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物”,从内容入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把生活中有特点的人或物写下来。让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汇,获取写作的营养,感悟写作的方法。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教师不宜对学生的写作设置过多的门槛,让学生写出能触动他们心灵的东西。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生活 掌握写作素材 多读书 积累素材 自由表达 培养写作兴趣 感受生活 触发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64-02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不少学生对写作有一种惧怕心理,一到写作课他们就情绪低落,厌恶感十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呢?物质是第一性的,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从这个哲学观点出发,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物”,从内容入手。作文内容从何而来呢?它来自生活,离开生活就没有作文素材,这是很普通的常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我们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时,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呢?
一、让作文带上生活的气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个生活单调、不关心、不热爱生活的人,其生活范围也是极有限的,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感悟上的遲钝和麻木,常常存在“无米下锅”的问题。当下的中小学生或被过重的学业所累,无暇体验生活的丰富;或因父母外出务工,只能出入于家庭、学校这个小圈子,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让他们写出有生活气息的作文往往是做不到的。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叶圣陶先生在谈写作时说过生活是写作之源。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抓住那些让他们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瞬间,往往可以成为作文中的精彩之笔。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看好的电视节目,让家长带着去参观、游览周边景物,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去做社会调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生活,接触生活,写作就有了材料,有事、有物可写,内容也就丰富了。作文也就有了真正的生活气息,而无需闭门造车。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不做照相机,要做艺术家,有所取舍,把印象深刻处多观察,直到形成一幅画为止。再把观察到的东西先口头有条理地说出来,能让别人听得明白。在说的基础上,再有条理地写出来,不仅粗线勾勒,还要重彩渲染。
其次,指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那些有特点的人或事,并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人物或动物时,要注意外貌特征的观察,要善于对比,注意事物的变化特点。记录那些让自己心动的瞬间,语言自然会有感情,有思想。同时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指导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物,随时记录生活中有意义、感人的片断,在观察实践中坚持训练,日积月累,写作时便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作文自然就有了源头活动水。让生活走进作文,作文不闭门造车,生活的气息就浓了,滋味也就有了。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时代,该读的书没读,将会是终生的遗憾,没有文化积淀的写作终将缺少传承的厚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爱上读书,名著是大餐,多读名著,才会营养全面。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会收获好词好句,还会积累写作的方法,一举两得。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不仅有明确的要求,更有具体的书目种类,这正是为了要求学生“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为核心任务的精要概括。“读”是汲取有益的养份,让自己成长壮大的有效方式。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升作文能力的捷径。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阅读伊始要求学生每天工整地摘录一百字左右,内容随心之所致,喜欢哪句摘录哪句,喜欢哪段摘录哪段,久而久之自然就积累了许多素材以备用。素材多了,选择面广了,写起作文来会有“自有源头活水来”的舒畅感,加上重点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的。如此长期坚持,其量可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双“丰收”。
《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样一段文字,“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阅读与写作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关联。读是写的基础,写作的素材大多来自阅读中的感受和积累,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呢?
首先要向名著汲取营养。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步树立对人生、对世界正确的看法;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这些都将反哺写作,学生的文章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新奇的语言及准确的表达。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要循序渐进。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读些童话故事、寓言、神话、漫画;高年级学生可读名人传记、随笔、杂谈、科普作品、文学名著。学生阅读跟他们年龄相符的书籍,才不致于扼杀阅读的兴趣。持续的阅读兴趣才会让阅读之中走得久远,积累也会越发丰富,写作表达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要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相关的课外阅读去支撑。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补充阅读。例如,教学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教师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章节,了解杨志其人;也可让学生查阅南宋晚期社会现状相关资料,整理成简单的课堂发言材料,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又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三、开阔思路,取掉束缚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不做明确的文体要求,但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教学不应对学生的写作设置过多的门槛和束缚。只要学生能准确、流畅地反映生活,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就应当允许和鼓励。不要让写作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而要像街舞、像蹦迪,取掉束缚。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氛围,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要过多地限制。教师对作文的命题、写作方法的指导、评价都应向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个方向努力。
一是命题的内容应是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使学生见题有话可写;二是命题不可太死,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可以是半命题。如,《我爱×××》,《假如我是×××》、《逗人喜欢的×××》,也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材写,甚至根据作文内容自己拟定题目;三是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不给设置条条框框。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地不受限制;四是应紧密配合教材读写结合,讲练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题材,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是这样的: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如果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往往无话可说,甚至会无病呻吟。没有束缚的写作,才能让学生的情感自由渲泄,有价值的可读的东西才会产生出来。放开手脚,去掉束缚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依然要做“有心”之人。写作的方法在书中、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发现写作的方法。一是着眼立意,启发思维。如我们在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这样追问:作者在贫困中坚持勤学并终有所成,那么我们生活在小康时代的学生该怎么做?学生可能觉得我们没有那么差的条件,自然不需要吃那么多苦。教师应启迪学生:幸福的生活谁来建设?我们不学本领行吗?这样追问,学生的思维品质自然会提升,写作的思路也宽了。把这样的追问整理写成读后感,就是很好的文章。二是盯准写作范例,有的放矢。如部编九年级教材《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作者通过“笑”这一细节,展示众人不同的性格,教师要启发学生领悟作文中如何运用细节展示人物性格。通过这样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对写作有帮助的典范文章,写作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
四、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凡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也才能让情感流淌笔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愤怒出诗人”,意思是说强烈的情感感受可以激发人的写作欲望,“深爱”同样可以出诗人。可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身边的生活麻木不仁,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受之坦然,似乎觉得一切都理当如此,很少去品味人间真情。一个没有丰富情感世界的人,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景、情,心中充满丰富细腻的情感是写作的感情基础 。教师应从班级中的、学校里的、家庭里的、同学之中的、师生之间的、家人之间的小事入手,让学生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原汁原味,甚至多一些幼稚,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品评人间真情,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只有在心中装满了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时,在装满了强烈的爱憎时,在装满人间亲情时,在装满了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时,写作就会成为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就会文思如泉涌,又怎会把它当成苦差事呢?
作文,对学生来说,既是练习性,又是创造性的作业。过去由于从低年级开始忽视了充分的说、写训练,使不少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项“可怕”的作业;同时又因为缺乏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重视生活场面,缺少创设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我们必须坚持“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一点,从“内容”方面考虑作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处“源泉”之中,再加上循序渐进的训练,那么学生作文就会像“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参考文献:
[1]刘强.让作文教学走进生活[J].《作文教学研究》,2008(4)
[2]归永顺.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4)
[3]刘生英.如何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真情实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9)
[4]李英娜.小学作文教学感悟[J].《小学教学参考》,2011(12)
[5]姜金凤.谈作文教学怎样从内容入手[J].《情感读本》,2017-01-30
[6]冯桥.作文教学的“生活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0-07-15
[7]刘建荣.拓寬作文教学的空间[J].《成功(教育)》,2012(7)
[8]刘志龙.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J].《中国教师》,2019(S1)
作者简介:
陈国敏(1971.10-),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高级教师,一直从事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工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生活 掌握写作素材 多读书 积累素材 自由表达 培养写作兴趣 感受生活 触发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64-02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不少学生对写作有一种惧怕心理,一到写作课他们就情绪低落,厌恶感十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呢?物质是第一性的,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从这个哲学观点出发,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物”,从内容入手。作文内容从何而来呢?它来自生活,离开生活就没有作文素材,这是很普通的常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我们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时,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呢?
一、让作文带上生活的气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个生活单调、不关心、不热爱生活的人,其生活范围也是极有限的,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感悟上的遲钝和麻木,常常存在“无米下锅”的问题。当下的中小学生或被过重的学业所累,无暇体验生活的丰富;或因父母外出务工,只能出入于家庭、学校这个小圈子,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让他们写出有生活气息的作文往往是做不到的。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叶圣陶先生在谈写作时说过生活是写作之源。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抓住那些让他们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瞬间,往往可以成为作文中的精彩之笔。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看好的电视节目,让家长带着去参观、游览周边景物,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去做社会调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生活,接触生活,写作就有了材料,有事、有物可写,内容也就丰富了。作文也就有了真正的生活气息,而无需闭门造车。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不做照相机,要做艺术家,有所取舍,把印象深刻处多观察,直到形成一幅画为止。再把观察到的东西先口头有条理地说出来,能让别人听得明白。在说的基础上,再有条理地写出来,不仅粗线勾勒,还要重彩渲染。
其次,指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那些有特点的人或事,并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人物或动物时,要注意外貌特征的观察,要善于对比,注意事物的变化特点。记录那些让自己心动的瞬间,语言自然会有感情,有思想。同时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指导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物,随时记录生活中有意义、感人的片断,在观察实践中坚持训练,日积月累,写作时便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作文自然就有了源头活动水。让生活走进作文,作文不闭门造车,生活的气息就浓了,滋味也就有了。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时代,该读的书没读,将会是终生的遗憾,没有文化积淀的写作终将缺少传承的厚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爱上读书,名著是大餐,多读名著,才会营养全面。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会收获好词好句,还会积累写作的方法,一举两得。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不仅有明确的要求,更有具体的书目种类,这正是为了要求学生“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为核心任务的精要概括。“读”是汲取有益的养份,让自己成长壮大的有效方式。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升作文能力的捷径。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阅读伊始要求学生每天工整地摘录一百字左右,内容随心之所致,喜欢哪句摘录哪句,喜欢哪段摘录哪段,久而久之自然就积累了许多素材以备用。素材多了,选择面广了,写起作文来会有“自有源头活水来”的舒畅感,加上重点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的。如此长期坚持,其量可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双“丰收”。
《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样一段文字,“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阅读与写作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关联。读是写的基础,写作的素材大多来自阅读中的感受和积累,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呢?
首先要向名著汲取营养。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步树立对人生、对世界正确的看法;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这些都将反哺写作,学生的文章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新奇的语言及准确的表达。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要循序渐进。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读些童话故事、寓言、神话、漫画;高年级学生可读名人传记、随笔、杂谈、科普作品、文学名著。学生阅读跟他们年龄相符的书籍,才不致于扼杀阅读的兴趣。持续的阅读兴趣才会让阅读之中走得久远,积累也会越发丰富,写作表达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要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相关的课外阅读去支撑。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补充阅读。例如,教学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教师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章节,了解杨志其人;也可让学生查阅南宋晚期社会现状相关资料,整理成简单的课堂发言材料,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又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三、开阔思路,取掉束缚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不做明确的文体要求,但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教学不应对学生的写作设置过多的门槛和束缚。只要学生能准确、流畅地反映生活,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就应当允许和鼓励。不要让写作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而要像街舞、像蹦迪,取掉束缚。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氛围,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要过多地限制。教师对作文的命题、写作方法的指导、评价都应向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个方向努力。
一是命题的内容应是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使学生见题有话可写;二是命题不可太死,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可以是半命题。如,《我爱×××》,《假如我是×××》、《逗人喜欢的×××》,也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材写,甚至根据作文内容自己拟定题目;三是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不给设置条条框框。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地不受限制;四是应紧密配合教材读写结合,讲练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题材,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是这样的: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如果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往往无话可说,甚至会无病呻吟。没有束缚的写作,才能让学生的情感自由渲泄,有价值的可读的东西才会产生出来。放开手脚,去掉束缚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依然要做“有心”之人。写作的方法在书中、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发现写作的方法。一是着眼立意,启发思维。如我们在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这样追问:作者在贫困中坚持勤学并终有所成,那么我们生活在小康时代的学生该怎么做?学生可能觉得我们没有那么差的条件,自然不需要吃那么多苦。教师应启迪学生:幸福的生活谁来建设?我们不学本领行吗?这样追问,学生的思维品质自然会提升,写作的思路也宽了。把这样的追问整理写成读后感,就是很好的文章。二是盯准写作范例,有的放矢。如部编九年级教材《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作者通过“笑”这一细节,展示众人不同的性格,教师要启发学生领悟作文中如何运用细节展示人物性格。通过这样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对写作有帮助的典范文章,写作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
四、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凡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也才能让情感流淌笔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愤怒出诗人”,意思是说强烈的情感感受可以激发人的写作欲望,“深爱”同样可以出诗人。可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身边的生活麻木不仁,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受之坦然,似乎觉得一切都理当如此,很少去品味人间真情。一个没有丰富情感世界的人,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景、情,心中充满丰富细腻的情感是写作的感情基础 。教师应从班级中的、学校里的、家庭里的、同学之中的、师生之间的、家人之间的小事入手,让学生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原汁原味,甚至多一些幼稚,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品评人间真情,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只有在心中装满了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时,在装满了强烈的爱憎时,在装满人间亲情时,在装满了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时,写作就会成为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就会文思如泉涌,又怎会把它当成苦差事呢?
作文,对学生来说,既是练习性,又是创造性的作业。过去由于从低年级开始忽视了充分的说、写训练,使不少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项“可怕”的作业;同时又因为缺乏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重视生活场面,缺少创设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我们必须坚持“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一点,从“内容”方面考虑作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处“源泉”之中,再加上循序渐进的训练,那么学生作文就会像“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参考文献:
[1]刘强.让作文教学走进生活[J].《作文教学研究》,2008(4)
[2]归永顺.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4)
[3]刘生英.如何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真情实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9)
[4]李英娜.小学作文教学感悟[J].《小学教学参考》,2011(12)
[5]姜金凤.谈作文教学怎样从内容入手[J].《情感读本》,2017-01-30
[6]冯桥.作文教学的“生活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0-07-15
[7]刘建荣.拓寬作文教学的空间[J].《成功(教育)》,2012(7)
[8]刘志龙.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J].《中国教师》,2019(S1)
作者简介:
陈国敏(1971.10-),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高级教师,一直从事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