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监察案件证明标准二元构造论——基于《宪法》有关内容的分析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h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察法》确立了一种集监督权、调查权和处置权于一身的监察权.作为一项关键职能,监察调查权实质上具有双重属性,其中,职务违法调查权具有行政管理性,职务犯罪调查权具有刑事侦查性.实践中,鉴于两种调查权在性质和法律后果上存在着本质差异,因此,不同调查活动之证明标准亦应当有所区别.事实上,《宪法》第127条第2款对此已经作了规范性指引,然而,作为下位法的《监察法》并未对此予以明确,造成实践中调查人员对两类不同性质案件之证明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困扰.为化解这一困境,对监察案件有必要构建"二元化"的证明标准,对职务违法调查采用"高度盖然性"标准,对职务犯罪调查采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标准.
其他文献
"法律逻辑是一种应用逻辑"这个命题,很容易引出这样一个疑问:它是何种应用逻辑?也就是说,它"应用"的是哪种更一般的逻辑?毫无疑问,法律逻辑应用的一般逻辑传统上被默认为是形式演绎逻辑.法律论辩最显著的特性是由对抗制约束的正、反论证的有序展开.仅从这一点看,形式演绎逻辑根本不可能成为法律论辩之逻辑的理论基础.解决传统法律逻辑的两难问题,需要以逻辑观的变革为前提,需要重新审视法律逻辑是何种应用逻辑.法律逻辑的观念问题、道路问题、作为应用逻辑的属性问题,以及使用者友好性问题,构成了法律逻辑新样貌的重要方面.法律逻
在对鲍威尔的唯心史观轻视自然科学的反思中,马克思开始关注自然科学问题.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阐发"一门科学"思想,提出了自然科学的人的科学意蕴和历史科学维度.沿着这一思想勾勒的总体思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一方面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具有生产力和社会意识的双重属性,另一方面发展出自然科学异化思想,从而确定了自然科学在唯物史观生产理论和人的解放理论中的重要位置.与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并未将自然科学理解为意识形态,他对自然科学的思考从未脱离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而哈贝马斯则力图消
促进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平衡有利于形成更加均衡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格局.总体来看,当前人力资本累积速度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人力资本转化为创新投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还不高.就业结构服务业化并未直接带来人力资本有效累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间关联也尚未形成对本地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累积的显著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发展基础性服务业、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落户及降低其流动时间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力资本.对人口流动失衡引起的空间分化问题,需进一步统筹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配套政策,加大次中心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尤其是需推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念、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技能。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计算机课程当中的德育元素案例,以正确的方向、积极的态度指引学生进行学习变得日益重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高校,大学计算机,思政  一、研究背景  世
庄子关心语言,但目标不在完善语言逻辑,而在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其所论之道.故探求庄子在逻辑意义上的名学反思,不应只追求其逻辑价值,更当考虑其对道之理解的启示.庄子逻辑名学的主要观点是"道不可名",其提出或有个人修证的基础;但更重要地,庄子也在逻辑上给出了严格论证以及意图暗示.考察该观点的前提、论证和内在意图,读者在道的理解上将可获得一定启示:庄子之"道"作为某种非实体的特殊实存,难以通过感官或对象化思维把握;简单依据"无形、齐通"等表面描述进行想象,容易重新落入"物"域;我们需要在思维方式上作出彻底转变.依
日本室町时代的应永期(1394—1428)是相对安定和平的时期.但自1419年朝鲜对日本发动“己亥东征”之后,日本列岛接连被饥馑和瘟疫打击,室町幕府遭遇了空前的政治危机.在这样的
以中世纪伊斯兰市场监察手册所载药物作伪与辨伪知识为线索,概述了这类文献所依托的制度产生、演变、跨文化传播的历程和所载知识的大致内容。通过鸦片、中国大黄、乳香和木香等案例,结合不同文化传统下的博物学和医学重要文献,讨论了自古典时代、中世纪到近代早期,在地中海沿岸、伊斯兰世界、印度和中国等丝路沿线重要文化区域内药物真伪优劣辨察知识的流传和演变情况。认为监察手册所载此方面内容,多直接来源于伊本·西那《药典》和伊本·贝塔尔《单方集成》等权威医书,其最终来源则是通过贸易等渠道作跨文化传播,在长时段上保持稳定的药学知
明代北部边疆地理位置重要,明朝在此布下重兵.这些驻兵在守护帝国北境的同时,也会发生兵变,加剧边境危机.北部边疆兵变的发生是明初以来政治、军事、经济发展过程中层累矛盾的极端反映.从宏观角度看,明代北部边疆兵变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初期后期多、中期少的"V"字型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先从西到中、再东西并发的发展态势.明廷对北部边疆兵变的处理经历了从抚剿不定到以抚为主的转变,表明明廷应对兵变的方式更加务实、理性.明廷对叛兵首恶和当事官员的追责日益加重,与叛兵素质、叛乱程度、吏治革新息息相关.从明初到明末,北部边疆的
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以来,人们围绕中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问题争论不休.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看待中西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中化"与"西化"的相互冲突和纠结.新一轮中西文化和价值观比较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首先有一种前提反思和方法论自觉.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批判性反思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和价值观比较的各种方案的基础上,突破长期主导中国思想界的"中化"与"西化"之争的旧框架.着眼于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未来大方向,中西价值观比较研究应以普遍性为归属和导向,规避离开文化的时代性孤立地强调文
牛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家畜传染病,对农牧业危害极大。17世纪上半期,朝鲜、日本境内曾相继爆发牛瘟;同时期中国的东北和华北亦有受到牛瘟侵袭的迹象。来自内亚草原的牛瘟病毒在边境人畜和物资流动的过程中,凭借其高传染性得以跨越长城、鸭绿江、日本海,最终横扫东亚;其高感染率与致死率也令当时各国束手无策,对东亚各国农业经济造成冲击。尤需指出的是,牛瘟是造成明末华北饥荒与动乱的元凶之一,亦是明清易代进程中值得关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