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剧片断改编是在表演教学大二上学期所进行的专业技能课程。影视剧片断改编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理解所改编剧本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事件与矛盾冲突,从而能够诠释出所饰演的人物性格,将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逼真且赋有生命力。而教学说明主要是从人物性格分析与剧本分析进行详细的阐述,帮助学生能够完成好所塑造的角色。
【关键词】:人物性格;规定情境;心理活动
一、人物性格分析
静秋是一个单纯恬静的女孩,在她的话语间也无不渗透着自己的那份纯真的腼腆与纯情的羞涩,在她的内心深处潜藏着自己的小心思——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份爱情是不允许公开,哪怕只是提及。静秋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在劳动改造,对于这样的家庭背景,在静秋的内心深处會有些自卑,甚至会有些抬不起头。通过静秋的态度,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静秋很想为家里做一些事情,更准确的说是为了母亲。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在静秋自卑的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老三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优越的,老三的父亲是军区司令员。相比较静秋的家庭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这样的家庭背景来说,在老三的身上却丝毫找不到浮夸与纨绔气。老三阳光、帅气、细心、重情谊。在聊天中,老三送给静秋一支钢笔,之所以送这只钢笔是因为静秋的钢笔漏墨水,还蹭到了手上。这个细节能够充分的体现老三的细腻的性格,同时,也反映出老三的这种细心,是源于自己工作的特点。他对静秋是一见钟情,不是因为静秋美丽的外表,最主要的一点是被静秋的纯真的气质所打动。而这种气质是老三没有见到过的。
静秋的母亲处在劳动改造期间,由于家庭成分的关系,静秋的母亲也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每天要承担糊信封的任务,静秋和弟弟妹妹们在空余时间会帮助妈妈一起糊信封。静秋的父亲被打成了右派,由于弟弟妹妹还小,母亲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静秋的身上,就是能够让他留校,别再出现任何差错。正在转正期的静秋,母亲很是担心。作为静秋母亲这个角色,我们从时代背景分析不难发现,由于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在生活中“抬不起头”,比低一等,在这个现实的生存状态下母亲逐渐地变得少言寡语,内心所承受的煎熬相比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平静要强烈的多。
二、改编片断剧本分析
片段主要事件是围绕着“老三骑着自行车送静秋回家,被静秋母亲在家门口碰见”来展开的。静秋与老三之间的关系对于母亲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只不过对于母亲来说还不知道他们的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今后该怎么办?外面的风言风语已经让母亲有所警觉。所以,这次的偶然遇见让母亲准备跟静秋与老三摊牌。静秋与老三对于妈妈突然的出现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静秋显而易见被母亲的突然出现“吓坏了”,没有思想准备的静秋显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知道自己不该跟老三呆在一起,更不应该在同在一辆自行车上“举止亲密”。这样的行为对于母亲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当所有人走进房间之后,母亲在床头坐了下来,静秋的妹妹(5岁)给老三拿了一条毛巾来擦汗,又拿了一把扇子。从这个简短的行为动作来说,就能够足以体现出静秋母亲对于孩子的教导有方,也非常吻合知识分子家庭应有的教养。从片段中我们能够看出,进屋之后,静秋一直站着没有坐下,这个行为动作足以能够准确的反映出静秋真实的心理活动。在片段中,演员在处理静秋这个角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对手的态度,也就是母亲给予自己的刺激。这种刺激主要表在演员的心理活动上。母亲表面上的看似很平常,其实内里已经对静秋的所作所为极为的不满。所以,静秋角色的处理要抓住两个主要的心理活动。其一,静秋不希望自己与老三的感情让母亲知道,但此时已经被母亲撞见,这是静秋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她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母亲。其二,静秋对老三是真心得喜爱,但此时她不得不面临在俩个心爱的人当中做出选择,要么对不起母亲,要么对不起老三。整个片段虽然静秋角色的台词不多,更多的是母亲与老三的对话,但通过分析,能够清晰描绘出静秋这个角色在这场戏中的心理活动。只要牢牢的把握这两条心理行动线,静秋这个角色在本场戏中的脉络就清晰明确了。同时,也为两个人的分别积蓄了情感体验。对于老三这个人物在本场戏的把握,应该从老三对静秋爱来梳理。从老三与静秋母亲的对话中不难发现,老三对于母亲的要求一口一个答应,丝毫没有任何意见,哪怕是两个人长时间不能够见面。从简单的几句对白中,能够看出在老三的心中,静秋是放在第一位的,她对静秋的爱是无私的,不想让静秋受半点委屈,只要静秋能够好。所以,演员在处理老三这一角色的时候,抓住老三对静秋的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这条心理行动线。老三的角色性格也就体现出来了。说道这,不难看出两个不同思想阵营的角色已经清晰明了了,事实上,从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起已经形成了对立面。在对母亲这个角色的处理上,心理行动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些。通过全剧与台词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母亲之所以不让他们之间在有来往,是因为自己家庭的处境,也容不得在有半点闪失,静秋刚好转正期,怕耽误了静秋的前途。所以,“要为静秋着想”,在这一点上,老三与母亲的意见是“统一”的。在这场戏中,母亲的目的很明确不能够让静秋在跟老三在一起“鬼混”了。之所以有“鬼混”这个词语来形容,正是因为在静秋母亲的心理与观念中,“像老三这样好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看山静秋的,也不可能接受自己这样的家庭。两个人是不会有结果的,现在俩个人看似很好,如果真的有一天老三不跟静秋好了,出现的后果自己的这个家庭是在也承受不起的。而老三不一样。”其实这个才是母亲不让静秋与老三在待在一起的真实原因。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
【关键词】:人物性格;规定情境;心理活动
一、人物性格分析
静秋是一个单纯恬静的女孩,在她的话语间也无不渗透着自己的那份纯真的腼腆与纯情的羞涩,在她的内心深处潜藏着自己的小心思——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份爱情是不允许公开,哪怕只是提及。静秋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在劳动改造,对于这样的家庭背景,在静秋的内心深处會有些自卑,甚至会有些抬不起头。通过静秋的态度,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静秋很想为家里做一些事情,更准确的说是为了母亲。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在静秋自卑的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老三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优越的,老三的父亲是军区司令员。相比较静秋的家庭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这样的家庭背景来说,在老三的身上却丝毫找不到浮夸与纨绔气。老三阳光、帅气、细心、重情谊。在聊天中,老三送给静秋一支钢笔,之所以送这只钢笔是因为静秋的钢笔漏墨水,还蹭到了手上。这个细节能够充分的体现老三的细腻的性格,同时,也反映出老三的这种细心,是源于自己工作的特点。他对静秋是一见钟情,不是因为静秋美丽的外表,最主要的一点是被静秋的纯真的气质所打动。而这种气质是老三没有见到过的。
静秋的母亲处在劳动改造期间,由于家庭成分的关系,静秋的母亲也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每天要承担糊信封的任务,静秋和弟弟妹妹们在空余时间会帮助妈妈一起糊信封。静秋的父亲被打成了右派,由于弟弟妹妹还小,母亲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静秋的身上,就是能够让他留校,别再出现任何差错。正在转正期的静秋,母亲很是担心。作为静秋母亲这个角色,我们从时代背景分析不难发现,由于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在生活中“抬不起头”,比低一等,在这个现实的生存状态下母亲逐渐地变得少言寡语,内心所承受的煎熬相比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平静要强烈的多。
二、改编片断剧本分析
片段主要事件是围绕着“老三骑着自行车送静秋回家,被静秋母亲在家门口碰见”来展开的。静秋与老三之间的关系对于母亲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只不过对于母亲来说还不知道他们的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今后该怎么办?外面的风言风语已经让母亲有所警觉。所以,这次的偶然遇见让母亲准备跟静秋与老三摊牌。静秋与老三对于妈妈突然的出现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静秋显而易见被母亲的突然出现“吓坏了”,没有思想准备的静秋显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知道自己不该跟老三呆在一起,更不应该在同在一辆自行车上“举止亲密”。这样的行为对于母亲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当所有人走进房间之后,母亲在床头坐了下来,静秋的妹妹(5岁)给老三拿了一条毛巾来擦汗,又拿了一把扇子。从这个简短的行为动作来说,就能够足以体现出静秋母亲对于孩子的教导有方,也非常吻合知识分子家庭应有的教养。从片段中我们能够看出,进屋之后,静秋一直站着没有坐下,这个行为动作足以能够准确的反映出静秋真实的心理活动。在片段中,演员在处理静秋这个角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对手的态度,也就是母亲给予自己的刺激。这种刺激主要表在演员的心理活动上。母亲表面上的看似很平常,其实内里已经对静秋的所作所为极为的不满。所以,静秋角色的处理要抓住两个主要的心理活动。其一,静秋不希望自己与老三的感情让母亲知道,但此时已经被母亲撞见,这是静秋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她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母亲。其二,静秋对老三是真心得喜爱,但此时她不得不面临在俩个心爱的人当中做出选择,要么对不起母亲,要么对不起老三。整个片段虽然静秋角色的台词不多,更多的是母亲与老三的对话,但通过分析,能够清晰描绘出静秋这个角色在这场戏中的心理活动。只要牢牢的把握这两条心理行动线,静秋这个角色在本场戏中的脉络就清晰明确了。同时,也为两个人的分别积蓄了情感体验。对于老三这个人物在本场戏的把握,应该从老三对静秋爱来梳理。从老三与静秋母亲的对话中不难发现,老三对于母亲的要求一口一个答应,丝毫没有任何意见,哪怕是两个人长时间不能够见面。从简单的几句对白中,能够看出在老三的心中,静秋是放在第一位的,她对静秋的爱是无私的,不想让静秋受半点委屈,只要静秋能够好。所以,演员在处理老三这一角色的时候,抓住老三对静秋的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这条心理行动线。老三的角色性格也就体现出来了。说道这,不难看出两个不同思想阵营的角色已经清晰明了了,事实上,从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起已经形成了对立面。在对母亲这个角色的处理上,心理行动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些。通过全剧与台词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母亲之所以不让他们之间在有来往,是因为自己家庭的处境,也容不得在有半点闪失,静秋刚好转正期,怕耽误了静秋的前途。所以,“要为静秋着想”,在这一点上,老三与母亲的意见是“统一”的。在这场戏中,母亲的目的很明确不能够让静秋在跟老三在一起“鬼混”了。之所以有“鬼混”这个词语来形容,正是因为在静秋母亲的心理与观念中,“像老三这样好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看山静秋的,也不可能接受自己这样的家庭。两个人是不会有结果的,现在俩个人看似很好,如果真的有一天老三不跟静秋好了,出现的后果自己的这个家庭是在也承受不起的。而老三不一样。”其实这个才是母亲不让静秋与老三在待在一起的真实原因。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