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048-01
中学时期正是中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由儿童向青年时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尤其中学生由于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在掌握了一些系统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自然、社会及人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局限,对有些事物的看法多数是片面的。因此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身心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一、强调品德教育
青少年富于理想。理想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中学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质及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可塑性很大。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思想倾向的正确引导,还应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对学生的多种思想和行为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应把社会生活中一些复杂的道德问题引入课堂,启发学生用有关规范进行分析评价,以增强其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中的条文理解深、理解透,确立了他们的行为准则。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关心和爱护学生。根据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在整个班级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加强班级管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风
班级管理其实质就是治理学风。学风是班级的班风在学生学习中的表现,是学生的一种微观心理质量的保障。班级学风的好坏,在课堂上集中表现于学生对课堂纪律的遵守和汲取知识的热情。首先要继续对学生进行课堂规范教育,抓课堂纪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对后进学生要热情帮助、正面教育。加强班级体建设,开展多种活动。班集体具有一种不可代替的凝聚作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最佳环境。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对于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及品德,都起着重要作用。班集体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班干部队伍,形成班级领导核心。(2)定期组织评学评优,形成学习上的层次交叉结构。还要创造机会,结合校园文化的特点,开展有朋益健康活动,使之既寓教于乐,又适合学生心理特征,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三、转化后进生,任重而道远
后进生是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体的智力因素帮非智力因素影响。对待后进生一定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信心,尊重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弃之不管,要善于发现他闪身上的优点,培养学习兴趣,创造矛盾转化的有利条件,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作为班主任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调整好自己的情感、态度,客观公正对待他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让他们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感到你对他们的爱和关心。其次在日常的教学和接触中,使他们感到亲切,缩短距离感:在他们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要真心扶助,使他们感到有依靠,产生安全感;在他们受到学公正待遇时,要耐心劝导,好言相慰,化解他们心中的顾虑,使他们消除委屈,产生归宿感;在他们行为遭受失败时,要热心关怀,全力帮助他们摆脱失败的阴影,使他们产生踏实感。学会做人,培养具有爱国意识,公民意识,良好公德和行为习惯。学会关心,主要包括关心祖国,关心环境,关心他人,关心全人类。学会学习,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并学有所长。学会健身,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科学的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一定的健身技能,良好的体能和健康的体质。学会健心,有强烈的进取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对成功和挫折,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承受力,具有对各种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有生活自理能力,勤于动脑动手,手脑并用,劳动观念强,有热爱劳动的态度和自觉劳动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为集体和社会服务的劳动技能,并富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学会审美,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善于分辨是非.良莠.美丑,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后进生一般都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转化工作中,应以班主任教育影响为核心,并与任课教师、同学、家庭、社会教育影响相协同,形成立体教育机制,增加后进生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让后进生在大家的共同关爱中逐渐发生转化变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王国兴著.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4
[3]张向葵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4]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中学时期正是中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由儿童向青年时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尤其中学生由于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在掌握了一些系统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自然、社会及人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局限,对有些事物的看法多数是片面的。因此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身心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一、强调品德教育
青少年富于理想。理想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中学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质及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可塑性很大。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思想倾向的正确引导,还应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对学生的多种思想和行为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应把社会生活中一些复杂的道德问题引入课堂,启发学生用有关规范进行分析评价,以增强其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中的条文理解深、理解透,确立了他们的行为准则。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关心和爱护学生。根据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在整个班级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加强班级管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风
班级管理其实质就是治理学风。学风是班级的班风在学生学习中的表现,是学生的一种微观心理质量的保障。班级学风的好坏,在课堂上集中表现于学生对课堂纪律的遵守和汲取知识的热情。首先要继续对学生进行课堂规范教育,抓课堂纪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对后进学生要热情帮助、正面教育。加强班级体建设,开展多种活动。班集体具有一种不可代替的凝聚作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最佳环境。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对于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及品德,都起着重要作用。班集体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班干部队伍,形成班级领导核心。(2)定期组织评学评优,形成学习上的层次交叉结构。还要创造机会,结合校园文化的特点,开展有朋益健康活动,使之既寓教于乐,又适合学生心理特征,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三、转化后进生,任重而道远
后进生是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体的智力因素帮非智力因素影响。对待后进生一定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信心,尊重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弃之不管,要善于发现他闪身上的优点,培养学习兴趣,创造矛盾转化的有利条件,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作为班主任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调整好自己的情感、态度,客观公正对待他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让他们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感到你对他们的爱和关心。其次在日常的教学和接触中,使他们感到亲切,缩短距离感:在他们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要真心扶助,使他们感到有依靠,产生安全感;在他们受到学公正待遇时,要耐心劝导,好言相慰,化解他们心中的顾虑,使他们消除委屈,产生归宿感;在他们行为遭受失败时,要热心关怀,全力帮助他们摆脱失败的阴影,使他们产生踏实感。学会做人,培养具有爱国意识,公民意识,良好公德和行为习惯。学会关心,主要包括关心祖国,关心环境,关心他人,关心全人类。学会学习,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并学有所长。学会健身,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科学的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一定的健身技能,良好的体能和健康的体质。学会健心,有强烈的进取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对成功和挫折,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承受力,具有对各种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有生活自理能力,勤于动脑动手,手脑并用,劳动观念强,有热爱劳动的态度和自觉劳动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为集体和社会服务的劳动技能,并富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学会审美,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善于分辨是非.良莠.美丑,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后进生一般都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转化工作中,应以班主任教育影响为核心,并与任课教师、同学、家庭、社会教育影响相协同,形成立体教育机制,增加后进生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让后进生在大家的共同关爱中逐渐发生转化变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王国兴著.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4
[3]张向葵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4]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