断增多。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党员,往往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包装与推销自己、寻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作为最急迫的需要。
3.学生党员自身需要是充满矛盾的
学生党员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又复杂的,因而在需要与需要之间常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是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很多学生党员出现“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差”或者“成绩优秀而工作能力差”的情况。二是需要层次性的矛盾。有的学生党员只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如讲究吃穿、交朋友,而不重视自身学业和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只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而不注意自已身体的保护,有的甚至因为入党后满足了自己在自尊方面的需要和阶段性目标实现,而放弃了对更高层次真理的追求与个人自我实现需要。三是需要的现实性矛盾。有些学生党员知识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受阻,自尊和荣誉的需要不能满足,导致其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不高,自卑感加重。加上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
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运用
1.关爱学生党员,满足生理安全与沟通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2]。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党员的日常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尤其要关注学生党员中的家庭困难者的生活情况,通过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发给困难补助等办法减轻其经济负担,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保障,真正感受到组织和集体的真情和温暖。要创造一切条件给他们提供卫生、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如建立党员之家,利用QQ群、E-mail、手机网上发布消息,把党支部的有关动态和信息发送到每一位党员的手中,同时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将党建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纳入党建之窗相关栏目进行研究和探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网上交流互动,促进党员互学、互鉴、互长,搭建思想沟通平台,增强党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于细微处见真情,使党员真正对组织有归属感。
2.加强文化建设,满足学生党员的社交需求
有目的地将党建工作内容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党员在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富有艺术性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党组织经常组织党员开展有益的活动,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下乡扶贫活动、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从而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长才干,丰富和发展自己,也更能满足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与社会调研,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求,使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
3.运用考评激励机制,满足学生党员渴望尊重的需要
完善党员教育考评制度。在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结果性指标——量化指标,又要有过程性指标——定性化指标,建立全面、客观、公正、动态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如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员答辩”,每年进行一次,这不仅能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强化党员的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
4.发挥党员作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种党团活动满足学生党员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很好的方式。发挥党员主观能动性,把党性锻炼与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履行党员的义务,展现党员的风采。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把党性锻炼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党员正当需求在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感到党组织的温暖,把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从而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进一步表现为愿为他人和社会做奉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