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预先学习教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预习,抑或说预学。教师对这种预学适当引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之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当前的学案教学模式(其载体是学案)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展开教学,它较好地体现了“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这一理念。管窥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学案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和加强,学案的内容设计缺乏科学化。这一现状将如何改变?值得我们深思。
一、学案运用的意义追问
1.是批判还是重构。重构是“学”走在“教”的前头得以实现的保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其突出的特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在推行这一模式过程中会有批判与质疑,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与探索,我们将在批判中不断探寻与调整,使学案教学模式走向成熟。
2.是模式还是范式。学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范式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不应将其模式化。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真实的教学过程,需要循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学案教学采取什么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在推行学案教学模式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步骤、教学程序,而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各元素。
3.是封闭还是开放。问题设计作为学案的核心,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目前,学案的问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互动探究停留在表层,在问题的叙述形式上也缺乏简明、生动、新颖;内容上,问题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部分教师出现了将学案设计成练习题、简单问题的填空等趋势,背离了学案设计的开放性。如《“黑板”跑了》一课,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案:读了课文,我知道安培因为 (),所以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这就叫“ ()”。学案变成了问题的填空。
二、学案运用的对策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曲折的过程。对学案运用的意义追问引领我们不断反思,有待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改进,使之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1.从批判走向重构。认识学案的积极意义是实施学案教学的保障,合理运用学案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关键。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会有批判与质疑。正确地认识学案的积极意义是实施这一模式的保障。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它们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成为交流展示环节的主人。互动探究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如《草船借箭》一课,一位名师设计的学案独具匠心,她从课题的“借”字出发,引发学生思考:诸葛亮借的是箭吗?借的究竟是什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理性思考。
2.从模式走向范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步骤,更不能将其模式化,而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各元素,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范式。
范式探寻的是教学中的一些科学规律,是“万变”中的那些“不变”因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操作细节,是对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的提炼和升华,它不同于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模式化倾向,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地运用各元素。多一点静思默想,多一点深切体验,多一点真实思考,让学生真实地思考,真实地提问,真实地发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等待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与教材对话,与学案对话,让“学”在原生态中展开。从模式走向范式,所追寻的正是这种真实、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3.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首先,学案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在:编写的主体是一种合力。其次,学案的开放性体现的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它突出的是实践能力。最后,学案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把自由发展的时空还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赶海》时,教者设计了这样的学案:赶海的“趣”体现在哪里?并且给出了学习方法。孩子们不仅读出了赶海的“趣”,还演出了一幕“赶海”剧。
学案的使用让“学”走在“教”的前头成为可能,它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责编夏天)
一、学案运用的意义追问
1.是批判还是重构。重构是“学”走在“教”的前头得以实现的保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其突出的特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在推行这一模式过程中会有批判与质疑,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与探索,我们将在批判中不断探寻与调整,使学案教学模式走向成熟。
2.是模式还是范式。学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范式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不应将其模式化。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真实的教学过程,需要循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学案教学采取什么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在推行学案教学模式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步骤、教学程序,而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各元素。
3.是封闭还是开放。问题设计作为学案的核心,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目前,学案的问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互动探究停留在表层,在问题的叙述形式上也缺乏简明、生动、新颖;内容上,问题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部分教师出现了将学案设计成练习题、简单问题的填空等趋势,背离了学案设计的开放性。如《“黑板”跑了》一课,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案:读了课文,我知道安培因为 (),所以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这就叫“ ()”。学案变成了问题的填空。
二、学案运用的对策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曲折的过程。对学案运用的意义追问引领我们不断反思,有待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改进,使之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1.从批判走向重构。认识学案的积极意义是实施学案教学的保障,合理运用学案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关键。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会有批判与质疑。正确地认识学案的积极意义是实施这一模式的保障。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它们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成为交流展示环节的主人。互动探究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如《草船借箭》一课,一位名师设计的学案独具匠心,她从课题的“借”字出发,引发学生思考:诸葛亮借的是箭吗?借的究竟是什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理性思考。
2.从模式走向范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步骤,更不能将其模式化,而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各元素,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范式。
范式探寻的是教学中的一些科学规律,是“万变”中的那些“不变”因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操作细节,是对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的提炼和升华,它不同于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模式化倾向,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地运用各元素。多一点静思默想,多一点深切体验,多一点真实思考,让学生真实地思考,真实地提问,真实地发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等待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与教材对话,与学案对话,让“学”在原生态中展开。从模式走向范式,所追寻的正是这种真实、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3.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首先,学案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在:编写的主体是一种合力。其次,学案的开放性体现的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它突出的是实践能力。最后,学案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把自由发展的时空还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赶海》时,教者设计了这样的学案:赶海的“趣”体现在哪里?并且给出了学习方法。孩子们不仅读出了赶海的“趣”,还演出了一幕“赶海”剧。
学案的使用让“学”走在“教”的前头成为可能,它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