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时代的进步,民间艺术缺少社会的重视与合理保护,大部分技艺逐渐处于流失状态,再加上要求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的注入管理难度很大,提升了民间艺术保护方面的工作压力。而从另一方面看,民间艺术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源于现实生活,是社会与历史的承载,这一艺术十分真实、清丽、博大以及质朴,具有很强的阶段特征,对其进行传承和开发极有必要。传承与开发的方式则需要基于市场需求的大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更多关注民间艺术,唤醒人们对它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闽南;民间艺术;资源开发
民间艺术源自于民间,产生在民间艺人之手。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可以基于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层面,从狭义上讲,民间艺术通常意义民间的技艺、工艺、美术,以及造型的艺术等,通常是通过审美性当作其认识核心。而广义的民间艺术,则更多体现了劳动者出于满足自身审美需求而进行创造的原则,其范围就变得更加普遍了,其中包括了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等多个方面。因为社会与时代的迅速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正出现巨大变化,民间艺术的范围自然也有狭而广,其中广泛的民间艺术涵盖范围中,则有了更多优秀民间艺术传承的可能,它们或者工艺精湛、或者造型优美、或者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展现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值得今人倍加珍视。
一、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传承概说
闽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多元化的地方文化,使得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发展主体,同时充分融入了闽越文化、本土文化,特别是因为明朝和清朝的漳州、泉州移民台湾,促进了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让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台湾甚至异域的重要影响。所以很容易发现,当地的民间艺术无论在规制规模上,还是在形态变化上,亦或者在题材及内容表现上,都呈现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瑰丽色彩。这种异质化的瑰丽色彩的形成,可以在文化一体的范围里面被重新阐释,也就是某一种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形态蜕变,会在社会变迁的情形下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可以被重新解构与规划。然而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开发,会受到事件、人物以及作品等方面的年代性不利影响,再加上民间艺术文化形态具有私密性特点,或者因为历史资料记述的不完备,或者是因为传承人的自身私密性,让研究者对历史所遗存下来的民间艺术资料与民间艺术现象的分析变得困难重重,而单纯依靠前人说法或者主观臆断,则又可能造成偏差,于是采取实地观摩、现场取证的办法则更为可行。
二、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传承瓶颈
当前,正处社会转型与变革的特殊时期,闽南地区优秀民间艺术资源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首先是因为自然灾害一类的不可抗因素给其造成的伤害,还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的必然趋势所致。而另外一方面,因为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手工业必然呈现萎缩状态,民间艺术资源失去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从而陷入到后继乏人的窘迫境地。而细穷其深层次原因,则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使得当代人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对民间艺术资源是极有冲击力的;二是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快餐文化”的勃兴,使得民众产生了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陌生化感觉,从而影响到民间艺术价值的正确估量与不被认可。如果说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势所必然,那么价值观念的变化则更需要引起深思,既然我们普遍认同优秀民间艺术是一种值得传承的文化,是民族传统精神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更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传承下去。
之所以传承受到阻碍,是与价值观念上的不认可密不可分的。而之所以价值观念上忽视了优秀民间艺术,则又需要探讨市场化程度偏低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文化单位直接由政府进行投资,政企不分、管办模糊,影响到了当地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又间接给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出了难题:僵化的市场机制,让民间艺术的资源配置可能性无法得到发挥,大量限制与浪费掉传承多年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进一步探讨传统优秀民间艺术如何在合理保护之后,进一步走向市场,使研究保护、制度保护与市场保护多方面协调,就成为一个必然要探索的问题。
三、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对策
(一)立足于研究的保护
多年以来,当地学者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已经呈现出一定效果,利用实地考察、现场拍摄、访谈记录的办法,收集与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民间艺术档案库。因为一些研究成果的出现,使民众有更多机会了解与认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因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给进一步的政策制定奠定了必要基础。而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扩大研究范围,则是十分有必要的,使对民间艺术的研究由狭义层面扩展到广义层面,将会带动资源传承与保护的进一步进行。对此,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地区,其“文化资产保护”活动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从1970 年开始,台湾地区不断进行人文现况反思,呼吁保护濒亡文化资产,致力于对民俗艺术的维护,以增强民俗文化应用价值,诸多系统化的努力方式,对闽南地区的工作同样适用。
当研究取得成果以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机制与法律保障便非常有必要,当前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比如对文化遗产进行评估时,理念与制度远远不能达到现实要求,不合理的修复和改良等,都暴露出在民间艺术保护中的制度薄弱问题。基于这种问题,在总结和吸取国外先进民间艺术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应当尽快确定我国这方面的保护性规章制度。
(二)立足于市场的传承
近几年来,闽南地区已经注意到当地民间艺术的制度性保护工作,先后有诏安地区被命名为书画之乡,龙海、晋江地区被命名为农民画之乡,另外还有漳浦地区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同时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公布,都可以说是保护措施的具体落实,表明了对当地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而在此关键时期内,很多研究者与保护者却未能注意到将保护与市场相衔接,这就使得很多保护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未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 对于闽南民间艺术的保护,最行之有效,也最能行之长远的方式在于促进民间艺术向外发展,亦即利用增加文化贸易机会的办法达到资源开发的效果。在中国共产党多次代表大会上,都曾经指出过:要积极促进文化发展战略的进行,使文化贸易量有明显突破。和发达国家比起来,甚至和我国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比起来,闽南地区在基于民间艺术的文化贸易方面依然处于深挖潜力的过程,所以要将富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积极促进相关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工作,以此反哺于资源的开发。
对文化产品贸易进行探讨,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具有可观市场前景的项目,形成以品牌带到区域,以区域塑造品牌的良性循环,具体可以采取具有浓郁闽南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工艺品的办法加以推进,比如泉州地区的木偶头、漳州地区的八宝印泥,以及惠安地区的影雕艺术等。除此以外,现在已经进行的厦门地区《闽南神韵》、《古厝娶某》等演出活动,本来就有丰富的闽南地区人文及地域优势,比如在《闽南神韵》这个表达闽南民俗风情的演出活动里面,就融合了南音、南少林、郑成功等闽南元素,如果在这样的演出活动里面,再融合以木偶、剪瓷雕等民间艺术元素,演出活动将会更加精彩,而同时民间艺术也可以在演出活动中得到更大可能的市场化运作空间,可谓双赢。最后,要努力扩大民间艺术产品的发行与交流平台,多找机会参与当地及外地的文化交流活动或者文化博览会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建设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贸易网站,用网络带动实体,达到市场的泛化效果。
总结:
毋庸置疑的是,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是当地区的一块色彩瑰丽、韵味无限的宝地,而当前当地很多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却正处于一个濒临消失的边缘,若想使濒临消失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基于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充分融入市场化的巨大力量,从而使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中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叶俊萍.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创建“宝宝博物馆”[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22-23.
[2]陈磊.闽南民间艺术奇葩——剪瓷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6:29-30.
[3]陈立伟.闽南木偶艺术美与传承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02:49-50.
[4]连文华.探索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新思路——以闽南木偶艺术遗产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4,01:35-36.
作者简介:叶向阳 (196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闽南;民间艺术;资源开发
民间艺术源自于民间,产生在民间艺人之手。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可以基于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层面,从狭义上讲,民间艺术通常意义民间的技艺、工艺、美术,以及造型的艺术等,通常是通过审美性当作其认识核心。而广义的民间艺术,则更多体现了劳动者出于满足自身审美需求而进行创造的原则,其范围就变得更加普遍了,其中包括了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等多个方面。因为社会与时代的迅速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正出现巨大变化,民间艺术的范围自然也有狭而广,其中广泛的民间艺术涵盖范围中,则有了更多优秀民间艺术传承的可能,它们或者工艺精湛、或者造型优美、或者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展现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值得今人倍加珍视。
一、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传承概说
闽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多元化的地方文化,使得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发展主体,同时充分融入了闽越文化、本土文化,特别是因为明朝和清朝的漳州、泉州移民台湾,促进了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让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台湾甚至异域的重要影响。所以很容易发现,当地的民间艺术无论在规制规模上,还是在形态变化上,亦或者在题材及内容表现上,都呈现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瑰丽色彩。这种异质化的瑰丽色彩的形成,可以在文化一体的范围里面被重新阐释,也就是某一种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形态蜕变,会在社会变迁的情形下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可以被重新解构与规划。然而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开发,会受到事件、人物以及作品等方面的年代性不利影响,再加上民间艺术文化形态具有私密性特点,或者因为历史资料记述的不完备,或者是因为传承人的自身私密性,让研究者对历史所遗存下来的民间艺术资料与民间艺术现象的分析变得困难重重,而单纯依靠前人说法或者主观臆断,则又可能造成偏差,于是采取实地观摩、现场取证的办法则更为可行。
二、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传承瓶颈
当前,正处社会转型与变革的特殊时期,闽南地区优秀民间艺术资源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首先是因为自然灾害一类的不可抗因素给其造成的伤害,还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的必然趋势所致。而另外一方面,因为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手工业必然呈现萎缩状态,民间艺术资源失去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从而陷入到后继乏人的窘迫境地。而细穷其深层次原因,则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使得当代人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对民间艺术资源是极有冲击力的;二是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快餐文化”的勃兴,使得民众产生了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陌生化感觉,从而影响到民间艺术价值的正确估量与不被认可。如果说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势所必然,那么价值观念的变化则更需要引起深思,既然我们普遍认同优秀民间艺术是一种值得传承的文化,是民族传统精神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更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传承下去。
之所以传承受到阻碍,是与价值观念上的不认可密不可分的。而之所以价值观念上忽视了优秀民间艺术,则又需要探讨市场化程度偏低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文化单位直接由政府进行投资,政企不分、管办模糊,影响到了当地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又间接给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出了难题:僵化的市场机制,让民间艺术的资源配置可能性无法得到发挥,大量限制与浪费掉传承多年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进一步探讨传统优秀民间艺术如何在合理保护之后,进一步走向市场,使研究保护、制度保护与市场保护多方面协调,就成为一个必然要探索的问题。
三、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对策
(一)立足于研究的保护
多年以来,当地学者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已经呈现出一定效果,利用实地考察、现场拍摄、访谈记录的办法,收集与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民间艺术档案库。因为一些研究成果的出现,使民众有更多机会了解与认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因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给进一步的政策制定奠定了必要基础。而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扩大研究范围,则是十分有必要的,使对民间艺术的研究由狭义层面扩展到广义层面,将会带动资源传承与保护的进一步进行。对此,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地区,其“文化资产保护”活动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从1970 年开始,台湾地区不断进行人文现况反思,呼吁保护濒亡文化资产,致力于对民俗艺术的维护,以增强民俗文化应用价值,诸多系统化的努力方式,对闽南地区的工作同样适用。
当研究取得成果以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机制与法律保障便非常有必要,当前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比如对文化遗产进行评估时,理念与制度远远不能达到现实要求,不合理的修复和改良等,都暴露出在民间艺术保护中的制度薄弱问题。基于这种问题,在总结和吸取国外先进民间艺术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应当尽快确定我国这方面的保护性规章制度。
(二)立足于市场的传承
近几年来,闽南地区已经注意到当地民间艺术的制度性保护工作,先后有诏安地区被命名为书画之乡,龙海、晋江地区被命名为农民画之乡,另外还有漳浦地区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同时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公布,都可以说是保护措施的具体落实,表明了对当地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而在此关键时期内,很多研究者与保护者却未能注意到将保护与市场相衔接,这就使得很多保护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未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 对于闽南民间艺术的保护,最行之有效,也最能行之长远的方式在于促进民间艺术向外发展,亦即利用增加文化贸易机会的办法达到资源开发的效果。在中国共产党多次代表大会上,都曾经指出过:要积极促进文化发展战略的进行,使文化贸易量有明显突破。和发达国家比起来,甚至和我国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比起来,闽南地区在基于民间艺术的文化贸易方面依然处于深挖潜力的过程,所以要将富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积极促进相关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工作,以此反哺于资源的开发。
对文化产品贸易进行探讨,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具有可观市场前景的项目,形成以品牌带到区域,以区域塑造品牌的良性循环,具体可以采取具有浓郁闽南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工艺品的办法加以推进,比如泉州地区的木偶头、漳州地区的八宝印泥,以及惠安地区的影雕艺术等。除此以外,现在已经进行的厦门地区《闽南神韵》、《古厝娶某》等演出活动,本来就有丰富的闽南地区人文及地域优势,比如在《闽南神韵》这个表达闽南民俗风情的演出活动里面,就融合了南音、南少林、郑成功等闽南元素,如果在这样的演出活动里面,再融合以木偶、剪瓷雕等民间艺术元素,演出活动将会更加精彩,而同时民间艺术也可以在演出活动中得到更大可能的市场化运作空间,可谓双赢。最后,要努力扩大民间艺术产品的发行与交流平台,多找机会参与当地及外地的文化交流活动或者文化博览会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建设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贸易网站,用网络带动实体,达到市场的泛化效果。
总结:
毋庸置疑的是,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是当地区的一块色彩瑰丽、韵味无限的宝地,而当前当地很多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却正处于一个濒临消失的边缘,若想使濒临消失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基于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充分融入市场化的巨大力量,从而使闽南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中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叶俊萍.利用闽南文化资源创建“宝宝博物馆”[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22-23.
[2]陈磊.闽南民间艺术奇葩——剪瓷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6:29-30.
[3]陈立伟.闽南木偶艺术美与传承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02:49-50.
[4]连文华.探索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新思路——以闽南木偶艺术遗产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4,01:35-36.
作者简介:叶向阳 (196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