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喻句的大量使用是小说《围城》的一大特色。从比喻修辞的视角分析《围城》的语言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帮助我们把握小说中各个阶层的人物性格,并且为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特殊时代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围城》 比喻修辞 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54-01
引言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发现,之前学者们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探索等宏观层面上,很少从微观去探索小说的语言内容。通过细读,笔者发现,比喻句的大量使用是《围城》的一大创作特色。本文将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去探索小说中的语言,试图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加深我们对小说人物性格和时代的把握。
一、比喻修辞
比喻修辞是一种运用广泛的修辞方式,是以本体和喻体两种不同事物的内在相似点为基本依据,通过联想和想象,用喻体事物来描写和表现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用比喻来描述事物、表达感情,这不失为一种修辞层面上的认知行为,并且这种认知行为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此,当代修辞学家们几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比喻是一种人为的在思考与表达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结构,人的思考不可能完全脱离比喻的过程。
二、小说《围城》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便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基础,积极地使用并且创造比喻,将比喻修辞这种主动的认知行为运用到极致。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复杂矛盾的性格深入人心,作者将比喻运用在对方鸿渐的心理描写中,大大帮助了读者更好地把握这个人物。
作品中先提到方鸿渐对在船上偶然结识的鲍小姐的感情,虽然他并不是真的爱鲍小姐,然而当他被鲍小姐忽略时,作者这样写道:“他全无志气,跟上甲板,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容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自觉没趣丢脸,像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手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围城》19页)此时作者通过利用没要到钱却又不甘心的“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这一喻体,将一个自尊心极强却又无法主宰自己欲望的男人生动地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欲望缠累,却又不想被捆绑,想重拾自尊的迷惘男人。可见主人公跟同时期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不同,他有他性格上的弱点,同时又有着自视甚高的尊严。
他在面对苏文纨这位女士时,作者如此写道:“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正像玫瑰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本木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围城》2页)作者用如此精妙的类比来形容女朋友和情人的区别,为下文阐明苏小姐在方鸿渐心中的地位,而后文“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像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来成为一体。”(《围城》23页)中“平行线”的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方鸿渐对苏文纨那种敬而远之的感情,也理解了为何他们二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两处比喻皆运用于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理描写,深刻把握方鸿渐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此时的他,忠于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是个性情中人。
当写到方鸿渐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心生爱慕,从而对苏文纨的感情也有了细微的变化时,作者有一处这样写到:“方鸿渐出了苏家,自觉已成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围城》54页)由“春天的门外汉”变成“春天的一部分”本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证明方鸿渐在苏文纨对他的倾慕中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而作者却用“沆瀣一气”来形容方鸿渐与春天相容的关系,可见,在这种自我价值提升的同时,主人公有着自己的无奈——他对苏文纨本是有距离感,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对其嗤之以鼻,但在自己感情和自尊的驱使下却又不得不利用苏文纨对他的好感,矛盾性清晰可见。
小说中,还有一处最为人称道的比喻:“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围城》29页)作者运用地面上的水做比喻,生动表现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回国前后的心理变化——回国前是充满期待的,也希望在祖国的广阔天地间可以大有作为,而回国后发现国内战事连连,并且自己以弱国国民身份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在回国以后完全派不上用场,这种心理落差,让他们陡然失重,没有什么比水由地面上升到天空,再由天空跌落到地面更能表现这种苍凉的失落之感。
三、结语
由此可见,钱钟书运用自如的修辞、恰如其分的比喻,充分显示了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通过这一独特的语言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展现在我们眼前,入目三分,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林静伶.语义批评 理论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45-60.
[2]蒋承勇.西方文学名著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52-159.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社,2011.
[4]OSBORN M.Orientations to Rhetorical style[M].Chicago: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1976:75-82.
[关键词]《围城》 比喻修辞 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54-01
引言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发现,之前学者们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探索等宏观层面上,很少从微观去探索小说的语言内容。通过细读,笔者发现,比喻句的大量使用是《围城》的一大创作特色。本文将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去探索小说中的语言,试图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加深我们对小说人物性格和时代的把握。
一、比喻修辞
比喻修辞是一种运用广泛的修辞方式,是以本体和喻体两种不同事物的内在相似点为基本依据,通过联想和想象,用喻体事物来描写和表现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用比喻来描述事物、表达感情,这不失为一种修辞层面上的认知行为,并且这种认知行为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此,当代修辞学家们几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比喻是一种人为的在思考与表达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结构,人的思考不可能完全脱离比喻的过程。
二、小说《围城》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便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基础,积极地使用并且创造比喻,将比喻修辞这种主动的认知行为运用到极致。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复杂矛盾的性格深入人心,作者将比喻运用在对方鸿渐的心理描写中,大大帮助了读者更好地把握这个人物。
作品中先提到方鸿渐对在船上偶然结识的鲍小姐的感情,虽然他并不是真的爱鲍小姐,然而当他被鲍小姐忽略时,作者这样写道:“他全无志气,跟上甲板,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容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自觉没趣丢脸,像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手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围城》19页)此时作者通过利用没要到钱却又不甘心的“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这一喻体,将一个自尊心极强却又无法主宰自己欲望的男人生动地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欲望缠累,却又不想被捆绑,想重拾自尊的迷惘男人。可见主人公跟同时期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不同,他有他性格上的弱点,同时又有着自视甚高的尊严。
他在面对苏文纨这位女士时,作者如此写道:“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正像玫瑰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本木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围城》2页)作者用如此精妙的类比来形容女朋友和情人的区别,为下文阐明苏小姐在方鸿渐心中的地位,而后文“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像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来成为一体。”(《围城》23页)中“平行线”的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方鸿渐对苏文纨那种敬而远之的感情,也理解了为何他们二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两处比喻皆运用于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理描写,深刻把握方鸿渐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此时的他,忠于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是个性情中人。
当写到方鸿渐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心生爱慕,从而对苏文纨的感情也有了细微的变化时,作者有一处这样写到:“方鸿渐出了苏家,自觉已成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围城》54页)由“春天的门外汉”变成“春天的一部分”本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证明方鸿渐在苏文纨对他的倾慕中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而作者却用“沆瀣一气”来形容方鸿渐与春天相容的关系,可见,在这种自我价值提升的同时,主人公有着自己的无奈——他对苏文纨本是有距离感,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对其嗤之以鼻,但在自己感情和自尊的驱使下却又不得不利用苏文纨对他的好感,矛盾性清晰可见。
小说中,还有一处最为人称道的比喻:“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围城》29页)作者运用地面上的水做比喻,生动表现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回国前后的心理变化——回国前是充满期待的,也希望在祖国的广阔天地间可以大有作为,而回国后发现国内战事连连,并且自己以弱国国民身份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在回国以后完全派不上用场,这种心理落差,让他们陡然失重,没有什么比水由地面上升到天空,再由天空跌落到地面更能表现这种苍凉的失落之感。
三、结语
由此可见,钱钟书运用自如的修辞、恰如其分的比喻,充分显示了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通过这一独特的语言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展现在我们眼前,入目三分,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林静伶.语义批评 理论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45-60.
[2]蒋承勇.西方文学名著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52-159.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社,2011.
[4]OSBORN M.Orientations to Rhetorical style[M].Chicago: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1976: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