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90年代,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传入我国,在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思维导图起初是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广泛应用于快速学习法、全脑学习法。如何使它由一种学习方法到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发挥思维导图的长处,把它作为一种初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论述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尝试把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进行分类,提出在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393
1.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1.1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1)。可见,语文学科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到底语文思维是什么?教师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对发展语文思维能力的具体建议或做法。
1.2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使用、思维的发展和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可见,思维的培养对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既然语文的教育理念已经提出培养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方面,这势必成为语文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
1.3是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
《课标》“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2)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还课堂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过关键词和图像的组合,能刺激人的大脑细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蹦出思维的火花,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有一定的作用。
2.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
2.1从教师“教”的方面看:
第一,能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实现个性化教学。思维导图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差异性。特别是阅读课上,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要出现标准答案式的解读。例如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比较难理解的文章,学生有时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可以在阅读之后,制作一张思维导图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二,是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之一。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3)。以语言和图像为载体的思维导图,把思维与语言结合在一起,通过关键词组成的网络式结构,体现出来的大脑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第三,能使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要自己学”的转变。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思维导图走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色彩缤纷的情景中去快乐、快速的学习。思维导图从根源上提升“学习力”的问题,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最后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第四,学生课堂知识是否获得的教学反馈手段之一。它运用在教学建构将有利于思维的可视化,是语文教学的辅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
2.2从学生“学”方面:
第1,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科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阅读的文字量比较多,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如初中三年的古诗词要求背诵的近90篇,文言篇目40多篇,这样大量的文字形式的记忆内容,利用思维导图中语文教学内容量大而庞杂的知识库,用它作为整理和记忆的工具是非常有效的。思维导图体现的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是发散性思维的可视表达,它可以用可视化图的形式来呈现,体现其形象性激发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知识趣味性。思维导图中央的核心关键词和以不同的层级发散开去的关键词,把零散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既有层次性,又有联系性,还配以不同的颜色和图像,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提高学习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思维导图把语言、词语、图像应用到记录,组织、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中。因为思维导图知识化的可视性呈现,使得学生的知识内容、写作的思路以及“脑海中闪现的东西”都能瞬间被记录,这些东西都有可能激发语言思维能力。初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语言的运用等能力,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达到记忆、理解、想象和联想等的思考过程,建立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思考和思维提升的过程,从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三,思维导图有助于初中学生对比较复杂文本的解读和条理清楚地安排写作思路。《课标》指出第四学段(7至9年级)关于阅读方面的课程内容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新闻和说明性的文章……阅读科技作品……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4),也就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特别是要概括出“关键词”或“关键图像”。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边思考边理解,对读者的阅读思路起到一定的整理作用,思维导图呈现的是阅读文章的整体轮廓,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新课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课程目标是:“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中国语文情感教育派代表于漪曾提到:“写作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全过程。”(5)思维导图用于语文写作课上,动态反映了学生写作的思路,对整理写作的思路有一定的作用。 3.思维导图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分类
笔者根据胡雅茹在《思维导图阅读法》一书中总结的思维导图四大类型,结合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思维导图作分类:
第一,按语文教学过程来分,可以分为:“课前知识整理型”、“课中沟通展示型”、“课后提示记忆型”:课前知识整理型:用于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尽量把内容写上,力求丰富多样和具有完整性。课中沟通展示型:用于上课时的展示阶段,便于学生的互相沟通,让别人快速明白,简明、扼要;课后提示记忆型:用于上课后的复习阶段,便于学生的复习整理,让自己快速理解记忆;
第2,按照语文教学内容来分,可以分为:知识整理型、阅读理解型、写作思路型等。
第3,按照语文教学的目的来分,可以分为:整理型思维导图、创造型思维导图。
4.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4.1适用性原则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是“万金油”。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初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运用思维导图时,教师应该在选择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时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根据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内容选择思维导图。在问卷调查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思维导图用在初中语文的“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效果比较好。
第二,在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时,应该了解学生的学情,例如学生以前有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有没有对思维导图先入为主;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画图比较难,那可以用文字代替画图;想象和联想是记忆的核心分类归纳能力,想象和联想是思维导图发展思维的关键,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有限,也就是学生心中没有“干货”,那是没有办法把思维导图制作得很完善的,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能花的时间较多,所以课前教师尽可能提前布置学生按要求制作一张的思维导图,便于课堂上的修正和完善。把思维导图引入课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与完善思维导图,共同制定评价标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语文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3个性与共性并存的原则
思维导图的个体性特征决定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制作出来的思維导图是千差万别的。如何让学生在个体差异中找到共识,怎样才能有利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呢?可以遵循个性和共性的原则。
所谓“共性”是教师课前规定了制作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和一级分支中的某些关键词,例如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制作《望江南》这首词的思维导图,规定了“核心关键词”是“望江南”,一级分支的关键词是“作者”“内容”、“思想感情”,这就是“共性”的部分。而学生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除了老师规定的“关键词”之外,还添加了不少“个性”的内容,例如添加了“好句”、“感受”等。如果学生制作这样的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或学生之间快速评价。这就是在制作思维导图时符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评价的方便。
5.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思维导图教学法”是指以思维导图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学情,选取适当的思维导图类型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和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原则,提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建议:
5.1从有利于教学流程来看
教师可以参考特级教师江伟英提出的小学语文“导图促读教学理论模型”的教学流程来上课。但是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初中阶段的科目较多,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较多,很难花大量的时间去画完整的思维导图,所以调查中的部分学生对思维导图感到厌恶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画思维导图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采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话,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制作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
5.2.从有利于教学评价来看,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关键词的语义指向唯一性。关键词的意义不明确或出现歧义,可能导致自己或别人误解,使教学评价时受到阻碍。
第二,思维导图在制作时,各级分支之间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例如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或者编上序号,便于给别人看时容易评价。
第三,教学评价尽量在课堂的交流展示中进行,评价方式避免单一化,评价形式多样,可由师生共同制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提出不同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结构以直观形象和清晰的可视化图表表现出来,促使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的探究,真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把我国语文教学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注释: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2页,第19页,第15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1230页。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英]著;丁大刚,张斌译.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英]著;卜煜婷,陆时文译.思维导图宝典[M].化学化工出版社,2013.
[3]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东尼·博赞.启动大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东尼·博赞.提高语言智能的 10 种方法(思维导图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胡雅茹.思维导图阅读法[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8月第一版 [7]江伟英.导图导学——我的教育叙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393
1.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1.1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1)。可见,语文学科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到底语文思维是什么?教师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对发展语文思维能力的具体建议或做法。
1.2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使用、思维的发展和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可见,思维的培养对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既然语文的教育理念已经提出培养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方面,这势必成为语文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
1.3是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
《课标》“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2)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还课堂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过关键词和图像的组合,能刺激人的大脑细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蹦出思维的火花,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有一定的作用。
2.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
2.1从教师“教”的方面看:
第一,能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实现个性化教学。思维导图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差异性。特别是阅读课上,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要出现标准答案式的解读。例如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比较难理解的文章,学生有时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可以在阅读之后,制作一张思维导图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二,是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之一。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3)。以语言和图像为载体的思维导图,把思维与语言结合在一起,通过关键词组成的网络式结构,体现出来的大脑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第三,能使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要自己学”的转变。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思维导图走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色彩缤纷的情景中去快乐、快速的学习。思维导图从根源上提升“学习力”的问题,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最后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第四,学生课堂知识是否获得的教学反馈手段之一。它运用在教学建构将有利于思维的可视化,是语文教学的辅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
2.2从学生“学”方面:
第1,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科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阅读的文字量比较多,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如初中三年的古诗词要求背诵的近90篇,文言篇目40多篇,这样大量的文字形式的记忆内容,利用思维导图中语文教学内容量大而庞杂的知识库,用它作为整理和记忆的工具是非常有效的。思维导图体现的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是发散性思维的可视表达,它可以用可视化图的形式来呈现,体现其形象性激发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知识趣味性。思维导图中央的核心关键词和以不同的层级发散开去的关键词,把零散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既有层次性,又有联系性,还配以不同的颜色和图像,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提高学习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思维导图把语言、词语、图像应用到记录,组织、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中。因为思维导图知识化的可视性呈现,使得学生的知识内容、写作的思路以及“脑海中闪现的东西”都能瞬间被记录,这些东西都有可能激发语言思维能力。初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语言的运用等能力,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达到记忆、理解、想象和联想等的思考过程,建立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思考和思维提升的过程,从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三,思维导图有助于初中学生对比较复杂文本的解读和条理清楚地安排写作思路。《课标》指出第四学段(7至9年级)关于阅读方面的课程内容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新闻和说明性的文章……阅读科技作品……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4),也就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特别是要概括出“关键词”或“关键图像”。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边思考边理解,对读者的阅读思路起到一定的整理作用,思维导图呈现的是阅读文章的整体轮廓,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新课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课程目标是:“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中国语文情感教育派代表于漪曾提到:“写作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全过程。”(5)思维导图用于语文写作课上,动态反映了学生写作的思路,对整理写作的思路有一定的作用。 3.思维导图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分类
笔者根据胡雅茹在《思维导图阅读法》一书中总结的思维导图四大类型,结合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思维导图作分类:
第一,按语文教学过程来分,可以分为:“课前知识整理型”、“课中沟通展示型”、“课后提示记忆型”:课前知识整理型:用于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尽量把内容写上,力求丰富多样和具有完整性。课中沟通展示型:用于上课时的展示阶段,便于学生的互相沟通,让别人快速明白,简明、扼要;课后提示记忆型:用于上课后的复习阶段,便于学生的复习整理,让自己快速理解记忆;
第2,按照语文教学内容来分,可以分为:知识整理型、阅读理解型、写作思路型等。
第3,按照语文教学的目的来分,可以分为:整理型思维导图、创造型思维导图。
4.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4.1适用性原则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是“万金油”。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初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运用思维导图时,教师应该在选择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时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根据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内容选择思维导图。在问卷调查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思维导图用在初中语文的“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效果比较好。
第二,在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时,应该了解学生的学情,例如学生以前有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有没有对思维导图先入为主;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画图比较难,那可以用文字代替画图;想象和联想是记忆的核心分类归纳能力,想象和联想是思维导图发展思维的关键,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有限,也就是学生心中没有“干货”,那是没有办法把思维导图制作得很完善的,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能花的时间较多,所以课前教师尽可能提前布置学生按要求制作一张的思维导图,便于课堂上的修正和完善。把思维导图引入课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与完善思维导图,共同制定评价标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语文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3个性与共性并存的原则
思维导图的个体性特征决定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制作出来的思維导图是千差万别的。如何让学生在个体差异中找到共识,怎样才能有利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呢?可以遵循个性和共性的原则。
所谓“共性”是教师课前规定了制作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和一级分支中的某些关键词,例如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制作《望江南》这首词的思维导图,规定了“核心关键词”是“望江南”,一级分支的关键词是“作者”“内容”、“思想感情”,这就是“共性”的部分。而学生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除了老师规定的“关键词”之外,还添加了不少“个性”的内容,例如添加了“好句”、“感受”等。如果学生制作这样的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或学生之间快速评价。这就是在制作思维导图时符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评价的方便。
5.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思维导图教学法”是指以思维导图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学情,选取适当的思维导图类型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和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原则,提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建议:
5.1从有利于教学流程来看
教师可以参考特级教师江伟英提出的小学语文“导图促读教学理论模型”的教学流程来上课。但是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初中阶段的科目较多,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较多,很难花大量的时间去画完整的思维导图,所以调查中的部分学生对思维导图感到厌恶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画思维导图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采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话,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制作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
5.2.从有利于教学评价来看,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关键词的语义指向唯一性。关键词的意义不明确或出现歧义,可能导致自己或别人误解,使教学评价时受到阻碍。
第二,思维导图在制作时,各级分支之间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例如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或者编上序号,便于给别人看时容易评价。
第三,教学评价尽量在课堂的交流展示中进行,评价方式避免单一化,评价形式多样,可由师生共同制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提出不同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结构以直观形象和清晰的可视化图表表现出来,促使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的探究,真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把我国语文教学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注释: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2页,第19页,第15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1230页。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英]著;丁大刚,张斌译.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英]著;卜煜婷,陆时文译.思维导图宝典[M].化学化工出版社,2013.
[3]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东尼·博赞.启动大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东尼·博赞.提高语言智能的 10 种方法(思维导图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胡雅茹.思维导图阅读法[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8月第一版 [7]江伟英.导图导学——我的教育叙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