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能让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八”节(周六)的一天中午,我在吃午饭的时候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他是我班数学课代表林子晶的爸爸。他说他对前几天女儿《每课一练》上的习题有点疑义,想和我交流一下。当时我感到很抱歉,才意识到在周四傍晚的一节数学讲评课上,我对学生的承诺失信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那是“三八”节前的一节数学讲评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观察与测量》中《每课一练》上的一道习题。题目如下:
  1的对面是4:
  2的对面是6:
  3的对面是5。
  (1)(
  )看到的是5,(
  )看到的是4。
  (2)乙看到的是(
  )。
  (3能同时看到1、2、3吗?(在□里画√:能□不能□)
  做题之前我粗粗看过此题,估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批改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主要是第3小题选“不能”的占多数,而选“能”的只占少部分。在下午的讲评课上当讲到此题时快临近下课了,我让学生匆匆读了题目后,就把题意给学生解释了一下,并拿出写有6个数字的小正方体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从一个角度观察”是能同时看到3个面的。由于正方体太小,又快下课,不能正确地展示给学生看,只能告诉学生我们是能同时看到1、2、3三个面的,勾在“不能”的小朋友赶快改正过来。突然林子晶带着一脸的疑惑举手说:“老师,老师,我认为是不能的!”小女孩的回答一下子引发了同学们的皱眉和惊叫,从现场表现看,我也颇感意外。她又重复着说:“我爸爸也说不能的!”这时我意识到是否自己理解错了,连忙对她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同时看到三个面?”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没等她开口说我就有点不耐烦地说:“明天再说吧!”这件事第二天我又忘了。直到第三天的中午,“三八”节那天这位小女孩的父亲打来电话询问此事,才记起来,他说:“他是从甲、乙、丙三位小朋友站在各自不同的固定位置观察是不可能看到三个面的。”我立即查看《每课一练》上此题,重新仔细地审题,终于看出了端倪。我告诉她第(1)、(2)的题意已明确告知我们甲、乙、丙都只能看到一个面,站在他们原来固定的位置是不可能同时看到3个面的,如果第(3)小题理解为3个小朋友站在他们原来固定的位置观察,就失去了题目的本意,所以应理解为在生活中“从一个角度观察(应站在3个面交界的一条棱处)”是能同时看到3个面,并且是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我也让他再去看看题目,想想我的理解是否有道理,她看后也恍然大悟。
  事后,我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同年级的老师,她马上去翻阅了学生的作业,果真也是这种情况。
  通过这次作业讲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重视习题。对书上的练习、作业中的习题。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解答,不能粗略地看一下并想当然行事,而应该解答并对答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来把握题目的难度: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困难,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集体讲评的,预设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解题结果,每种方案又如何去预设。
  2 教师要耐心倾听“意外”。课堂随时都会有“意外”,这些“意外”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我们要在认真倾听正确的“意外”时,不要回避错误的“意外”,因为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要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错误,转化成学习的亮点,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变“尴尬问题”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在讲解本题中出现了“意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后,我们应该去认真地倾听“意外”,哪怕学生错了,也应该给她解释说理的机会,应该耐心地帮助、指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对她的关爱和尊重,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要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在讲解本题时,如有充足的时间可分小组让学生观察正方体,亲历实践操作、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提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允许学生争辩,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正如专家们所建议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感叹于吉诺特先生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更觉得这也是对班主任的箴言。因班主任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吉诺特所说的决定性因素的
我有幸执教了一节科学研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收获很大,感受最强烈的是科学课的严谨性,即处理好了细节,不仅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气味不等于味道——问题出在概念混淆上  生1:牛奶的气味有点甜。(甜是味道)  师(提示):气味是靠身体的哪个器官感知的?  生1:鼻子。  师:那牛奶的气味有点甜,这句话合适吗?(学生还是一脸茫然)  师(追问):你是怎样观察的?(由于三
《春笋》是由周威作词、刘敦南作曲的一首两声部合唱曲,在欣赏这首合唱时,笔者对教学提问特意地做了一番推敲,力求问得精辟、示现内涵,并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现将《春笋》欣赏教学提问设计与反思撷取如下,与大家同赏。  案例:  师:竹子小的时候叫什么啊?  生:春笋。  师:让我们走进小春笋的世界。(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听完这首合唱曲,你们最想说些什么?  生1:这首歌曲的旋律很优美。  生2:
何为一堂理想的阅读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地带挺进,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给阅读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但也使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在这语文教改的转折点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该走向哪里呢?带着窘境和疑虑,我们一行六人到省城参加了“三晋之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真正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本,生活为源,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好的习惯应该是从小逐步训练养成的。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 可塑性很强, 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然而,习惯的培养是个艰巨而繁琐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尤其需要注意尊重科学规律。  一、学习习惯的构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当前习作现状,我们教师当务之急是要“为学生找到源头活水”,解决他们“没内容可写”的难题。“作文源于生活”,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渠道,丰富学生生活,并引导他们体验生活,刺激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吐”的习作欲望!    一、教师策划活动,丰满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习作准备“下锅的米”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学生的眼中,生活的河流波澜
案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断  师:你们认为皮埃尔是否有责任留下来呢?  生纷纷回答。(略)  师:是的,作为丈夫,他没有责任留下。他的责任是救妻子,是离开。作为一个游客,也没有任何法律或条文规定他有责任留下。但他选择了留下,这种责任不是谁硬性规定的。而是皮埃尔内心深处涌动的责任,是人对人的大爱,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对他的这种选择,你赞同吗?(学生点头)那我们让时间定格,回到那个瞬间,和皮埃尔
在执教《大江保卫战》一文后,学生被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感染了,这不禁使我想到了5·12四川大地震。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 多渠道收集抗洪抢险事迹,出一期以抗洪救灾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l心,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收集有关资料,出一期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让孩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是我的向往,让孩子在我的语文课堂轻松地飞翔是我的追求,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是我的理想。让孩子在语文课堂这一乐园中享受语文是我的幸福!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努力着、探索着。    一、亲近学生,平等对话    人文性,它关注着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对话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侧重于丰富语文知识与培养语文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改善以下一些教师行为。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七色花》等童话故事后,我安排了一次“我与童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