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11日,在南昌市的一家大酒店内,南昌市北郊林场600多名老知青在这里举行“上山下乡50周年聚会”。时光虽然过去了5年,但当年相聚时的那种激情、热烈和悲喜交加、离愁别恨,至今还在我心中涌动。
1964年9月11日、9月25日和1965年9月7日,800余名省城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社会青年,当年省市媒体称其为“南昌市首届上山下乡知青”,分三批上山下乡到北郊林场。我们年少不识愁滋味,一颗赤诚心,满腔沸腾血。我们辞别父母、离开母校,送我们出城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驶离八一广场,再经中山路、胜利路,过八一大桥,最后把我们卸在几十公里外的马鞍山、北山这样的荒村僻野。从此,我们开始了挖井、搭棚、架桥、修路、垦荒、植树和耕田种种辛苦劳动。我们向贫下中农学习,要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祖国……
在荒山野岭中,我们有的奋战了十几年,有的血汗挥洒了十年八年。岁月在流转,世事在演变,为了未来和生活,知青们走向了不同职业、不同地域,这一离别就是30年、40年、50年。这样的相聚,如何说得尽腹中的苦辣悲欢?在人群进入酒店的高峰时,楼口、过道和侧厅里就擁挤不堪,大家不等进入会议大厅,就在见面时欢呼惊叫哭泣起来,高声细语感叹声如同开闸的洪水轰轰作响。因为曾经在一起挥锄抡镐竟又多年不曾谋面,所以,我们再次见面自然有了相逢的惊喜和感慨。
舒缓一点后,我们互相端详对方的容颜,经过蹉跎岁月,沧桑人生,谁的脸颊上没有刻上饱经风霜的皱纹?想当年,我们身背简单的行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如今再相聚都已是霜满白头。
虽然时空变幻风云消散,但我们挥洒过青春与热血的地方是决不会忘记的,我们站在大树下的恳谈是不会忘记的,我们睡在知青棚里思念父母的情景是不会忘记的。
1964年9月11日、9月25日和1965年9月7日,800余名省城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社会青年,当年省市媒体称其为“南昌市首届上山下乡知青”,分三批上山下乡到北郊林场。我们年少不识愁滋味,一颗赤诚心,满腔沸腾血。我们辞别父母、离开母校,送我们出城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驶离八一广场,再经中山路、胜利路,过八一大桥,最后把我们卸在几十公里外的马鞍山、北山这样的荒村僻野。从此,我们开始了挖井、搭棚、架桥、修路、垦荒、植树和耕田种种辛苦劳动。我们向贫下中农学习,要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祖国……
在荒山野岭中,我们有的奋战了十几年,有的血汗挥洒了十年八年。岁月在流转,世事在演变,为了未来和生活,知青们走向了不同职业、不同地域,这一离别就是30年、40年、50年。这样的相聚,如何说得尽腹中的苦辣悲欢?在人群进入酒店的高峰时,楼口、过道和侧厅里就擁挤不堪,大家不等进入会议大厅,就在见面时欢呼惊叫哭泣起来,高声细语感叹声如同开闸的洪水轰轰作响。因为曾经在一起挥锄抡镐竟又多年不曾谋面,所以,我们再次见面自然有了相逢的惊喜和感慨。
舒缓一点后,我们互相端详对方的容颜,经过蹉跎岁月,沧桑人生,谁的脸颊上没有刻上饱经风霜的皱纹?想当年,我们身背简单的行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如今再相聚都已是霜满白头。
虽然时空变幻风云消散,但我们挥洒过青春与热血的地方是决不会忘记的,我们站在大树下的恳谈是不会忘记的,我们睡在知青棚里思念父母的情景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