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教师就必须正视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认真备“读”开始,高度重视朗读训练,抓住课堂问题导向,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抓好朗读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关键词:语文;朗读;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088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前三个学段(小学一至六年级)的“阶段目标”“阅读”板块中均有“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具体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增多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中似乎渐渐多了感动画面,少了琅琅书声,我们用精彩的PPT展示代替了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也替代了课堂中的诵读,教学的呈现方式似乎是与时俱进了,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是教学中的“读”被淡化了,甚至是被忽视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事实证明,朗读课文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一、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要想把朗读目标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备课时必须先备“读”,认真思考、研究:这篇文章应该采用什么形式读?为什么用这种感情读?哪些地方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哪些地方应该是教师范读?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创设情境,引领學生进入意境,进入角色。而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才能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感,有所悟。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选择了课外阅读材料《再见了,亲人》进行学生的朗读专门训练。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文章,如何指导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由衷感激和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解题以后,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并思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情感?然后范读课文,用舒缓或高昂的语调来朗读,让学生依据老师表情达意的语调,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体会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由衷感激之情,并告诉学生声音的高低、轻重、急缓就是朗读的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要把握好朗读的基调,接着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思想情感。
  通过不同语调的朗读练习,学生了解了大娘不分昼夜帮我们洗补衣服,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送打糕,为救我们的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的经历,了解了大娘的经历,也就理解了朝鲜人民就是我们的亲人,并且胜似亲人这个核心,理解了中朝人民之间这种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可究竟怎样通过朗读来真正体会这种深情厚意呢?我先让学生试读,然后再做指导。学生试读时,普遍存在语调一直高上去的问题,这样朗读的弊病是没有抑扬顿挫,激动时的高昂也就显示不出来了。对此,我范读了“这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在“忘记”前越读越高越急,然后作一个较长的停顿,再用深缓的语调读“忘记”,表达出我们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如泣如诉的情态。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调的恰当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若能配上《阳光三叠》的二胡独奏曲朗读,更能使教材内容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
  二、以问促读,熟读深思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书,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遵循作者的思路,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内存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迟到》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发问: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狠狠地打,到底打得狠吗?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打的动作的语句、打的声音的词句、打的过程的词句以及描写作者的伤痕的词句,体会一下父亲打我究竟有多狠,并认真想一想这些词句应该怎样读?经过同伴们相互之间的热烈讨论,并经过反复的演练,大家渐渐体会出了作者挨打的心情,以及父亲打她时的情态,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进行课外文段《我代表我的祖国》阅读训练时,由于文段内容的时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背景,所以理解文段的内容很难。在训练前,我先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段,结果学生很快读懂了文段,完成了训练题目。
  三、多措并举,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才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从而朗读得更生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短文、儿歌、童话,需要学生大量学习、诵记,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诵记,激情引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對于那些韵律性较强的能唱的儿歌、古诗,如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长江之歌》《七子之歌》等篇目,教师可让学生唱起来,以“唱”读的方式,进行诵记,效果就很明显;对于其他一些诗词、短文,教师可采取赛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诵记,这往往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对一些情节相对集中、适于表演的篇目,教师可或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或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变化,并适时调整面部表情,适时添加以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让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这往往能使学生迅速达到入情入境的“忘我”境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实践证明,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桂芹.如何使用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青年文学家,2014
  (2):231.
  [2] 靳月娈.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散文百家(下),
  2016(3):87.
  [责任编辑 房晓伟]
其他文献
文学活动的最佳境界"直观现量",与文学话语的"蕴藉"特征、文学理论的"概念抽象"性质,形成矛盾与张力。文学接受通过本质直观,将文字还原为图像,获得"目前"、"现量"的审美感受。以词学核
一、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1.农村初中学生写作中的几个现象:  现象一:有些学生作文较差,在教学中发现采用背作文的办法可以快速提高作文“成绩”。老师找一些优秀作文,让学生背熟,在考试时作文一定能得高分。  现象二:在教学中,让学生记住优秀的作文及片段,指导学生“活”用优美词句,以丰富学生的头脑。  现象三:考试了,学生语文成绩比别人高,是因为作文的“贡献”大。可见,背片段还是挺有用的!  2
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年春节前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展示了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再次掀起了古典诗词的热潮。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古诗词的学习也很重要,欣赏古人的精华作品、品味语言、感受艺术的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  古诗词中有一些包含数字的诗词,语言简约凝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课堂是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教师除了自身需要注重语言优美,还有如下几方面迫切需要教学语言优化。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的现实需求  1.新课程理念呼唤美化课堂语言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
早期的“微写作”主要是通过小作文以及片段作文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里。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初中“微写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始盛行。这种课堂教学以小作文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读与写训练、想象训练以及描写训练等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将“微写作”融入到课堂作文的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  一、“微写作”出现的必要性 
BT-2000是意大利生产的适合中小型医院使用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它具有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案例背景】  因为常年的考试压力、升学烦恼,使得语文教学也日益功利。语文教学要充满滋味,让学生不断回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要让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现出独有的美妙滋味,恐怕还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但是否毫无实现的策略呢?  因上述想法,本人本学年开了一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现以若干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实现论述类文本教学美妙“滋味”的若干对策。  【案例描述与反思】  片段一  生:我最喜欢“最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教育界十分重视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初中写作教学。适当的“微写作”教学活动,能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在老师的微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初中写作教学应用微信平台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演练。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教学次序决定教师主导全过程,命题、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