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助力文化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坚持重心下移,在资源、项目、设施、培训、活动等方面不断加大农村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扶贫优势,取得较好的成效。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移动互联网时代基层群众文化需求转变,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以融合创新发展为驱动,多措并举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促进基层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助力文化扶贫开启新篇章。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  融合创新发展  文化扶贫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文化惠民工程统称)紧紧围绕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聚焦服务基层、服务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工作重点,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方便快捷地送到广大群众身边,成为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空白、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文化资源贫乏、内生动力不足、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2018年底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紧抓融合创新发展新机遇,以统一平台和界面,加快国家与地方平台互联融通,深化数字资源供给体系,依托新媒体开展智能化嵌入式服务等举措,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数字文化服务业态,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助力文化扶贫提供了发展新动力和新优势。
  1.实践经验
  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各省图书馆、分中心和文化馆(站)的共同组织实施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包括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333个地市级支中心、2843个县级支中心、3217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的覆盖城乡的六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了各类音视频、文献、期刊数据库等丰富的数字资源,形成了有力的技术平台和新媒体渠道支撑,重点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群众推送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基层惠民服务成效显著。
  1.1丰富资源供给
  多年来,工程大力建设中华优秀文化、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精准扶贫等数字文化资源累计千余TB,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扶智、扶志需求,征集定制适用基层、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农村留守妇女少儿的文化艺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文旅超市等微视频、微课资源百余小时,不断丰富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内容。资源通过国家数字文化网、国家公共文化云、各级图书馆和文化(群艺)馆、第三方合作平台等持续更新推送;利用国家文化云等平台手机移动端,开设多个服务应用系统,为基层、弱势群体提供网络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对接、惠民服务、少数民族语言等专题资源和服务;依托资源服务宝产品,配送至中西部1800余个县级以上工程服务点和乡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10000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逐步实现资源配送乡镇全覆盖。
  1.2推动项目落地
  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指导各省、市、县图书馆和文化(群艺)馆通过申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了一批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要求,适用当地困难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的数字资源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项目。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51个文化精准扶贫项目立项,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市);内蒙古、吉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六省区分别开展蒙古语、朝鲜语、藏语康巴方言、藏语卫藏方言、藏语安多方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七种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累计申报译制时长23995小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汉藏文化交流”等建设项目,在11个边疆省份的草原牧场、边防哨所、边境口岸、边贸集市等人群集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区和22个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按需设置了17000多个基层服务点,使贫困偏远地区的基层群众既可通过站点固定设备,也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免费接入无线WIFI,获取数字资源,同步收看直播节目。
  1.3培训基层队伍
  工程通过现场集中培训、网络远程直播与点播、慕课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突出工程平台、资源、智能终端的基层应用服务,侧重提升市、县基层及边疆贫困地区人才队伍水平,累计培训各地基层骨干千万人次,其中县级及以下基层服务点人员占90%。通过实施“春雨工程”边疆民族地区系列大讲堂项目,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统筹组织举办近百场大讲堂活动,内容涵盖基层骨干技能提升、汉藏文化交流、军民融合发展等多个专题,培训千余名基层文化干部。
  1.4打造服务品牌
  工程策划了一系列弘扬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活动。着力打造了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活动等示范性群众文化品牌,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惠及上千万网民;联合各省联动开展“美好生活”系列主题服务活动,开展“文化中国”微视频征集和“乡村拍手”计划,重点培养基层微视频制作能力,征集了大量反映乡土民俗的群众原创优秀作品;利用工程丰富的戏曲、美育等数字资源,指导河南、浙江、江西、陕西、湖南、云南、新疆等省份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农村创业帮扶、“戏曲动漫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留守儿童美术课堂”、资源服务进驻深度贫困村等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2.融合创新
  自2019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来,发展中心会同国家图书馆,在认真总结业已成绩的基础上,对标“实施方案”目标任务,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突破口,联合各省统筹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建设,建立统一的工程标准规范、基础平台和基层服务界面,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系统,推出以“文旅e家”命名的两微一端品牌,整合聚拢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开展定制化配送,加快国家与各地公共文化云等平台联通对接,探索资源扫码嵌入式服务模式等创新举措,着力升级工程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程度,使基层和贫困地区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符合需求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2.1推进融合统筹建设,提升整体扶贫效能
  在工程融合创新的统筹管理下,协作联动力度有效加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各省,通过扩大工程资源的开放共享,依托统一平台、新媒体及社会化渠道,推动工程资源和服务向农村贫困地区的集成式、一站式供给。2019年5月以来,“文旅e家”两微一端陆续上线服务,发布文化场馆5479家、活动预告1670条,电子图书458册、音视频和期刊553种、群众制作的小戏小品、乡村春晚、乡村拍手等节目320种,并在全国开展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优化整合发展中心资源服务宝产品与国家图书馆终端系统,加强第三方平台合作,结合贫困地区需求,将双方优质资源配送至中西部省份1800多個县级以上工程服务点和上万个乡镇综合性文化站、社区(村)服务点。以“文化进万家”“春雨工程”等服务主题相结合,以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和边疆民族地区为重点,联合湖南、海南、内蒙古、西藏、云南、广西、河北、山西等省区,扎实开展以需求调研、资源捐赠、培训讲堂、现场辅导、展览展播为主要形式的公共数字文化走基层活动,推动融合扶贫落地见效。
  2.2发挥新媒体服务优势,探索贫困地区文化服务新形态
  针对广大农村基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文化信息资源智能化获取相对滞后这一实际,工程积极探索基于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文旅e家”落地服务。元旦春节期间,策划设计各种样式节庆专题资源二维码海报,配送至各地基层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及文化志愿者,支持各地开展“文旅e家助力美好生活”主题数字文化服务;在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内打造视听服务样板空间,提供可选择的特色音视频资源包,实时云端同步更新到“文旅e家”,同步提供新增资源提示和推荐信息,率先尝试以“资源二维码墙”在河北省康保县图书馆、文化馆实现示范应用。通过工程“资源二维码海报”和“资源二维码墙”,基层群众直接利用手机扫码,即可收听收看优质的音视频内容、阅读书刊内容,各地服务机构根据当地服务需求从“文旅e家”自选资源形成个性化资源海报下载使用。同时,根据不同服务场景和适用人群推出了多种资源服务版本,梳理整合了包括综合版、扶贫版、少儿版、艺术普及版、文化志愿服务版、乡村少年宫版、新时代文明实践版、中华传统文化版等多种版本提供基层和贫困地区。
  2.3深化品牌活动,激发贫困地区群众文化内生动力
  通过深化“乡村春晚”、“全国百姓广场舞”、“百姓大舞台”等品牌活动,结合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农村文化活动新景观。广场舞活动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展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于2019年8月至11月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与此同时,活动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文旅e家”应用程序开展线上互动,广大基层群众通过“文旅e家”APP在线观看展演直播、各地参赛作品、教学视频以及广场舞活动,为喜爱的参赛作品投票、助力。据统计,此活动依托“文旅e家”完成线上直录播13场,发布展演作品和教学视频280场,线上投票24天页面日均点击量10万余次,IP累计122万余次,作品投票数量累计137万余张,日均投票达57万余票,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效果。
  2.4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智能化服务项目建设和经费落地
  在中央转移支付支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中,加大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智能化服务建设项目,鼓励各地申报、建设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要求,适用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源项目,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平台对接、资源供给、宣传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扶持。2019年,重点推进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1622个乡镇基层服务点、744个数字文化驿站,按每个村基层服务点2.5万元、乡镇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为数字文化空白地带的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环境,极大地支持各地做好公共数字文化智能服务建设。
  3.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存量和服务效能不足、区域间文化发展差异、新时代农村文化需求转变以及基层群众对文化的自我表达、展示、创造的迫切渴望等状况。笔者认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应紧抓融合创新发展新机遇,紧密围绕党中央和文化和旅游部工作要求,总结发扬已有工作实践,聚焦文化精准扶贫关键点,继续按照“补齐短板、巩固提高、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工程助力农村文化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力度,为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提升农村贫困群众文化获得感,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建议应重点推动和加强以下工作:
  3.1深化公共数字文化扶贫融合体制机制建设
  做好工程融合创新推动文化扶贫的顶层设计,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扶贫协同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的统筹管理和互联融通,国家与地方互为补充,整体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强调研,了解更新群众需求,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服务对象,加大适农、文创、扶志、扶智类资源的整合汇聚,重点丰富城乡结合部、“老少边穷”群众的资源供给,利用科学的服务反馈机制和评估评价体系,借助公共数字文化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依托工程统一平台和服务界面,突出智能化服务优势,为农村基层地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推动工程云端对接开通的文化馆评估系统、示范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系统、“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管理系统、公共文化交流系统等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应用,进一步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作用。
  3.2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嵌入式服务提升扶贫效能
  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推广工程“资源二维码海报”和“资源二维码墙”服务模式,精选整合更多优质内容提供定制点单,以更便捷的方式送到基层,以改善贫困地区阵地服务有限、资源获取不易、内容更新不及时、需求无法反馈等问题。以此为基础,逐步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嵌入、渗透到基层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让更多老百姓便捷地享受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其他服务场所如咖啡厅、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处的嫁接;加强“中国微游系列”等与旅游相关的数字资源建设,结合旅游信息优化基层服务点终端设备及手机服务栏目,配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包二维码,在旅游沿线、景区投放与之相适应的音视频内容;借助社会化合作进一步拓展资源受众面,通过工程与学习强国、喜马拉雅、腾讯等深入共建共享,让更多优质通过多渠道嵌入更多服务场景,送到千家万户。   3.3加大贫困地区优秀群众文化供给与扶植
  加大贫困地区优秀群众文化资源供给力度,扶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建设专业、广泛、联动的 服务推广体系。协同各级文化馆,逐步建立覆盖全国文化馆(站)的群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网络,不斷深化“乡村春晚”“全国百姓广场舞”“百姓大舞台”等品牌活动,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文旅e家”等形式,增强线上线下互动参与。在开展 “文化中国”微视频征集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面向全国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乡村拍手”计划,带动各省图书馆、文化(群艺)馆通过慕课教学、直播教学的形式,把“乡村拍手”培训从线下向线上推广,让基层文化工作者能够策划并导演出讲述基层百姓故事的微视频作品,并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组织、发动本地区基层群众创作微视频,引导基层群众从本土文化入手,用微视频展示优秀文化传承,策划制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为那些鲜少有人知道的文化遗存留下宝贵的影像志。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下力探寻工程与旅游融合对接点,积极筹划、举办与旅游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和节庆活动,提升和打造文化惠民新品牌。
  3.4加强贫困地区队伍培训和文化志愿者培养
  继续以支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夯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根基,进一步发挥工程在线培训优势,对应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就业增收、文化创业、旅游扶贫等需求,结合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公共数字文化融合、文旅融合、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新媒体服务等主题,加大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尽快研发推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系统,优化志愿服务管理,增强志愿服务协作,提高文化志愿者的专业性与稳定性,将其纳入公共数字文化培训和管理体系,依托文化志愿者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积极性,精心组织、策划开展数字文化、群众文化主题服务活动,带动基层广泛参与,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 魏大威.浅析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08):26-31.[EB/OL].[2020-2-20].
  http://www.lsc.org.cn/contents/1432/13967.html
  [2]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EB/OL].[2020-02-20].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4/t20190422_843023.html
  作者简介
  李亚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馆员。
  范雪,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
其他文献
书法是关于用笔、结体、行气和布局的艺术,其中用笔是基础,用笔不过关,就谈不上书法,进不了书法圈子。结体是亮相,就像京剧演员在舞台上出场时的亮相,结体好,就像演员亮相时光彩照人。不过,用笔和结体固然重要,但就书法而言,这些还只是基础部分。评判书法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下,取决于行气和布局。只有好的行气和布局,才能使书法作品真正拥有生命,真正活起来,真正成为艺术。行气表达的是生命和谐和活跃,而布局展现的是生
期刊
拓片(本)融艺术、工艺于一体,极具学术、史料、欣赏、收藏价值,自宋以来,收藏界一直盛传“一张黑老虎,一座四合院”之说。在中国历史上,碑帖拓片曾是文人欣赏、研究、收藏的大宗,和古籍、青铜器同列为最重要的收藏门类,历来都深受重视,至晚清尤盛。  三勤堂颜文艺生活馆自2018年7月运营以来,坚持“共赏、共享、共赢”的经营理念,专注“文艺交流”与“文玩交易”主营业务,馆藏经典书籍2万多册,全国书画家作品集
期刊
算起来,我与杜为政认识30多年了。我,以及我朋友圈的人一直认为他是个作家,硬杠杠,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长篇小说问世,发表出版过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大多数还是小说。  他与家父既是朋友也是同事,先后同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会工作,父亲调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以后,他还担任了工会文体部部长,因为这层关系,上世纪80、90年代武钢方面一直和湖北省作协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在武汉的很多活动都是由武钢出面具体负责承办的
期刊
画坛自有庙堂,就有江湖。庙堂和江湖本就是一对孪生子。人们常常浩叹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其实那都是人们心造的幻影而已。  自唐五代宋开始,国中有了画院体制,也就有了体制外的民间江湖画人。细考那进入画院体制的待诏供奉一类画师,其实很多都是江湖野老逸少出身,被朝廷擢拔至画院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本有将军衔,当个待诏还似有屈身份,而张择端王希孟者流则是江湖出身无疑。  庙堂之高,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台阶之重和门墙
期刊
我喜欢用摄影去呈现自己陶作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光影从早晨到黄昏,炙热的光逐渐柔和的细微转化,是随着时间和季节在改变,这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从每一件作品拍摄的过程,我能更仔细地去审视每一个角度,发现它的缺点,这对我下一次的创作有一定的帮助。  我很少谈及自己做陶、烧陶的辛苦!因为在辛苦里头也感受到幸福。  沈浸在创作中内心是平静的,对美的感受也逐渐灵敏。  不管“陶”是工艺还是艺术,我从不强调技巧,我想
期刊
2019年11月26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是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之一,展览展出熊秉明雕塑、油画、版画、速写、水墨、书法、剪纸等众多艺术门类作品百余件,通过“行始之归”“塑者之述”“生活如斯”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熊秉明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哲学思考。  熊秉明祖籍云南,1922年生于南京。父親熊庆来是著名数学家。1927年父亲应聘清华大学数学
期刊
认识刘开永,源于对他的“猴”的钟爱,“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品读他的中国画“猴”无时不被一种横溢的才华打动着。  刘开永的猴画作品笔墨酣畅,即注重传统艺术形式,又吸收当代绘画的新观念,具有浓郁的时代审美气息和新的境界,看其猴画作品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散发出的魅力。画如写诗,多种意境都体现在刘开永充满灵性的画面之中。他笔下的猴子,继承中国传统画风,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妙趣横生;有时
期刊
写在前面的话  本来不想蹚这浑水。  可是,舆情甚嚣尘上。  中国书法家协会刘洪彪副主席在11月的一次关于书法的讲话中说:“我们在很多方面其实都已经超过古人了,你自己好像不好意思说而已。”此言一出会场,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了网上的一片质疑声,且一浪高过一浪。一时让刘副主席成了网红,可以说是始料未及。  我不认为刘洪彪副主席此说是经过深思熟虑,只是即兴讲讲而已。  现在网上讨伐的立论是当代书法没
期刊
由于华东先生卓越的书写水平,所以近几年不断在大赛中摘金夺银,颇有成绩,以至于引起世人的瞩目,甚至有很多的评论者将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结论大体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华东先生的勤奋。华东先生积数十年之力,十年一剑,最终有了今天的手上功夫;二是华东先生的天资高,禀赋好。华东先生有很好的笔性,所以线条之内有着常人难以捕捉到的韵律和气息。华东先生领悟力强,对于传统书法经典有着极高的把握和全面的吸收,所以作品饱含
期刊
已故中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有句著名的诗句:“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可是他还活着,活在人民的心里。”这句名诗,因富于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令人难忘。  湖南省舞台美术和舞台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原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水粉画艺委会副主任、水粉画主任,著名水粉画大家欧阳琼琛先生,于1997年正在潜心创作80米水粉画长卷《万波洞庭》中的四卷构图画稿《楚乡雄风》《湖畔情韵》《渔光波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