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改——高效课堂正在全国各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参与到新的课改中,我感到非常荣幸。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高效课堂看似把老师从课堂中解脱拖出来,让教师真正课堂的配角,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组织课堂,更要拓宽视野,大量查阅资料,还要组织好课外学生的预习,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想要达到这样的氛围,教师不仅要有智慧的语言,更要运用多媒体、音乐、表情、肢体语言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师的模仿,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更要变着花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当然,老师决不能把课堂自己变成表演的舞台,最重要的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表演的舞台。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一定是乐于表演的。例如我在讲《小英雄雨来》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己先把《小英雄雨来》的电影认真地看了一遍,然后在课堂让学生回家自制木木质或纸质手枪,自己做一顶八路军帽子和日军帽子,课堂上进行表演。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一大半学生都自制了纸质八路军帽,同学们争着要当英雄。当表演开始时,光是学生把帽子一戴,同学们就笑得前仰后合,表演开始时,同学们却显得比较严肃。表演结束,全班掌声雷动。这节课不但很成功,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同时还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课。
二、组织好小组学习
新课改本就非常重视小组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更是要把小组活动做到极致。由于我所在的学校班级成员较多,因此开展小组学习困难很大。为了更好开展小组活动,我和班主任协商,首先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先根据学习能力,分出每组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该组一二号成员,即组长,然后根据座位及学习能力和习惯再把学生比较均衡地分到分成八个组,由一二号学生再挑选本组成员。这样,在开展小组活动的时候,就能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学习上互相带动和促进。小组学习以“导学案”内容为主,简单的问题由组长督促学生完成,较难的问题由组长上课给学生讲解,最难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课堂学生再合作探究。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肯定和鼓励学生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实际讲课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小部分同学课堂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发言更是一点也不积极。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而是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发言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没有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否定和打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肯定和鼓励学生,还要对其自身本质上的优点加以肯定和赞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上课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你能行!”如同和风细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一定会让他们找到勇气和信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只要调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神情和动作和奇怪,欲言又止,想举手有不敢,想站起来又没勇气。这时我就点名请她起来回答,他的回答虽然不准确但是有个人独特的见解。我一句“妙极了。”引得全班掌声雷动,这位学生在获得肯定的同时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在掌声停住后,我委婉地告诉大家他的不足之处。从此之后,这位学生上课发言越来越积极,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语言要幽默感
在高效课堂中虽然教师只是组织者,是配角,但并不是说教师的地位不重要。如果我们上课只讲课文的内容,或者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语言就会失去魅力。因此,我们应该生活中,小品中,影视剧中,网络上的一些经典的语言运用到教学中,不但会然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而且可以提升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
前苏联教育家思维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当然幽默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如果你能做到并做好,那你就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有可能是一位幽默大师。比如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那——是——相当精彩”来肯定。
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一定会创造出和谐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欢声笑语,提高课堂效率也不只是纸上谈兵。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想要达到这样的氛围,教师不仅要有智慧的语言,更要运用多媒体、音乐、表情、肢体语言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师的模仿,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更要变着花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当然,老师决不能把课堂自己变成表演的舞台,最重要的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表演的舞台。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一定是乐于表演的。例如我在讲《小英雄雨来》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己先把《小英雄雨来》的电影认真地看了一遍,然后在课堂让学生回家自制木木质或纸质手枪,自己做一顶八路军帽子和日军帽子,课堂上进行表演。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一大半学生都自制了纸质八路军帽,同学们争着要当英雄。当表演开始时,光是学生把帽子一戴,同学们就笑得前仰后合,表演开始时,同学们却显得比较严肃。表演结束,全班掌声雷动。这节课不但很成功,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同时还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课。
二、组织好小组学习
新课改本就非常重视小组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更是要把小组活动做到极致。由于我所在的学校班级成员较多,因此开展小组学习困难很大。为了更好开展小组活动,我和班主任协商,首先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先根据学习能力,分出每组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该组一二号成员,即组长,然后根据座位及学习能力和习惯再把学生比较均衡地分到分成八个组,由一二号学生再挑选本组成员。这样,在开展小组活动的时候,就能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学习上互相带动和促进。小组学习以“导学案”内容为主,简单的问题由组长督促学生完成,较难的问题由组长上课给学生讲解,最难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课堂学生再合作探究。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肯定和鼓励学生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实际讲课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小部分同学课堂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发言更是一点也不积极。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而是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发言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没有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否定和打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肯定和鼓励学生,还要对其自身本质上的优点加以肯定和赞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上课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你能行!”如同和风细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一定会让他们找到勇气和信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只要调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神情和动作和奇怪,欲言又止,想举手有不敢,想站起来又没勇气。这时我就点名请她起来回答,他的回答虽然不准确但是有个人独特的见解。我一句“妙极了。”引得全班掌声雷动,这位学生在获得肯定的同时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在掌声停住后,我委婉地告诉大家他的不足之处。从此之后,这位学生上课发言越来越积极,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语言要幽默感
在高效课堂中虽然教师只是组织者,是配角,但并不是说教师的地位不重要。如果我们上课只讲课文的内容,或者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语言就会失去魅力。因此,我们应该生活中,小品中,影视剧中,网络上的一些经典的语言运用到教学中,不但会然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而且可以提升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
前苏联教育家思维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当然幽默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如果你能做到并做好,那你就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有可能是一位幽默大师。比如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那——是——相当精彩”来肯定。
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一定会创造出和谐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欢声笑语,提高课堂效率也不只是纸上谈兵。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