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典型特征发生着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农民走向现代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一、劳务输转的有利方面
(一)创造国民财富,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些劳动力直接加入到城市二、三产业的建设大军中去,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出了大量的国民财富,同时也为个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农村农民长期的增收缓慢,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对传统农业逐渐失去了信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正在被磨灭。通过劳务输转,让农民找到了最直接快速有效的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途径。近年来,家庭成员在外务工人数多的,家庭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改观,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私家车的拥有人数在逐年增长,家用电器一项也不比城里人少,家庭生活条件的大力改善足以证明,劳务输转的的确确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
(二)缓解农村人口压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当今的农村,人口过多是个不争的事实,集中化和机械化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如果呆在农村,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增加农村的消费压力。如果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使农村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大大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
(三)优化城市的结构,满足城市对各行业的需求。首先,迁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缓解就业的结构性压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入,使得原本很多城市人不能胜任的岗位得到人员的补充,填充就业的结构性空缺。其次,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繁荣市场、促进消费,促进地区社会发展。大量的人口迁入,带来的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包括餐饮、房地产、金融、商品销售等一大批企业将从中受益,而市场的繁荣,将带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再次,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够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农村迁入人口大多为青壮年的成年劳动力,青壮年往往承载了社会的主要责任,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的新的血液和活力,使城市的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这对于抑制城市老年化的发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第四,剩余劳动力的迁入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的交织和取长补短,能够使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也对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局面起到缓解作用。
二、劳务输转引发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据了解,留守儿童普遍有以下诸多问题,一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二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三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四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五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渐上升。
(二)土地撂荒,农村治安混乱,基础建设难以保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随着农民身份的置换,大量农民选择劳务输出作为家庭主要生活和经济来源。很多从前是庄稼碧绿一片的土地现在都是杂草存生。很难想像,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这种土地撂荒的现象长期存在下去,我们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将如何解决吃饭问题。那么中国将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处于被动挨打的落后地位,因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正是把农产品作为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使用。
(三)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城市负荷过重。大量的人口迁入导致了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的通货膨胀和大量人员失业以及近年来大量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的今天,城市显然已经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待业人数大大超出了市场需求量,进而造成了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压力异常沉重。城市人口和迁入群体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就业压力将对城市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同时大量的人口流入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沉重压力,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应下降。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一直是困扰政府部门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农民工最关注的问题。全国各个城市的房价飞速上涨,很大程度上都和城市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农民追求财富的欲望增强,但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动力被淡化。对于农村而言,家里有剩余劳动力或者外出务工的人员比较多的家庭,其收入必然好于无劳务人员或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少的家庭,这会迫使低收入家庭为了追求高收入,学生不惜放弃学业青年人不惜铤而走险去追求家庭经济收入的最大化。据笔者调查,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初中毕业后继续上高中或是到技校等中职学校继续深造的仅占九年级毕业生总数的40%左右,这还不包括在小学和初中学习期间辍学外出的人数。而不再继续学业的学生90%以上都选择了劳务输转,大多数流到了沿海地区从事建筑、环卫等纯体力劳动和餐饮、家政等服务行业以及玩具加工等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业,为家庭创收。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其次才是大、中城市。由于目前大、中城市就业竞争激烈,难以为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加快县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促进当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劳务。应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发展特色劳务。
(三)抓好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苦力型、低层次的劳务输出逐步被技术型、素质型所代替,因此,集中精力开展职业教育,抓好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比一味地强调组织输转更重要。打造劳务输转品牌,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
(四)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民外出提供保障。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用法律和合同来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发放土地使用许可证,允许农民凭土地使用许可证进行土地出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土地流转活动。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土地流转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使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民得到合理补偿,推动农民向小城镇和城市的转移。
2、狠抓勞务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劳务输出总量。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劳务基地建设滞后,要积极与国内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关系。
作者简介:张波,男,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1984年1月出生,法律硕士,现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
一、劳务输转的有利方面
(一)创造国民财富,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些劳动力直接加入到城市二、三产业的建设大军中去,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出了大量的国民财富,同时也为个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农村农民长期的增收缓慢,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对传统农业逐渐失去了信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正在被磨灭。通过劳务输转,让农民找到了最直接快速有效的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途径。近年来,家庭成员在外务工人数多的,家庭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改观,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私家车的拥有人数在逐年增长,家用电器一项也不比城里人少,家庭生活条件的大力改善足以证明,劳务输转的的确确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
(二)缓解农村人口压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当今的农村,人口过多是个不争的事实,集中化和机械化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如果呆在农村,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增加农村的消费压力。如果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使农村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大大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
(三)优化城市的结构,满足城市对各行业的需求。首先,迁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缓解就业的结构性压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入,使得原本很多城市人不能胜任的岗位得到人员的补充,填充就业的结构性空缺。其次,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繁荣市场、促进消费,促进地区社会发展。大量的人口迁入,带来的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包括餐饮、房地产、金融、商品销售等一大批企业将从中受益,而市场的繁荣,将带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再次,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够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农村迁入人口大多为青壮年的成年劳动力,青壮年往往承载了社会的主要责任,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的新的血液和活力,使城市的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这对于抑制城市老年化的发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第四,剩余劳动力的迁入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的交织和取长补短,能够使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也对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局面起到缓解作用。
二、劳务输转引发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据了解,留守儿童普遍有以下诸多问题,一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二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三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四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五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渐上升。
(二)土地撂荒,农村治安混乱,基础建设难以保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随着农民身份的置换,大量农民选择劳务输出作为家庭主要生活和经济来源。很多从前是庄稼碧绿一片的土地现在都是杂草存生。很难想像,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这种土地撂荒的现象长期存在下去,我们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将如何解决吃饭问题。那么中国将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处于被动挨打的落后地位,因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正是把农产品作为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使用。
(三)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城市负荷过重。大量的人口迁入导致了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的通货膨胀和大量人员失业以及近年来大量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的今天,城市显然已经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待业人数大大超出了市场需求量,进而造成了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压力异常沉重。城市人口和迁入群体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就业压力将对城市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同时大量的人口流入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沉重压力,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应下降。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一直是困扰政府部门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农民工最关注的问题。全国各个城市的房价飞速上涨,很大程度上都和城市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农民追求财富的欲望增强,但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动力被淡化。对于农村而言,家里有剩余劳动力或者外出务工的人员比较多的家庭,其收入必然好于无劳务人员或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少的家庭,这会迫使低收入家庭为了追求高收入,学生不惜放弃学业青年人不惜铤而走险去追求家庭经济收入的最大化。据笔者调查,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初中毕业后继续上高中或是到技校等中职学校继续深造的仅占九年级毕业生总数的40%左右,这还不包括在小学和初中学习期间辍学外出的人数。而不再继续学业的学生90%以上都选择了劳务输转,大多数流到了沿海地区从事建筑、环卫等纯体力劳动和餐饮、家政等服务行业以及玩具加工等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业,为家庭创收。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其次才是大、中城市。由于目前大、中城市就业竞争激烈,难以为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加快县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促进当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劳务。应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发展特色劳务。
(三)抓好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苦力型、低层次的劳务输出逐步被技术型、素质型所代替,因此,集中精力开展职业教育,抓好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比一味地强调组织输转更重要。打造劳务输转品牌,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
(四)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民外出提供保障。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用法律和合同来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发放土地使用许可证,允许农民凭土地使用许可证进行土地出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土地流转活动。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土地流转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使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民得到合理补偿,推动农民向小城镇和城市的转移。
2、狠抓勞务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劳务输出总量。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劳务基地建设滞后,要积极与国内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关系。
作者简介:张波,男,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1984年1月出生,法律硕士,现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