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放飞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们冲破原有知识的局限,从而不断提高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首先是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她)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还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最后要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另外,在改变被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要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
其次,要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就要求我们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时,必须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形式,变为同桌、小组或全体交流学习形式;也可将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工,让学生合作解决。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挑战
每一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对每个个体而言,他们的经验世界又都是独特的。但以往多年来,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权威、尊严中被压抑,被扼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允许学生对老师“说三道四”,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带着“不满”出教室。
罗杰斯说过:“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真正成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是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她)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还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最后要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另外,在改变被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要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
其次,要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就要求我们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时,必须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形式,变为同桌、小组或全体交流学习形式;也可将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工,让学生合作解决。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挑战
每一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对每个个体而言,他们的经验世界又都是独特的。但以往多年来,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权威、尊严中被压抑,被扼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允许学生对老师“说三道四”,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带着“不满”出教室。
罗杰斯说过:“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真正成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