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津英语词典》中对上流社会的定义是,上流社会成员的资格是世袭而来,没有时间的长久洗练和丰富的物质与文化方面的积累,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上流”。而交谊舞会则是欧洲贵族们最传统的交际活动,也是对场所极为挑剔的一种活动,这一活动在中国发扬光大则要从一个地方说起——浦江饭店——曾经的礼查饭店。也正是因其所特有的贵族气息,为其赢得了很长时间上海最豪华的西商饭店、中国及远东最著名饭店的桂冠。
回眸百年浦江,她在当时上海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上扮演着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各地名人到沪钟爱的下榻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浦江饭店基本是在这个框架内奠定了发展格局,绕过外滩上亦中亦西的海关大楼和显眼的汇丰大厦等老楼,走向外白渡桥。苏州河边迎面而来的那座陈旧的灰色建筑便是浦江饭店,伫立在桥头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六层高的饭店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呈现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奢华,看上去又能感觉到殖民地特色的老上海风情。让我们闭上双眼,跟随着大批图文、影像资料,跨越时空回到那个思想和经济大爆发的年代去追寻这家老饭店的发展轨迹吧!
近代史上最近代化的酒店
这要从上海开埠伊始说起,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一名叫阿斯脱豪夫·礼查(Astor of Richard)的英国商人,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建起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近代化旅馆,名为Astor House Hotel即礼查饭店。11年后,也就是1857年,礼查将饭店移址于而今这个位置:外白渡桥东侧。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饭店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其建筑大体可分为黄浦路楼、金山路楼、大名路楼、中楼和孔雀厅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在建筑结构上连成一体,并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
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开始供电,首先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现大名路)3条主要干道上安装35盏弧光灯,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羡慕和好奇的目光。当灯光首次试燃时,仅仅试燃了15盏电灯,其中7盏都是在礼查饭店及花园内。礼查饭店当时引进的新潮东西还不仅于此:煤气、弧光灯、电话,旅客在这里甚至可以租用饭店马车。在当时的礼查饭店我们看到了一切能够看到的近代化设施和服务,除客房外,还设有弹子房、舞场、扑克室、休息室、阅览室、酒吧等丰富的设施。
“弹子”是礼查饭店拉开与其他饭店距离的重要因素,所谓“弹子”就是以球状物为主的东西。旧上海的弹子主要分“大弹子”和“小弹子”,大弹子就是今天人们讲的“保龄球”;“小弹子”现代人则以英文讲作“司诺克”(snooker)。其弹子房堪称远东设备最完善的,因而也是旅客光顾最多的场所。休息室的布置也是独具匠心,在非常宽敞、幽雅的房间内,安装着一架豪华的钢琴,墙上配有雅致的赤褐色与米色相间的窗帘,一进房间便给人以一种宁静,高雅而又舒适的感觉。不能不提的还有她那宽敞的美国酒吧,环境优雅、服务一流,众多宾客趋之若鹜,一时间让人们趋之若鹜。为了丰富旅客的生活,饭店还常常在楼下的大厅中,安排歌舞和戏剧演出,这吸引了众多的旅客,生意非常红火。
一个将交谊舞推向全上海的地方
到了20世纪初,礼查饭店大堂采用拱形穹顶设计,在众多的旅馆中独出心裁、别树一帜。大堂中还有厚实的红木桌椅供旅客小憩,整个大堂的设计显得人性、豪华。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礼查饭店的几位主人都是船长出身。这使得在如今的浦江饭店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曾经船舱式饭店的痕迹,位于饭店三楼的中厅就是客舱的结构。当时的餐厅还增设了许多小间分隔的雅座,其氛围很适合客居的欧洲人的高层次享受。礼查饭店一流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宾客慕名而来。
礼查饭店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她宾客的层次必然不会差到哪里,19世纪中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开始修筑黄浦路,沿路集中分布着各国驻沪领事馆,那个时候的礼查饭店便是黄浦路的入口,能够接近这里的人恐怕除了洋人中的翘楚就只有中国高官了。而这些人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酒店的孔雀厅——19世纪整个远东地区最负盛名的舞厅,沉稳的汉白玉的罗马立柱与二楼包厢的扶栏上,镶饰着细腻的浮雕,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制成的屋顶洒在厅内,五彩斑斓,宛若孔雀开屏,美轮美奂。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时,“孔雀厅”柱壁上的37具汉白玉烛台上耀眼的灯火将整个大厅照的亮如白昼,这次盛况空前的祝寿交谊舞会让中国的老贵族也迷上了这项运动。此后酒店在周末及星期天的晚上举办“交际茶舞”,舞会直至深夜才结束。从此,交谊舞会开始在上海盛行起来。如今的孔雀厅在经过几次整修后,依然较好的保存了历史的印记。它就像是浦江饭店的符号,人们爱它的大气,也爱它的优雅。
品味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愉悦
托马斯·富兰克林·费尔法克斯米勒德描述他的浦江饭店住宿:“在上海礼查饭店有长长的走廊将周围的三层或四层的砖住所连接在一起。中心是一个庭院,一个乐队在晚上表演。”1911年礼查饭店朝向黄浦路的新楼开始迎客,新建筑和后部的老建筑一起,覆盖了整个街区,是当时亚洲最豪华的饭店,广告语称“东方华尔道夫酒店”。此后慕名来这里居住的名流愈发的多了起来,爱因斯坦住在了304,英国哲学家罗素住在了310,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是410,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尔摩·马可尼住在8103,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的卧房是303,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卓别林更是两度莅临上海时下榻此处。
现在这几位名人住过的7间客房被打造成了浦江饭店名人房,分布位于三、四楼中厅周围,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理所当然成为了浦江饭店最亮的卖点。推开房,迎面墙上挂着名人的画像和一个仿制烟斗,家具、灯饰、电话都是仿古制品,老上海的印记就渗透在饭店的每一个角落。其他房间也各有特色,小木块拼成的地板是150多年前的原物,踩上去略带弹性,如同踩在厚厚的历史积淀上。房间内,赤褐色与米色相间的窗帘,一进房间便给人以一种宁静优雅,拉开窗帘就是外白渡桥和苏州河。到饭店住宿的老外都喜欢脱掉鞋子赤脚踩在地板上,然后开心地大呼小叫——那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愉悦。
这家老饭店的餐点同样不容小觑,说到早饭这里可以当之无愧的被封为五星级酒店前茅水准。饭店有一间餐厅两间酒吧,位于大堂一隅的玫瑰人生咖啡吧,气氛温馨浪漫,可以说是一个极佳的约会场所;位于后面走廊的理查酒吧,小而精致,比较有趣的是吧台与饮酒区错开了半层;位于二层的理查餐厅经营着淮扬菜和四川菜,这两个菜系的选择可以说满足了大多数旅客的口味。午后闲散的时光,坐在饭店三楼中厅,人字形的玻璃顶下,阳光透过玻璃安静地洒在黄褐色的地板上,廊道中曲线优美的长椅和八角形的铸铁街灯,让人思绪漂浮,恍若回到百年前名动天下的礼查饭店,回到当年的上海滩。
酒店周边的餐饮同样极为丰富,位于酒店转角的上海早晨1846西餐厅;与大名路一街之隔的上海大厦BELLE VUE法餐厅;还有位于上海大厦的一番屋餐厅及上海大厦黄埔轩中餐厅;酒店斜对面海鸥饭店的明珠港湾餐厅及海鸥滨江观景餐厅。再走得远一点,从饭店门前黄浦路向西过红绿灯接北苏州路,向西行进二三百米就到了乍浦路,乍浦路美食一条街也不是浪得虚名,这下吃货们再也不用担心旅游没吃的了吧!
回眸百年浦江,她在当时上海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上扮演着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各地名人到沪钟爱的下榻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浦江饭店基本是在这个框架内奠定了发展格局,绕过外滩上亦中亦西的海关大楼和显眼的汇丰大厦等老楼,走向外白渡桥。苏州河边迎面而来的那座陈旧的灰色建筑便是浦江饭店,伫立在桥头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六层高的饭店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呈现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奢华,看上去又能感觉到殖民地特色的老上海风情。让我们闭上双眼,跟随着大批图文、影像资料,跨越时空回到那个思想和经济大爆发的年代去追寻这家老饭店的发展轨迹吧!
近代史上最近代化的酒店
这要从上海开埠伊始说起,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一名叫阿斯脱豪夫·礼查(Astor of Richard)的英国商人,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建起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近代化旅馆,名为Astor House Hotel即礼查饭店。11年后,也就是1857年,礼查将饭店移址于而今这个位置:外白渡桥东侧。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饭店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其建筑大体可分为黄浦路楼、金山路楼、大名路楼、中楼和孔雀厅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在建筑结构上连成一体,并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
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开始供电,首先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现大名路)3条主要干道上安装35盏弧光灯,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羡慕和好奇的目光。当灯光首次试燃时,仅仅试燃了15盏电灯,其中7盏都是在礼查饭店及花园内。礼查饭店当时引进的新潮东西还不仅于此:煤气、弧光灯、电话,旅客在这里甚至可以租用饭店马车。在当时的礼查饭店我们看到了一切能够看到的近代化设施和服务,除客房外,还设有弹子房、舞场、扑克室、休息室、阅览室、酒吧等丰富的设施。
“弹子”是礼查饭店拉开与其他饭店距离的重要因素,所谓“弹子”就是以球状物为主的东西。旧上海的弹子主要分“大弹子”和“小弹子”,大弹子就是今天人们讲的“保龄球”;“小弹子”现代人则以英文讲作“司诺克”(snooker)。其弹子房堪称远东设备最完善的,因而也是旅客光顾最多的场所。休息室的布置也是独具匠心,在非常宽敞、幽雅的房间内,安装着一架豪华的钢琴,墙上配有雅致的赤褐色与米色相间的窗帘,一进房间便给人以一种宁静,高雅而又舒适的感觉。不能不提的还有她那宽敞的美国酒吧,环境优雅、服务一流,众多宾客趋之若鹜,一时间让人们趋之若鹜。为了丰富旅客的生活,饭店还常常在楼下的大厅中,安排歌舞和戏剧演出,这吸引了众多的旅客,生意非常红火。
一个将交谊舞推向全上海的地方
到了20世纪初,礼查饭店大堂采用拱形穹顶设计,在众多的旅馆中独出心裁、别树一帜。大堂中还有厚实的红木桌椅供旅客小憩,整个大堂的设计显得人性、豪华。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礼查饭店的几位主人都是船长出身。这使得在如今的浦江饭店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曾经船舱式饭店的痕迹,位于饭店三楼的中厅就是客舱的结构。当时的餐厅还增设了许多小间分隔的雅座,其氛围很适合客居的欧洲人的高层次享受。礼查饭店一流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宾客慕名而来。
礼查饭店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她宾客的层次必然不会差到哪里,19世纪中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开始修筑黄浦路,沿路集中分布着各国驻沪领事馆,那个时候的礼查饭店便是黄浦路的入口,能够接近这里的人恐怕除了洋人中的翘楚就只有中国高官了。而这些人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酒店的孔雀厅——19世纪整个远东地区最负盛名的舞厅,沉稳的汉白玉的罗马立柱与二楼包厢的扶栏上,镶饰着细腻的浮雕,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制成的屋顶洒在厅内,五彩斑斓,宛若孔雀开屏,美轮美奂。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时,“孔雀厅”柱壁上的37具汉白玉烛台上耀眼的灯火将整个大厅照的亮如白昼,这次盛况空前的祝寿交谊舞会让中国的老贵族也迷上了这项运动。此后酒店在周末及星期天的晚上举办“交际茶舞”,舞会直至深夜才结束。从此,交谊舞会开始在上海盛行起来。如今的孔雀厅在经过几次整修后,依然较好的保存了历史的印记。它就像是浦江饭店的符号,人们爱它的大气,也爱它的优雅。
品味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愉悦
托马斯·富兰克林·费尔法克斯米勒德描述他的浦江饭店住宿:“在上海礼查饭店有长长的走廊将周围的三层或四层的砖住所连接在一起。中心是一个庭院,一个乐队在晚上表演。”1911年礼查饭店朝向黄浦路的新楼开始迎客,新建筑和后部的老建筑一起,覆盖了整个街区,是当时亚洲最豪华的饭店,广告语称“东方华尔道夫酒店”。此后慕名来这里居住的名流愈发的多了起来,爱因斯坦住在了304,英国哲学家罗素住在了310,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是410,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尔摩·马可尼住在8103,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的卧房是303,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卓别林更是两度莅临上海时下榻此处。
现在这几位名人住过的7间客房被打造成了浦江饭店名人房,分布位于三、四楼中厅周围,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理所当然成为了浦江饭店最亮的卖点。推开房,迎面墙上挂着名人的画像和一个仿制烟斗,家具、灯饰、电话都是仿古制品,老上海的印记就渗透在饭店的每一个角落。其他房间也各有特色,小木块拼成的地板是150多年前的原物,踩上去略带弹性,如同踩在厚厚的历史积淀上。房间内,赤褐色与米色相间的窗帘,一进房间便给人以一种宁静优雅,拉开窗帘就是外白渡桥和苏州河。到饭店住宿的老外都喜欢脱掉鞋子赤脚踩在地板上,然后开心地大呼小叫——那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愉悦。
这家老饭店的餐点同样不容小觑,说到早饭这里可以当之无愧的被封为五星级酒店前茅水准。饭店有一间餐厅两间酒吧,位于大堂一隅的玫瑰人生咖啡吧,气氛温馨浪漫,可以说是一个极佳的约会场所;位于后面走廊的理查酒吧,小而精致,比较有趣的是吧台与饮酒区错开了半层;位于二层的理查餐厅经营着淮扬菜和四川菜,这两个菜系的选择可以说满足了大多数旅客的口味。午后闲散的时光,坐在饭店三楼中厅,人字形的玻璃顶下,阳光透过玻璃安静地洒在黄褐色的地板上,廊道中曲线优美的长椅和八角形的铸铁街灯,让人思绪漂浮,恍若回到百年前名动天下的礼查饭店,回到当年的上海滩。
酒店周边的餐饮同样极为丰富,位于酒店转角的上海早晨1846西餐厅;与大名路一街之隔的上海大厦BELLE VUE法餐厅;还有位于上海大厦的一番屋餐厅及上海大厦黄埔轩中餐厅;酒店斜对面海鸥饭店的明珠港湾餐厅及海鸥滨江观景餐厅。再走得远一点,从饭店门前黄浦路向西过红绿灯接北苏州路,向西行进二三百米就到了乍浦路,乍浦路美食一条街也不是浪得虚名,这下吃货们再也不用担心旅游没吃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