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積极主动地寻幽探胜。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6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同时也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动力。对于学习,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话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让学生们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进而体会到在快乐中学习的乐趣。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延伸性,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均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个时候是培养兴趣最好的时期。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母语激趣法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二、设置问题,趣味起浪
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三、利用教师个人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教师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和职业素养上,因此,在课内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教学的艺术性,在课外则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积极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过硬的职业素质。例如,在面对学生开小差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切忌直面批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再如,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孔乙己“排”和“罩”这两个招牌动作,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既增强了学生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气氛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五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授课时,可以以提问或是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们的思维拉回,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还可以在课中穿插与所要讲述的内容有关的故事,善于设置问题并露出疑惑表情,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解决难题,增加学生们的成就感;在下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们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给予学生们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再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讲述本组的观点,语文老师要将这些观点仔细地记录在黑板上,最后再由语文老师进行总结和评论,对于总结地好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总结地有缺陷的小组也应当给予适当地鼓励。
与此同时,也可以空出两到三分钟的时间给同学们出谜语或是绕口令,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快乐学习的乐趣。下课后,老师不要急于离开教室,要注重与学生们的课后交流,例如可以问问学生们对这节课的感受,或是指出在这堂课中老师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通过设疑、设题等手段,以小活动形式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兴趣。
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教出味来,必须水乳交融,不可做作附会,必须坚持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去总结、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守进.浅谈如何有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8(88):5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6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同时也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动力。对于学习,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话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让学生们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进而体会到在快乐中学习的乐趣。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延伸性,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均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个时候是培养兴趣最好的时期。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母语激趣法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二、设置问题,趣味起浪
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三、利用教师个人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教师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和职业素养上,因此,在课内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教学的艺术性,在课外则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积极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过硬的职业素质。例如,在面对学生开小差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切忌直面批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再如,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孔乙己“排”和“罩”这两个招牌动作,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既增强了学生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气氛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五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授课时,可以以提问或是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们的思维拉回,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还可以在课中穿插与所要讲述的内容有关的故事,善于设置问题并露出疑惑表情,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解决难题,增加学生们的成就感;在下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们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给予学生们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再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讲述本组的观点,语文老师要将这些观点仔细地记录在黑板上,最后再由语文老师进行总结和评论,对于总结地好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总结地有缺陷的小组也应当给予适当地鼓励。
与此同时,也可以空出两到三分钟的时间给同学们出谜语或是绕口令,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快乐学习的乐趣。下课后,老师不要急于离开教室,要注重与学生们的课后交流,例如可以问问学生们对这节课的感受,或是指出在这堂课中老师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通过设疑、设题等手段,以小活动形式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兴趣。
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教出味来,必须水乳交融,不可做作附会,必须坚持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去总结、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守进.浅谈如何有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8(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