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八”节(周六)的一天中午,我在吃午饭的时候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他是我班数学课代表林子晶的爸爸。他说他对前几天女儿《每课一练》上的习题有点疑义,想和我交流一下。当时我感到很抱歉,才意识到在周四傍晚的一节数学讲评课上,我对学生的承诺失信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那是“三八”节前的一节数学讲评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观察与测量》中《每课一练》上的一道习题。题目如下:
1的对面是4:
2的对面是6:
3的对面是5。
(1)(
)看到的是5,(
)看到的是4。
(2)乙看到的是(
)。
(3能同时看到1、2、3吗?(在□里画√:能□不能□)
做题之前我粗粗看过此题,估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批改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主要是第3小题选“不能”的占多数,而选“能”的只占少部分。在下午的讲评课上当讲到此题时快临近下课了,我让学生匆匆读了题目后,就把题意给学生解释了一下,并拿出写有6个数字的小正方体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从一个角度观察”是能同时看到3个面的。由于正方体太小,又快下课,不能正确地展示给学生看,只能告诉学生我们是能同时看到1、2、3三个面的,勾在“不能”的小朋友赶快改正过来。突然林子晶带着一脸的疑惑举手说:“老师,老师,我认为是不能的!”小女孩的回答一下子引发了同学们的皱眉和惊叫,从现场表现看,我也颇感意外。她又重复着说:“我爸爸也说不能的!”这时我意识到是否自己理解错了,连忙对她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同时看到三个面?”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没等她开口说我就有点不耐烦地说:“明天再说吧!”这件事第二天我又忘了。直到第三天的中午,“三八”节那天这位小女孩的父亲打来电话询问此事,才记起来,他说:“他是从甲、乙、丙三位小朋友站在各自不同的固定位置观察是不可能看到三个面的。”我立即查看《每课一练》上此题,重新仔细地审题,终于看出了端倪。我告诉她第(1)、(2)的题意已明确告知我们甲、乙、丙都只能看到一个面,站在他们原来固定的位置是不可能同时看到3个面的,如果第(3)小题理解为3个小朋友站在他们原来固定的位置观察,就失去了题目的本意,所以应理解为在生活中“从一个角度观察(应站在3个面交界的一条棱处)”是能同时看到3个面,并且是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我也让他再去看看题目,想想我的理解是否有道理,她看后也恍然大悟。
事后,我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同年级的老师,她马上去翻阅了学生的作业,果真也是这种情况。
通过这次作业讲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重视习题。对书上的练习、作业中的习题。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解答,不能粗略地看一下并想当然行事,而应该解答并对答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来把握题目的难度: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困难,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集体讲评的,预设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解题结果,每种方案又如何去预设。
2 教师要耐心倾听“意外”。课堂随时都会有“意外”,这些“意外”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我们要在认真倾听正确的“意外”时,不要回避错误的“意外”,因为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要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错误,转化成学习的亮点,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变“尴尬问题”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在讲解本题中出现了“意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后,我们应该去认真地倾听“意外”,哪怕学生错了,也应该给她解释说理的机会,应该耐心地帮助、指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对她的关爱和尊重,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要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在讲解本题时,如有充足的时间可分小组让学生观察正方体,亲历实践操作、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提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允许学生争辩,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正如专家们所建议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记得那是“三八”节前的一节数学讲评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观察与测量》中《每课一练》上的一道习题。题目如下:
1的对面是4:
2的对面是6:
3的对面是5。
(1)(
)看到的是5,(
)看到的是4。
(2)乙看到的是(
)。
(3能同时看到1、2、3吗?(在□里画√:能□不能□)
做题之前我粗粗看过此题,估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批改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主要是第3小题选“不能”的占多数,而选“能”的只占少部分。在下午的讲评课上当讲到此题时快临近下课了,我让学生匆匆读了题目后,就把题意给学生解释了一下,并拿出写有6个数字的小正方体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从一个角度观察”是能同时看到3个面的。由于正方体太小,又快下课,不能正确地展示给学生看,只能告诉学生我们是能同时看到1、2、3三个面的,勾在“不能”的小朋友赶快改正过来。突然林子晶带着一脸的疑惑举手说:“老师,老师,我认为是不能的!”小女孩的回答一下子引发了同学们的皱眉和惊叫,从现场表现看,我也颇感意外。她又重复着说:“我爸爸也说不能的!”这时我意识到是否自己理解错了,连忙对她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同时看到三个面?”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没等她开口说我就有点不耐烦地说:“明天再说吧!”这件事第二天我又忘了。直到第三天的中午,“三八”节那天这位小女孩的父亲打来电话询问此事,才记起来,他说:“他是从甲、乙、丙三位小朋友站在各自不同的固定位置观察是不可能看到三个面的。”我立即查看《每课一练》上此题,重新仔细地审题,终于看出了端倪。我告诉她第(1)、(2)的题意已明确告知我们甲、乙、丙都只能看到一个面,站在他们原来固定的位置是不可能同时看到3个面的,如果第(3)小题理解为3个小朋友站在他们原来固定的位置观察,就失去了题目的本意,所以应理解为在生活中“从一个角度观察(应站在3个面交界的一条棱处)”是能同时看到3个面,并且是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我也让他再去看看题目,想想我的理解是否有道理,她看后也恍然大悟。
事后,我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同年级的老师,她马上去翻阅了学生的作业,果真也是这种情况。
通过这次作业讲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重视习题。对书上的练习、作业中的习题。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解答,不能粗略地看一下并想当然行事,而应该解答并对答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来把握题目的难度: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困难,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集体讲评的,预设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解题结果,每种方案又如何去预设。
2 教师要耐心倾听“意外”。课堂随时都会有“意外”,这些“意外”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我们要在认真倾听正确的“意外”时,不要回避错误的“意外”,因为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要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错误,转化成学习的亮点,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变“尴尬问题”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在讲解本题中出现了“意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后,我们应该去认真地倾听“意外”,哪怕学生错了,也应该给她解释说理的机会,应该耐心地帮助、指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对她的关爱和尊重,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要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在讲解本题时,如有充足的时间可分小组让学生观察正方体,亲历实践操作、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提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允许学生争辩,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正如专家们所建议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