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307-00
【摘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疹,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皮肤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湿疹;中医辨证分型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多对称分布,可发生于全身的各部位,如头面部、躯干、四肢、阴囊、外阴及肛门等处,有渗出倾向,故名湿疹。现代医学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急性湿疹有红斑、水肿、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等;亚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或暗红斑,结痂、脱屑样损害,慢性湿疹主要以皮肤的浸润、肥厚为主,病变持久存在或反复发生,病程呈慢性经过。
现代医学的湿疹相当于中医的“湿疮”“斑疹”范畴。常由风、湿、热三邪相互搏结所致,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中医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渗液明显者,称“浸淫疮”;发生于小儿者名“奶癣”;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肾囊风”;发于外阴称“阴湿疡”;发于乳房部位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落脐疮”;发于肘、膝窝处称“四弯风”;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发于小腿者称“裙边风”以及风湿疡、湿毒疡、顽湿疡、疮、月蚀疮等。病名虽多,但异名同病,均与现代医学的湿疹相符。笔者在临床中依其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 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湿热浸淫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湿疹, 主要表现皮损泛发,潮红肿胀, 有丘疹,或少数水疱渗出液,瘙痒剧烈,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疏风止痒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药用黄芩、黄连、龙胆草、当归、车前子、山栀、生石膏、柴胡、生地、泽泻、苦参、白藓皮、甘草。
按语:湿疹急性期常表现为湿热侵淫型,清《医宗金监•外科心法要诀》“浸淫疮”中说:“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本病多由外感风邪、或风、湿热三邪聚积,内蕴皮肤所致。治宜清泻湿热,方中龙胆草能清湿热,泻火除湿,为君药,山栀、黄芩、黄连、生石膏苦寒,泻火解毒,燥湿清热,用以为臣,以加强君药清热除湿之功,泽泻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清利下焦湿热用以为佐,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用柴胡疏畅肝胆,能引诸药归经,苦参、白藓皮祛风除湿止痒,标本兼治,湿热得清,诸症得愈。
2 脾虚湿盛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亚急性湿疹,主要表现皮损较急性湿疹轻, 皮损色淡红,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渗液及轻度糜烂,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溏泻,舌质淡,舌胖苔腻,脉沉缓或滑。
治宜健脾利湿, 除湿止痒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内服。药用苍白术、陈皮、白芍、川朴、猪茯苓、薏苡仁、泽泻、滑石、白藓皮、藿香、甘草。
按语:本证由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溢于肌肤所致,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除湿止痒。方中泽泻、白术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陈皮、薏苡仁、藿香、川朴加强健脾化湿行气之功,使水湿得化,苍术加强燥湿之力,佐以白芍、白藓皮缓和皮肤瘙痒症状,诸药合用共达健脾利湿,除湿止痒之功。
3 血虚风燥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湿疹,主要表现皮损反复不愈,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 皮纹显著或苔癣样变,皮损表面常有鳞屑伴抓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用消风散加减。药用荆芥、蝉蜕、牛蒡子、苦参、当归、生地、川芎、白芍、白鲜皮地肤子、白蒺藜、甘草。
按语:《诸病源候论》记载:“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虚劳内伤,血气衰弱,不能外荣于皮,故皮剥也。”本证在久病血虚的基础上感风燥之邪引致,外邪入侵直入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皮肤糜烂,津水流溢,治宜养血疏风、利湿止痒。方中荆芥、蝉蜕、牛蒡子、白蒺藜、地肤子疏风止痒,以祛除在表风邪,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诸药合用,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湿疹好发于不同部位,,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临床可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如发于面部的湿疹多选用知母,石膏等请阳明经胃热;发于耳周、乳房周围者多加用柴胡、黄芩、龙胆草等清利肝胆湿热,发于阴囊部位多用黄柏、知母以清清下焦湿热。
临床辨证治疗湿疹过程中, 以祛风、清热、除湿、养血为主,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风胜则痒甚, 热胜则潮红, 湿胜则渗液,病久耗伤营血。祛风常用荆芥、祛风、僵蚕、薄荷、蝉衣等,化湿多用菌陈、白藓皮、白术、茯苓、苦参等,血热加丹皮、赤芍、生地、玄参凉血。祛风不忘养血,除湿注意健脾,清热兼以解毒。不论哪型湿疹,治疗期间均要注意禁食鱼虾、辛辣食物,避免酿生湿热;疹痒时尽量勿用手搔抓和摩擦,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洗浴时勿用肥皂、盐水外擦或热水烫洗。保持衣物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舒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一切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笔者经过近几年的临床治疗观察证实,运用中医理论通过分期分型辨证施治,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确能减轻症状,减少复发,疗效满意。
作者单位: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中医院
【摘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疹,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皮肤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湿疹;中医辨证分型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多对称分布,可发生于全身的各部位,如头面部、躯干、四肢、阴囊、外阴及肛门等处,有渗出倾向,故名湿疹。现代医学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急性湿疹有红斑、水肿、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等;亚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或暗红斑,结痂、脱屑样损害,慢性湿疹主要以皮肤的浸润、肥厚为主,病变持久存在或反复发生,病程呈慢性经过。
现代医学的湿疹相当于中医的“湿疮”“斑疹”范畴。常由风、湿、热三邪相互搏结所致,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中医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渗液明显者,称“浸淫疮”;发生于小儿者名“奶癣”;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肾囊风”;发于外阴称“阴湿疡”;发于乳房部位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落脐疮”;发于肘、膝窝处称“四弯风”;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发于小腿者称“裙边风”以及风湿疡、湿毒疡、顽湿疡、疮、月蚀疮等。病名虽多,但异名同病,均与现代医学的湿疹相符。笔者在临床中依其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 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湿热浸淫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湿疹, 主要表现皮损泛发,潮红肿胀, 有丘疹,或少数水疱渗出液,瘙痒剧烈,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疏风止痒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药用黄芩、黄连、龙胆草、当归、车前子、山栀、生石膏、柴胡、生地、泽泻、苦参、白藓皮、甘草。
按语:湿疹急性期常表现为湿热侵淫型,清《医宗金监•外科心法要诀》“浸淫疮”中说:“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本病多由外感风邪、或风、湿热三邪聚积,内蕴皮肤所致。治宜清泻湿热,方中龙胆草能清湿热,泻火除湿,为君药,山栀、黄芩、黄连、生石膏苦寒,泻火解毒,燥湿清热,用以为臣,以加强君药清热除湿之功,泽泻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清利下焦湿热用以为佐,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用柴胡疏畅肝胆,能引诸药归经,苦参、白藓皮祛风除湿止痒,标本兼治,湿热得清,诸症得愈。
2 脾虚湿盛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亚急性湿疹,主要表现皮损较急性湿疹轻, 皮损色淡红,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渗液及轻度糜烂,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溏泻,舌质淡,舌胖苔腻,脉沉缓或滑。
治宜健脾利湿, 除湿止痒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内服。药用苍白术、陈皮、白芍、川朴、猪茯苓、薏苡仁、泽泻、滑石、白藓皮、藿香、甘草。
按语:本证由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溢于肌肤所致,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除湿止痒。方中泽泻、白术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陈皮、薏苡仁、藿香、川朴加强健脾化湿行气之功,使水湿得化,苍术加强燥湿之力,佐以白芍、白藓皮缓和皮肤瘙痒症状,诸药合用共达健脾利湿,除湿止痒之功。
3 血虚风燥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湿疹,主要表现皮损反复不愈,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 皮纹显著或苔癣样变,皮损表面常有鳞屑伴抓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用消风散加减。药用荆芥、蝉蜕、牛蒡子、苦参、当归、生地、川芎、白芍、白鲜皮地肤子、白蒺藜、甘草。
按语:《诸病源候论》记载:“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虚劳内伤,血气衰弱,不能外荣于皮,故皮剥也。”本证在久病血虚的基础上感风燥之邪引致,外邪入侵直入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皮肤糜烂,津水流溢,治宜养血疏风、利湿止痒。方中荆芥、蝉蜕、牛蒡子、白蒺藜、地肤子疏风止痒,以祛除在表风邪,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诸药合用,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湿疹好发于不同部位,,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临床可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如发于面部的湿疹多选用知母,石膏等请阳明经胃热;发于耳周、乳房周围者多加用柴胡、黄芩、龙胆草等清利肝胆湿热,发于阴囊部位多用黄柏、知母以清清下焦湿热。
临床辨证治疗湿疹过程中, 以祛风、清热、除湿、养血为主,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风胜则痒甚, 热胜则潮红, 湿胜则渗液,病久耗伤营血。祛风常用荆芥、祛风、僵蚕、薄荷、蝉衣等,化湿多用菌陈、白藓皮、白术、茯苓、苦参等,血热加丹皮、赤芍、生地、玄参凉血。祛风不忘养血,除湿注意健脾,清热兼以解毒。不论哪型湿疹,治疗期间均要注意禁食鱼虾、辛辣食物,避免酿生湿热;疹痒时尽量勿用手搔抓和摩擦,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洗浴时勿用肥皂、盐水外擦或热水烫洗。保持衣物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舒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一切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笔者经过近几年的临床治疗观察证实,运用中医理论通过分期分型辨证施治,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确能减轻症状,减少复发,疗效满意。
作者单位: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