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 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慢性盆腔炎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设治疗组58例与对照组28例,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自拟“慢性盆腔炎熏蒸处方”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8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盆腔炎副作用小、疗效明显。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针刺;中药熏蒸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96-01
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受到细菌侵袭后所致。它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西医多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长期使用可致菌群失调,造成真菌感染,治愈率低,容易复发,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笔者自2013年2月至今采用针刺配合自拟中药熏蒸治疗58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28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本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慢性盆腔炎8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达4年,平均2.6年;对照组2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6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2.4年。两者患者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用针刺治疗,提插补泻法。主穴:子宫、气海、中极、关元、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平补平泻。下焦湿热加带脉、阴陵泉(双);气滞血瘀加血海、气冲、太冲行泻法;脾肾阳虚加肾俞、脾俞。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25mm~40mm毫针刺,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加TDP照射,每次留针30min,1次/d,治疗30-60d。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疗法,药用黄柏、黄连、薏苡仁、败酱草、蒲公英、桃仁、红花、杜仲、木瓜、乳香、没药。取上述中药置于K-2000A标准型中药熏蒸床的蒸发器中,加入2500ml的水、加热,将温度调到最高值300mA,档蒸发器出现雾化蒸汽时,应将温度调到治疗值。安全治疗值在100~150mA之间,患者暴露下腹部,以病人自觉温度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每次30min,连续熏蒸30-60d。
1.3 疗效判断标准
1.3.1 疗效标准
1.3.2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所得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8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常因急性盆腔炎未能恰当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少数由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所引起者,亦可无急性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白带增多,多继发不孕。本病属中医的腹痛、痛经、带下病、不孕症及症瘕等病,病因多为外感湿毒、热毒入侵,滞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营卫不和而发热,湿热下注则带多,气血凝滞聚而成为症瘕脓肿[2]。久病易伤正气,故气虚血瘀,湿热内蕴,湿热与淤血互结,日久聚生症块,成为本病的主要病机[3]。
针刺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且止痛效果明显[4]。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的经验穴,专治胞宫诸疾;气海穴为妇科要穴,调气以行滞;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关元为任脉经穴,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调理气血,调养冲任,健脾利湿,调理肝肾;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诸穴相合,共奏其效。笔者自拟的“慢性盆腔炎处方”中,黄柏、黄连清热、利湿、解毒;败酱草、蒲公英能清热解毒、利湿;红花、桃仁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杜仲、木瓜痛经活络、利湿;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与乳香合用起到气血并治、宣通经络,取效尤捷。诸药配伍能清热利湿、解毒益气、活血止痛、化瘀散结消肿。由于局部外用,通过皮肤吸收,故药性平稳,可有效促使增生的盆腔组织粘连消退,包块缩小。通过中药熏蒸器的作用,使病变部位组织的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利于药物的透过吸收[5]。达到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廉玉麟,赵贵捷. 中国针灸妇产科治疗学[M].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0:121.
[2] 马贵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6例疗效分析. 河北医学杂志,2003,5(9):24.
[3] 赵青. 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50例临床观察中华. 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5):434-435.
[4] 陈利芳,王芸.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概况[J]. 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0):46-48.
[5] 郑俊民. 经皮给药新剂型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1-84.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针刺;中药熏蒸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96-01
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受到细菌侵袭后所致。它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西医多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长期使用可致菌群失调,造成真菌感染,治愈率低,容易复发,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笔者自2013年2月至今采用针刺配合自拟中药熏蒸治疗58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28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本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慢性盆腔炎8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达4年,平均2.6年;对照组2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6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2.4年。两者患者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用针刺治疗,提插补泻法。主穴:子宫、气海、中极、关元、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平补平泻。下焦湿热加带脉、阴陵泉(双);气滞血瘀加血海、气冲、太冲行泻法;脾肾阳虚加肾俞、脾俞。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25mm~40mm毫针刺,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加TDP照射,每次留针30min,1次/d,治疗30-60d。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疗法,药用黄柏、黄连、薏苡仁、败酱草、蒲公英、桃仁、红花、杜仲、木瓜、乳香、没药。取上述中药置于K-2000A标准型中药熏蒸床的蒸发器中,加入2500ml的水、加热,将温度调到最高值300mA,档蒸发器出现雾化蒸汽时,应将温度调到治疗值。安全治疗值在100~150mA之间,患者暴露下腹部,以病人自觉温度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每次30min,连续熏蒸30-60d。
1.3 疗效判断标准
1.3.1 疗效标准
1.3.2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所得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8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常因急性盆腔炎未能恰当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少数由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所引起者,亦可无急性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白带增多,多继发不孕。本病属中医的腹痛、痛经、带下病、不孕症及症瘕等病,病因多为外感湿毒、热毒入侵,滞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营卫不和而发热,湿热下注则带多,气血凝滞聚而成为症瘕脓肿[2]。久病易伤正气,故气虚血瘀,湿热内蕴,湿热与淤血互结,日久聚生症块,成为本病的主要病机[3]。
针刺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且止痛效果明显[4]。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的经验穴,专治胞宫诸疾;气海穴为妇科要穴,调气以行滞;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关元为任脉经穴,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调理气血,调养冲任,健脾利湿,调理肝肾;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诸穴相合,共奏其效。笔者自拟的“慢性盆腔炎处方”中,黄柏、黄连清热、利湿、解毒;败酱草、蒲公英能清热解毒、利湿;红花、桃仁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杜仲、木瓜痛经活络、利湿;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与乳香合用起到气血并治、宣通经络,取效尤捷。诸药配伍能清热利湿、解毒益气、活血止痛、化瘀散结消肿。由于局部外用,通过皮肤吸收,故药性平稳,可有效促使增生的盆腔组织粘连消退,包块缩小。通过中药熏蒸器的作用,使病变部位组织的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利于药物的透过吸收[5]。达到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廉玉麟,赵贵捷. 中国针灸妇产科治疗学[M].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0:121.
[2] 马贵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6例疗效分析. 河北医学杂志,2003,5(9):24.
[3] 赵青. 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50例临床观察中华. 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5):434-435.
[4] 陈利芳,王芸.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概况[J]. 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0):46-48.
[5] 郑俊民. 经皮给药新剂型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