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教育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实施思维教育呢
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教《詹天佑》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到全篇的中心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一句一句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我们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感悟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堂主线,引人入胜。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思维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加强思维训练对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
第二,理性思维要与趣味性相统一 。少年儿童,喜欢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活动内容。思维训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训练理性思考的过程,如果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下一番功夫,就容易呆板、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小学生喜欢有趣味性的活动,当思维训练变得有趣时,他们就会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使活动顺利进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课本剧等都可作为思维训练的素材。例如我们在教学课文《走向生活》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无名的小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事情。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让学生在小组里、班级内、校园中进行模拟采访。学生的兴趣盎然,不仅学到了采访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逆向思维。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或用顺向思维去评价事物,可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一味地使用传统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伽利略曾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虽然伽利略不是研究语文的,但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在教学阅读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在提问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这种思维方式不依常规等求变异,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束缚,其结果可能有已知到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因此,我们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自古以来学习讲究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在质疑中学生不时以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认识过程实质上是思维过程。怎样使语文思维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教师必须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核心。不能一切以教材为依归,不能人为能滚瓜烂熟地背颂教材就算学好了语文,那不过是一堆死知识。
第六,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直觉表象、把握表象,经过联想、想象和象征、比喻等,感悟、捕捉形象(或意象),从而表达人们的思维感情,获得审美愉悦。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由感觉而知觉而表象。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回忆存于大脑中的感觉、知觉,形成事物的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终点,又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形象思维以表象为原形,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新的映象,再经过分析、综合和联想、想象等,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小学语文教学必然面临着革新、发展,只要我们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手段,全面推进语文思维、语文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更新的气象,一定会与时代同步前进。
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教《詹天佑》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到全篇的中心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一句一句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我们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感悟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堂主线,引人入胜。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思维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加强思维训练对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
第二,理性思维要与趣味性相统一 。少年儿童,喜欢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活动内容。思维训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训练理性思考的过程,如果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下一番功夫,就容易呆板、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小学生喜欢有趣味性的活动,当思维训练变得有趣时,他们就会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使活动顺利进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课本剧等都可作为思维训练的素材。例如我们在教学课文《走向生活》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无名的小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事情。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让学生在小组里、班级内、校园中进行模拟采访。学生的兴趣盎然,不仅学到了采访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逆向思维。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或用顺向思维去评价事物,可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一味地使用传统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伽利略曾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虽然伽利略不是研究语文的,但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在教学阅读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在提问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这种思维方式不依常规等求变异,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束缚,其结果可能有已知到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因此,我们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自古以来学习讲究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在质疑中学生不时以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认识过程实质上是思维过程。怎样使语文思维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教师必须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核心。不能一切以教材为依归,不能人为能滚瓜烂熟地背颂教材就算学好了语文,那不过是一堆死知识。
第六,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直觉表象、把握表象,经过联想、想象和象征、比喻等,感悟、捕捉形象(或意象),从而表达人们的思维感情,获得审美愉悦。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由感觉而知觉而表象。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回忆存于大脑中的感觉、知觉,形成事物的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终点,又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形象思维以表象为原形,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新的映象,再经过分析、综合和联想、想象等,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小学语文教学必然面临着革新、发展,只要我们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手段,全面推进语文思维、语文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更新的气象,一定会与时代同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