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板桥小学)
摘 要:说起孔子,人们都知道他是教育家,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仁”即“爱人”,他宣传“仁”的学说,曾经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还有一个知错求改、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教育家陶行知。经常拜读他的一些教育故事,而且从中学习到了很多道理。
关键词:以教人者教己;实事求是;无私奉献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陶行知和全校师生办起来育才学校后,因经费紧张,有时甚至捉襟见肘,于是被迫把体育锻炼停止,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就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经常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学校停了,但是他坚决不答应。他经常发动全校师生外出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全部归公。也因此,他们才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陶行知就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作为教师,因为要教育孩子,所以要先教自己,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广泛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要彻底弄明白教材;作为学生,能有“以教人者教己”为教学行动指南的老师,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青春又有活力的学生,这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一个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到他们以后的人生的方向。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理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老师,学生的师傅,我们的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只要站在讲台上一天,就要对这一天负责任,就要有这一天的负担。我们选择一种职业,往往就是选择一种生活的方式。
当然,一个教师只有爱心是不够的。人们常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严肃的,教师这个行业是神圣的,我觉得这主要体现在它在许多方面是要身体力行、起到示范表率作用的。每当我批评学生之后,总会自问:我自己又做得怎样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尽量包容每一个学生。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学生,他表现差、成绩差的现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也许有他的沉重过去,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受害者,我们能做的是多给他们一份同情、一份包容,这样我们才会有改变他们的切实的行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一个学生的过去,更应当关注他的未来。
最后我说说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
1.广泛地搜集和教学有关的资料。资料搜集得越多,你就站得越高,越有自信,说话的底气就越足。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捕捉课堂,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資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等。但是我做得很不够。
2.在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总觉得撰写教案难,活动计划安排规范难,上课难,现在回头想想那些其实是很容易的事。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优秀教案,我们只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一遍,基本都能做到,其实只要教案框架方向对了,教案就对了。在教案中作知识的罗列也不难。难就难在怎样传授给学生最好,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能力。也就是说怎样教是最难的。教法在教案的设计中往往不好体现,即使体现了,上课的时候能不能用到或者用得恰当不恰当不能确定,毕竟教案是死的,而课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我在书写教案时,往往注重步骤的安排和方法的设置,写好了常常自己展开想象,假想每一步应该怎么样,预演我的每一步将如何进行展开、如何进行操作、如何进行落实。
3.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给学生提供高能、高效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大贡献。有的老师喜欢抢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喜欢挤占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这并不能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我认为,教师协作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彼此为其他学科多留些时间、空间。因此,为了不占用其他教学时间来保持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老师就要多研究教学教法,多研究学生的学法,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有意识地为学生精选资料,精选题目。
一撇一捺一个“人”,我们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严明律己、以身作则还真不容易。所以,我鼓舞大家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向陶行知看齐。
参考文献:
[1]董良宝主编.陶行知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2]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赵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编辑 常超波
摘 要:说起孔子,人们都知道他是教育家,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仁”即“爱人”,他宣传“仁”的学说,曾经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还有一个知错求改、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教育家陶行知。经常拜读他的一些教育故事,而且从中学习到了很多道理。
关键词:以教人者教己;实事求是;无私奉献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陶行知和全校师生办起来育才学校后,因经费紧张,有时甚至捉襟见肘,于是被迫把体育锻炼停止,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就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经常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学校停了,但是他坚决不答应。他经常发动全校师生外出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全部归公。也因此,他们才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陶行知就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作为教师,因为要教育孩子,所以要先教自己,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广泛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要彻底弄明白教材;作为学生,能有“以教人者教己”为教学行动指南的老师,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青春又有活力的学生,这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一个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到他们以后的人生的方向。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理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老师,学生的师傅,我们的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只要站在讲台上一天,就要对这一天负责任,就要有这一天的负担。我们选择一种职业,往往就是选择一种生活的方式。
当然,一个教师只有爱心是不够的。人们常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严肃的,教师这个行业是神圣的,我觉得这主要体现在它在许多方面是要身体力行、起到示范表率作用的。每当我批评学生之后,总会自问:我自己又做得怎样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尽量包容每一个学生。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学生,他表现差、成绩差的现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也许有他的沉重过去,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受害者,我们能做的是多给他们一份同情、一份包容,这样我们才会有改变他们的切实的行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一个学生的过去,更应当关注他的未来。
最后我说说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
1.广泛地搜集和教学有关的资料。资料搜集得越多,你就站得越高,越有自信,说话的底气就越足。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捕捉课堂,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資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等。但是我做得很不够。
2.在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总觉得撰写教案难,活动计划安排规范难,上课难,现在回头想想那些其实是很容易的事。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优秀教案,我们只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一遍,基本都能做到,其实只要教案框架方向对了,教案就对了。在教案中作知识的罗列也不难。难就难在怎样传授给学生最好,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能力。也就是说怎样教是最难的。教法在教案的设计中往往不好体现,即使体现了,上课的时候能不能用到或者用得恰当不恰当不能确定,毕竟教案是死的,而课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我在书写教案时,往往注重步骤的安排和方法的设置,写好了常常自己展开想象,假想每一步应该怎么样,预演我的每一步将如何进行展开、如何进行操作、如何进行落实。
3.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给学生提供高能、高效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大贡献。有的老师喜欢抢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喜欢挤占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这并不能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我认为,教师协作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彼此为其他学科多留些时间、空间。因此,为了不占用其他教学时间来保持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老师就要多研究教学教法,多研究学生的学法,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有意识地为学生精选资料,精选题目。
一撇一捺一个“人”,我们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严明律己、以身作则还真不容易。所以,我鼓舞大家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向陶行知看齐。
参考文献:
[1]董良宝主编.陶行知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2]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赵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