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字街头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月,当刁亦男和廖凡凭电影《白日焰火》从柏林电影节抱回金熊和银熊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中国先锋戏剧探索者的面貌,以及他们在整个九十年代的“肆意妄为”。
  那是一个群星黯淡的年代,观众远离戏剧,剧院门可罗雀,饶是这一帮年轻人满腔热血、浑身是胆、不辞辛苦、不计酬劳、只求走在先锋戏剧的最前列,却同时也淹没在那个特异的时代大潮里。
  那又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年代,他们追求理想的努力最终让他们在新世纪文化市场大发展的时代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胡军、郭涛、陈建斌、倪大红、段奕宏、辛柏青、陶虹、郝蕾、秦海璐等均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儿,廖凡和王千源更是分别在柏林电影节和东京电影节加冕影帝,编剧刁亦男和蔡尚君改行当导演后也连续在柏林和威尼斯擒熊缚狮、满载而归。而这个群体中的导演,目前在戏剧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最如鱼得水的当数孟京辉和田沁鑫。
  前不久刚刚看了田沁鑫本年度的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享受了一场视觉盛筵,也格外感慨中国先锋戏剧这一路走来的风景变迁。在她导演《断腕》和《生死场》的那个时代,戏剧的生态环境完全不同于今天,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面目大不相同。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数次被搬上话剧舞台,田沁鑫这一版不仅仅彰显着她独特的创作个性,也深刻地烙印着当下的话剧创作特点。这种特点或许一时半会儿你感受不到,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之后回过头来看,就可以看出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什么时期的作品。
  与当年单一方向的创作清贫与市场冷落不同,当下话剧界的大环境像是徘徊在十字街头:有坚守话剧理想、绝不肯牺牲创作个性向庸俗与钞票低头的纯粹艺术家,也有追名逐利、沽名钓誉却又不得要领的浮躁之徒,更多却是完全不懂得话剧的美感、只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甚至不断推低观众审美品位的草台班子。游走在此三者之间,还有就是以田沁鑫和孟京辉为代表的“改良派”,当戏剧处在十字街头式的大环境下,这种左右逢源的“改良派”最容易游刃有余。
  为什么说田沁鑫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徘徊在十字街头?因为我从这台戏里看到了四块不同指向的路标。第一块路标指向名著,莎士比亚的经典文本是一块沃土,保障了无论你在这上面栽什禾苗结什么果,都不会像眼下一些粗制滥造的原创烂戏一样差得离谱,反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可塑性。就好像一处格局合理、建筑坚固的毛坯房,可以供人反复多次做不同风格的装修。第二块路标指向时尚,无论剧中人物的服饰、造型、道具乃至舞台设计,都给观众带来浓浓的现代感,没有了欧洲旧社会的峨冠博带,却也不觉得荒唐与突兀。剧中的韩语台词每每激起全场笑声,足见韩流时尚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年轻人深入骨髓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表现为从剧中维罗纳当年的时髦年轻人嘴里冒出今天首尔年轻人的时髦词汇,观众却见怪不怪,反以为喜。第三块路标指向穿越,试看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人的名字,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太过耳熟能详不能有改变之外,其他都成了什么:康花花、朱凯特、潘秘书、魏亲王……之类的。这些明显带有网络时代风格的名字当然要比原来那种音译更容易被观众记住并对号入座,也有利于强化人物性格。此外还有刚才说的那些韩语台词,以及贯穿全剧始终的汪峰著名歌曲《当我想你的时候》和《飞得更高》,都是穿越剧的符号。而现在的年轻观众对此似乎还格外受用。第四块路标指向搞笑,全场段子与俏皮话齐飞,明显是有意地挑逗观众。大约也是导演摸准了当下中国年轻观众的脉搏,知道他们吃哪一套,所以精心设计了如此多的笑点埋伏,令观众每每到此处必然中招,营造了足够热烈的剧场效果。
  回过头去对比田沁鑫导演《断腕》和《生死场》的当年,她肯定是不会如此颠覆地演绎莎士比亚的名著。然而时代如水、个人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面对市场的要求和时代的洪流,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或多或少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从《红玫瑰白玫瑰》到《四世同堂》,从《青蛇》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是每年一台大戏的节奏,田沁鑫或是进行了舞台结构与人物关系的前卫尝试,或是转身向传统价值观回归,或是启动了灵修式的思辨与求索,或是颠覆着一个经典的故事去阐释传统的爱情。这些所作所为,无疑有很多是向市场妥协的表现,却还同时保留着对艺术足够的坚守,这就是田沁鑫与当下混在话剧市场中很多唯利是图的投机者的区别。
  至于导演向市场妥协的这部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是为了更好的艺术呈现,这种妥协无疑是正向的。也有一些迎合是流俗的,而恰恰从这里边,可以折射出当下话剧市场处于一种虚假繁荣的乱象,即:票房虚火,好戏寥寥。还是那句老话:票房不是万能的,但作为剧场传播的艺术创作没有票房又是万万不能的。所以,田沁鑫近年来的这种创作磨合显得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女性面对诸多压力,既缺少前辈的经验,也缺少支持性的环境。怎样能在“身、心、灵”的完整方面给予女性更多的资讯,让她们发出更多的声音?由阳光媒体集团与北京联合新盟国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天下女人国际论坛”,于4月26-27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成功举办,这场中西方思想交锋的高端论坛,正蕴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论坛的发起人之一——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女士以“女性的声
期刊
一场沙尘暴埋下的初衷  BQ:为什么会有想法来创办这个讲坛?  W:我第一次来北京,是1984年4月,记得那天来一场沙尘暴,把我这个福建人吓了一跳,好在一天就过去了。但是上个月北京忍受了连续十天的严重雾霾,这几天雾霾也很严重。  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的今天,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应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社会各领域,加快社会领域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这就是创新传播讲
期刊
我是个厨师  见到戴龙是在北京蓝色港湾新开的雕爷牛腩。为了参加当天晚上的试餐会,身为雕爷牛腩名誉行政总厨的他换上了那套印着食神教父的行头,戴上了昔日的荣誉奖牌。面对求合影的食客和粉丝,他像个慈祥的父辈,笑容可掬,来者不拒。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我不是明星啦,我只是个厨师。”和一般的厨师不同,戴龙身上有那么一股明星气,这股明星气一来源自他那张浓眉大眼的明星脸,二来则来自他对自己的讲究。  就是这
期刊
早在刘宸沂3岁时,妈妈便让她开始学习钢琴和绘画,刘宸沂比较听话并不排斥这两项学习,不过细心的妈妈发现刘宸沂对钢琴的热情度不高,从不会主动弹琴给家人听,画画却不一样,刘宸沂总是特别主动的想要画画,并且对此注意力强、倾诉度高。  有一次姥姥带她去国贸滑冰,看到了关于绘画的义卖活动,活动选中的作品会进行拍卖,拍卖的钱将捐给自闭症儿童和聋哑儿童,姥姥向她认真讲解了这次活动的意义,她听后决定参加。活动要求上
期刊
去上海参加巴黎卡诗上市50周年活动,在盛典宣传片上又见到了美丽的Kate Moss。之前觉得她不如往年了,头发束在背后,露出额头,那额头也不再光洁,眼角的皱纹愈发的鲜明,受不得一点“坦诚相见”。  唯有这次又见她的宣传片,觉得她焕发了容光是因为她为巴黎卡诗做代言人,头发被吹成大波浪,背在脑后,是古典的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复古造型,眼影和腮红都很浓重,把脸给缩小了。是头发挽救了Kate,另外,巴
期刊
16座格莱美奖肯定、一亿张唱片销售,拥有作曲家、歌手、畅销作家、演员、慈善家等多重身份的史汀,才刚庆祝完个人音乐生涯的25周年纪念,便投入并挑战全新的创作领域,推出他个人睽违已久的全新创作大碟《The Last Ship》。专辑的灵感和概念来自于史汀费时三年创作的同名音乐剧,它将于2014年登上纽约的百老汇舞台,而这张全球乐迷引颈期盼的全新专辑也因此带有浓厚的叙事色彩和丰富多变的音乐风格。  《T
期刊
假如把世界装进500米的列车,你会在第几节车厢?  一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异变让地球进入漫长冰期,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大部分生命灭亡,仅存的幸存者被迫苟活在一辆列车中。然而,在这一列没有终点、沿着铁轨永远行驶的列车上,存在着十分森严而残酷的等级制度,生活在末舱的居民常年受到前舱“乘客”的压迫,长年累月所积攒的矛盾日益尖锐,反抗一触即发。  《雪国列车》在韩国上映时曾创下900多万人次的观影佳绩。今年2月
期刊
什么?你还在喝着啤酒就着炸鸡想要赶上韩流的步伐?你又晚了一步。现在最让女生尖叫的欧巴(哥哥)已经变成了《危情三日》里的朴有天。  3月5日,《危情三日》在韩国播出,中国观众在土豆网上第一时间看到了同步直播,仰仗韩粉儿的福,朴有天又着实火了一把。独播版权、海外卫星直播、中文字幕同步、网友弹幕吐槽互动,多项资源与技术优势的结合下,《危情三日》一举超过《来自星星的你》成为微博电视剧热门榜第一位。据统计,
期刊
在某种程度上,奢侈品与宠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奢侈品一般是生活非必需品,对有经济能力的人来说是更好生活品质的一种需求。而在当今社会,养宠物事实上也是一种对更好生活上的追求,这种追求更多来自精神层面,这和消费时尚带来的乐趣有某种共同之处,所以养宠物成了许多时尚人士和明星的爱好。  “就像每次出街,身上的名牌与小狗都是标配的Paris Hilton一样,如果没有她,吉娃娃这种小狗狗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么
期刊
作为台湾年轻一代编导的代表人物,李宗熹身兼话剧编剧、导演、歌舞剧编剧、情景喜剧编导等多职,几乎就没有他不能排的。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作品始终围绕情感、回忆甚至梦境。他经常来内地,这里给了他很多称号,比如“以梦为马的戏剧诗人”,比如“心灵治愈系”,比如“赖声川接班人”。  但对他来说,在舞台上把自己心中的故事很好地讲出来就够了。所有的称号都让他觉得好笑又惭愧。他可以说出“我根本看不懂《等待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