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敏感性是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提出的一种概念,教育敏感性从属于教育现象学,它致力于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进入孩子所体验的世界中去,能发现孩子想问什么,想体验什么,也就是能 get 到孩子的点,从而进一步采取接下来的教育行动。教师要具有教育敏感性,具备一双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睛,具备一颗敏感的心灵。每个教师都要俯下身来,用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真诚和孩子们沟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巧妙引导学生,心怀开放,满怀希望,教育的过程就不再是一个有压力和繁琐的过程,而是一个有趣的享受的有情调的旅程。
关键词:教育敏感性;观察聆听;巧妙引导;心怀开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教育工作进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模式一直是主流的教育模式,在这过程中也会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与感悟能力,比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重和弟子们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他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分析学生的特点,进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引导方式。在西方教育中,有的教育思想家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比如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理论,把教师的教学归纳为四种环节: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系统化、规范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教学的公式化和教条化;而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学家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环节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深入进行引导,而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但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到位等。那么到底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呢?我的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本文将围绕语学科教学中心理渗透的方法,浅谈教育敏感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一、教育敏感性是什么? 对教学工作有什么意义?
教育敏感性是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提出的一种概念,范梅南是教育現象学的开创者,教育现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世界中教育的生活现象以及学生的体验的的一种学问。教育敏感性从属于教育现象学,它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进入孩子所体验的世界中去,能发现孩子想问什么,想体验什么,也就是能 get 到孩子的点,从而进一步采取接下来的教育行动。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敏感性这种能力,不能发展孩子希望获得的是什么,希望体验的是什么,学生和他在两个世界,没有办法沟通,孩子也不会喜欢这个老师。因此教育敏感性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种能力,很多教师拥有非常广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却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说到底就是他们不具备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不能用教育学的眼光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什么叫教育学的眼光呢?教育学的眼光指我们通过学生的言语动作分析学生的心理。比如:有个来办公室交作业的孩子沉默不语,可能是因为父母望女成凤让她心事重重。再比如说班级的一个小混混被老师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有的老师千方百计想把他劝退。而拥有教育学的眼光老师会思考这个孩子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变成这样,难道他真的不可以改变吗?真到了放弃他的地步了吗?还能不能发现他的优点去长善救失呢?因此我们说有教育学眼光的老师,具备教育敏感性的老师都是能拯救灵魂的人。其实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通过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世界,教育敏感性作为教育机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我们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认知不足,体会孩子的情感。比如一个孩子很爱问老师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想:这个孩子可能本身就是爱提问问题的人;而拥有教育敏感性的教育工作者会清楚地知道:孩子不是本身爱问问题,而是他想获得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让老师感受到他的存在,进一步与他沟通交流,以获得表扬或认可。具体到教学中,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怎么拥有教育敏感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那么怎么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我觉得拥有这种能力的教师一定是非常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育工作者,而不仅仅是把教学当成一门任务来机械执行的教书匠。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愿意在把教学事业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而他自己就是一位画师,怎样画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美的世界全凭自己去精心勾勒。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俯下身子潜心研究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不只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课,也同时包括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平时对他们困惑的指引。真正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教师,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拥有一种对学生的行为语言甚至他们默不作声的表现的敏锐洞察力,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在课堂上不只是灌注知识,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切实地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思路,重点解答学生的疑惑,1而不只是照本宣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才能真正拥有教育敏感性,在教育岗位上散发出光和热。
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怎么运用教育敏感性?
(一)善于观察聆听,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教师就是孩子在学生生涯阶段最重要的引路人。因为教师是与孩子们打交道最多的职业,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而拥有教育敏感性的老师知道要观察聆听孩子的心声,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引导。在当今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多半是浮躁,这时候更要求老师先让自己的心灵澄澈,俯下身子聆听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什么东西能对他们产生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有选择地肩负起引导他们的责任。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有选择地从经典作品中选择适合学生具体年龄阶段的,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讲授,同时将这些内容融合到时代新思想中去,使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做新时代有理想的有志青年;另一方面,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积累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情操。这两方面互相促进,推动学生最终进入到一个美丽的人文世界。 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后,有的学生提出俞平伯先生也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样的文章,他们细细读过觉得后觉得两位先生同样的题目内容截然不同,觉得非常有趣。这时候拥有教育敏感性的教师会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个点,设计一堂对比阅读课,两位先生同游秦淮河,看到的是同样的美景,下笔是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描写对象---秦淮河,为何却写出了两篇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位大师的生平背景和当时的遭遇入手,来探寻他们在描绘他们所看到的秦淮河时各自不同的心境,让学生各抒己见,来点评一下他们心中比较喜欢哪条“秦淮河”,在学生展示完毕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大胆思考给予鼓励,并肯定他们的这种对比精神。我认为,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观察聆听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方便,它能在某种程度上考验教师的文学功底,让教师将自己所学过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对大师的认识更加鲜活、对作品的了解更加深入。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符合现代课堂教学发展要求,与学生学科认知成长相契合。2
(二)巧妙引导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拥有教育敏感性的教师知道该怎么样去巧妙地引导学生。这种引导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由不好向好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是捕捉到学生细微的闪光点,能够把其放大开来,这个闪光点可能在当时学生身上是非常不起眼的,但是如果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能把握到这些闪光点的教师,巧妙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把这些闪光点放大无限倍,甚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无限的影响。每当我想想眼前的困难觉得无路可走时,老师会让我们读一读《论语》,读一读我的心情就平静下来了,会为自己遭受小挫折就自怨自艾而羞愧不已,这时候我会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格局还是太小了。《论语》中所说:泛爱众,而亲仁。3要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万事都有可走之路。有个班主任发现一个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他能在短时间顺利组装好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装置,并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比其他同学完成更多不同的机械装置,这个班的班主任在下课的时候,首先对所有孩子给予鼓励,随后表扬了这个孩子并给他拍了很多照片进行留念。这个孩子也非常开心。长此以往,不仅孩子的这项动手能力能够得以保持,而且他也会在这种训练中获得喜悦感和满足感,进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启功先生在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时,特别感激自己的老师,因为他的老师给了他非常大的指导。他记得每次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说出一个学生的知识盲点就不再往下深挖了,点到为止停顿一会接着讲其他的部分,这时同学们就知道应该课下去搜集查阅资料来补充这些知识,等下节课老师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同学们因为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查阅,所以对这个知识点有自己的见解,这时老师就会非常高兴地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并且一步一步引导大家的思路,启功先生说:每当老师对我们的见解给予鼓励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动力去解决老师说的下一个知识盲点;每当老师找到我们的知识盲点不做任何评论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羞愧,课下拼命补习查阅资料,以便下一次能更好的和老师进行交流。启功先生非常感激老师对他们的这种巧妙的引导。我觉得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个老师拥有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他能敏感地捕捉到学生的知识缺陷并采取与学生年龄阶段对应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应该锻炼的是自己的一种独立的思辨能力,因此这位教师在点拨学生之后让学生通过课下查资料的形式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虽然今天这种小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是非常普及,但是我们仍需要教师具备教育敏感性,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辨能力。
(三)心怀开放,满怀希望
拥有教育敏感性的老师一定是心怀开放,满怀希望的老师。心怀开放,满怀希望的老师对教育工作往往有更多的热情,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读出孩子眼中深具个性的东西,进而用情怀和智慧去关怀孩子。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鼓励我们对每次作文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允许我们自由发言,集思广益,并提倡我们用多种方法来写作文。老师说她不反对也不提倡当前应试教育的公式化,模式化的思路,但是她特别希望我们有思想的学生,我们好的思想和方法应该实行而不应该被埋没。在老师这种较高热情的带动下,我们的思路打开了,思想更活跃了。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一场畅所欲言的开放课:我们可以对课本中任何一个人物或片段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只是参考固定的标准答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语文老师运用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发掘我们身上各具特色的东西,最后我們不止语文成绩突出,而且也渐渐发展了思辨能力。而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在语文教学中受益匪浅,不断扩充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拥有教育敏感性的老师,会用情怀智慧去关怀孩子,而不是一味抹杀孩子的积极性。只有心怀开放,满怀希望,才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我认为,现在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具有教育敏感性,具备一双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睛,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其实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通过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了解到孩子的内心,因为大人和孩子是有认知差距和心理差距的,而如何发挥教育机智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又不损坏教育威严确实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一个学生,他的一个动作、一句言语、或者是他沉默不语,教师都应该从中读取到这个学生身上深具个性的东西,只有读取到这些东西,教师才能进一步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解决学生的困惑。钱理群先生也说过:只要你和孩子们真诚沟通,解答他们的疑惑,孩子们自己是知道他们的路该怎么走的,不需要我们大人再去指点一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俯下身来,用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真诚和孩子们沟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巧妙引导学生,心怀开放,满怀希望,教育的过程就不再是一个有压力和繁琐的过程,而是一个有趣的享受的有情调的旅程。
参考文献
[1]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3.
[2]孙丽洁.“读、鉴、品”让经典更“经典”[J].教学实践研究,202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9.
关键词:教育敏感性;观察聆听;巧妙引导;心怀开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教育工作进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模式一直是主流的教育模式,在这过程中也会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与感悟能力,比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重和弟子们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他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分析学生的特点,进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引导方式。在西方教育中,有的教育思想家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比如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理论,把教师的教学归纳为四种环节: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系统化、规范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教学的公式化和教条化;而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学家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环节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深入进行引导,而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但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到位等。那么到底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呢?我的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本文将围绕语学科教学中心理渗透的方法,浅谈教育敏感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一、教育敏感性是什么? 对教学工作有什么意义?
教育敏感性是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提出的一种概念,范梅南是教育現象学的开创者,教育现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世界中教育的生活现象以及学生的体验的的一种学问。教育敏感性从属于教育现象学,它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进入孩子所体验的世界中去,能发现孩子想问什么,想体验什么,也就是能 get 到孩子的点,从而进一步采取接下来的教育行动。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敏感性这种能力,不能发展孩子希望获得的是什么,希望体验的是什么,学生和他在两个世界,没有办法沟通,孩子也不会喜欢这个老师。因此教育敏感性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种能力,很多教师拥有非常广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却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说到底就是他们不具备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不能用教育学的眼光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什么叫教育学的眼光呢?教育学的眼光指我们通过学生的言语动作分析学生的心理。比如:有个来办公室交作业的孩子沉默不语,可能是因为父母望女成凤让她心事重重。再比如说班级的一个小混混被老师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有的老师千方百计想把他劝退。而拥有教育学的眼光老师会思考这个孩子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变成这样,难道他真的不可以改变吗?真到了放弃他的地步了吗?还能不能发现他的优点去长善救失呢?因此我们说有教育学眼光的老师,具备教育敏感性的老师都是能拯救灵魂的人。其实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通过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世界,教育敏感性作为教育机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我们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认知不足,体会孩子的情感。比如一个孩子很爱问老师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想:这个孩子可能本身就是爱提问问题的人;而拥有教育敏感性的教育工作者会清楚地知道:孩子不是本身爱问问题,而是他想获得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让老师感受到他的存在,进一步与他沟通交流,以获得表扬或认可。具体到教学中,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怎么拥有教育敏感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那么怎么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我觉得拥有这种能力的教师一定是非常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育工作者,而不仅仅是把教学当成一门任务来机械执行的教书匠。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愿意在把教学事业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而他自己就是一位画师,怎样画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美的世界全凭自己去精心勾勒。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俯下身子潜心研究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不只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课,也同时包括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平时对他们困惑的指引。真正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教师,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拥有一种对学生的行为语言甚至他们默不作声的表现的敏锐洞察力,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在课堂上不只是灌注知识,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切实地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思路,重点解答学生的疑惑,1而不只是照本宣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才能真正拥有教育敏感性,在教育岗位上散发出光和热。
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怎么运用教育敏感性?
(一)善于观察聆听,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教师就是孩子在学生生涯阶段最重要的引路人。因为教师是与孩子们打交道最多的职业,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而拥有教育敏感性的老师知道要观察聆听孩子的心声,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引导。在当今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多半是浮躁,这时候更要求老师先让自己的心灵澄澈,俯下身子聆听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什么东西能对他们产生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有选择地肩负起引导他们的责任。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有选择地从经典作品中选择适合学生具体年龄阶段的,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讲授,同时将这些内容融合到时代新思想中去,使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做新时代有理想的有志青年;另一方面,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积累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情操。这两方面互相促进,推动学生最终进入到一个美丽的人文世界。 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后,有的学生提出俞平伯先生也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样的文章,他们细细读过觉得后觉得两位先生同样的题目内容截然不同,觉得非常有趣。这时候拥有教育敏感性的教师会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个点,设计一堂对比阅读课,两位先生同游秦淮河,看到的是同样的美景,下笔是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描写对象---秦淮河,为何却写出了两篇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位大师的生平背景和当时的遭遇入手,来探寻他们在描绘他们所看到的秦淮河时各自不同的心境,让学生各抒己见,来点评一下他们心中比较喜欢哪条“秦淮河”,在学生展示完毕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大胆思考给予鼓励,并肯定他们的这种对比精神。我认为,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观察聆听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方便,它能在某种程度上考验教师的文学功底,让教师将自己所学过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对大师的认识更加鲜活、对作品的了解更加深入。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符合现代课堂教学发展要求,与学生学科认知成长相契合。2
(二)巧妙引导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拥有教育敏感性的教师知道该怎么样去巧妙地引导学生。这种引导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由不好向好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是捕捉到学生细微的闪光点,能够把其放大开来,这个闪光点可能在当时学生身上是非常不起眼的,但是如果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能把握到这些闪光点的教师,巧妙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把这些闪光点放大无限倍,甚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无限的影响。每当我想想眼前的困难觉得无路可走时,老师会让我们读一读《论语》,读一读我的心情就平静下来了,会为自己遭受小挫折就自怨自艾而羞愧不已,这时候我会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格局还是太小了。《论语》中所说:泛爱众,而亲仁。3要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万事都有可走之路。有个班主任发现一个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他能在短时间顺利组装好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装置,并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比其他同学完成更多不同的机械装置,这个班的班主任在下课的时候,首先对所有孩子给予鼓励,随后表扬了这个孩子并给他拍了很多照片进行留念。这个孩子也非常开心。长此以往,不仅孩子的这项动手能力能够得以保持,而且他也会在这种训练中获得喜悦感和满足感,进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启功先生在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时,特别感激自己的老师,因为他的老师给了他非常大的指导。他记得每次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说出一个学生的知识盲点就不再往下深挖了,点到为止停顿一会接着讲其他的部分,这时同学们就知道应该课下去搜集查阅资料来补充这些知识,等下节课老师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同学们因为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查阅,所以对这个知识点有自己的见解,这时老师就会非常高兴地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并且一步一步引导大家的思路,启功先生说:每当老师对我们的见解给予鼓励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动力去解决老师说的下一个知识盲点;每当老师找到我们的知识盲点不做任何评论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羞愧,课下拼命补习查阅资料,以便下一次能更好的和老师进行交流。启功先生非常感激老师对他们的这种巧妙的引导。我觉得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个老师拥有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他能敏感地捕捉到学生的知识缺陷并采取与学生年龄阶段对应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应该锻炼的是自己的一种独立的思辨能力,因此这位教师在点拨学生之后让学生通过课下查资料的形式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虽然今天这种小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是非常普及,但是我们仍需要教师具备教育敏感性,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辨能力。
(三)心怀开放,满怀希望
拥有教育敏感性的老师一定是心怀开放,满怀希望的老师。心怀开放,满怀希望的老师对教育工作往往有更多的热情,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读出孩子眼中深具个性的东西,进而用情怀和智慧去关怀孩子。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鼓励我们对每次作文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允许我们自由发言,集思广益,并提倡我们用多种方法来写作文。老师说她不反对也不提倡当前应试教育的公式化,模式化的思路,但是她特别希望我们有思想的学生,我们好的思想和方法应该实行而不应该被埋没。在老师这种较高热情的带动下,我们的思路打开了,思想更活跃了。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一场畅所欲言的开放课:我们可以对课本中任何一个人物或片段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只是参考固定的标准答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语文老师运用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发掘我们身上各具特色的东西,最后我們不止语文成绩突出,而且也渐渐发展了思辨能力。而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在语文教学中受益匪浅,不断扩充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拥有教育敏感性的老师,会用情怀智慧去关怀孩子,而不是一味抹杀孩子的积极性。只有心怀开放,满怀希望,才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我认为,现在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具有教育敏感性,具备一双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睛,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其实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通过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了解到孩子的内心,因为大人和孩子是有认知差距和心理差距的,而如何发挥教育机智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又不损坏教育威严确实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一个学生,他的一个动作、一句言语、或者是他沉默不语,教师都应该从中读取到这个学生身上深具个性的东西,只有读取到这些东西,教师才能进一步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解决学生的困惑。钱理群先生也说过:只要你和孩子们真诚沟通,解答他们的疑惑,孩子们自己是知道他们的路该怎么走的,不需要我们大人再去指点一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俯下身来,用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真诚和孩子们沟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巧妙引导学生,心怀开放,满怀希望,教育的过程就不再是一个有压力和繁琐的过程,而是一个有趣的享受的有情调的旅程。
参考文献
[1]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3.
[2]孙丽洁.“读、鉴、品”让经典更“经典”[J].教学实践研究,202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