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班牙作家阿左林对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画梦录》时期何其芳的散文理念、创作实践上均能看出何其芳对阿左林的借鉴。
【关键词】阿左林 何其芳 《画梦录》 散文理念 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198-01
1 散文理念的借鉴
1934年是何其芳对抒情散文做文体探索的重要阶段。在广泛接触了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后,何其芳在《画梦录》里对中西方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汇聚、吸收和转化,应当说多重因素影响了《画梦录》面貌的形成。朱企霞曾回忆到:“收在《画梦录》里的散文,几乎每篇的风格彼此间并不一致。在那些散文一篇接一篇产生的过程中,其芳有一次似乎带着怅惘的口气对我说:‘我近来发现我写的东西缺乏自己应有的风格。我很容易为别人文章的调子所牵引。往往是这样:我读过一篇喜爱的文章,因为喜爱,就不免在几天之内反复地读。读到后来,脑子里就好像在回旋着一个调子,自己就想写。写出来一看,就发现自己好象在模仿谁。’”,应该看到,在这转化的过程中,留下借鉴的痕迹是不可避免的。何其芳受到阿左林的影响是得到普遍承认的。何其芳自己谈到:“在这里我应该写出对于那本小书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影响的作者的名字:伟里耶,巴罗哈,阿左林,纪德,梅特林克和废名。”,卞之琳也谈及:“西班牙阿左林的散文实际上影响过写诗的戴望舒和何其芳(特别是他写在30年代前半期的散文)以至我自己”。卞之琳是介绍阿左林的主要作家,他翻译的《西窗集》收录了阿左林的多篇作品。卞之琳与何其芳文学交流活动频繁,阿左林进入何其芳的视野就不足为怪了。
阿左林得到何其芳的认同,首要原因在于文体变革上的借鉴。何其芳认真的思考了当时散文的现状:“…觉得在中国新文学的部门中,散文的生长不能说很荒芜,很孱弱,但除去那些说理的,讽刺的,或者说偏重智慧的之外,抒情的多半流入身边杂事的叙述和感伤的个人遭遇的告白。”他否定了闲话散文过度表现自我以及忽视想象、象征一系列艺术手法的使用等因素。何其芳尝试着打破文体的界限,丰富发展出一系列繁复的艺术技巧、将叙事、抒情融入散文中。这种努力并不仅仅是何其芳的自觉,同时也有阿左林的影响。阿左林就是文体试验的先锋者:“以市面上那些‘小说作法’之类的话的标准来衡量,阿左林的小说没有一本是可以称为‘小说’的。因为novel这个字在阿左林看来,不过是一串在情节上,稍有关联的小品文而已,既不必有结构,也不必有组织,有时候连联络都不必要”,因此阿左林的小说和散文没有太大区别。《画梦录》的一些文本的文体界限也并不分明,何其芳曾表示:“我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由此可见阿左林对何其芳散文理念上的影响。另外,何其芳在文本构思、人物形象选择上也同阿左林有相似之处。
2 人物形象的借鉴:少女和老人形象
阿左林散文里出现最多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淳朴美丽的乡间少女,她们象征着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阿左林对少女有种独特的偏爱,他说到:“少女,在我们的生活中注入了一些快乐而满足的转瞬即逝的时刻”。
这种对美丽少女的偏爱也影响了何其芳:“假若没有美丽的少女,世界上是多么寂寞呵。因为从她们,我们有时可以窥见那未被诅咒之前的夏娃的面目”。但无论是阿左林或是何其芳,他们笔下的少女都延续着不得所终的命运。她们以爱情作为她们永恒的憧憬,但她们始终是孤独的,寻找的爱情往往以失落结束,她们便在这种失落中凋零了自己短促的生命。她们命运的悲剧,象征着美与爱的脆弱和毁灭,虽然阿左林说到:“美的东西应该是永劫不灭的”。但美好事物的摧毁还是带给作家物是人非的怅惘:“我们童时的公主,曾和我们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而又常折磨着我们小小的心灵的,现在怎样了?嫁了,或者死了,一切少女的两个归结,我们愿意听哪一个呢?”
有论者指出:“何其芳在北京最后的作品,是根据万县孩提时代的回忆而写成的一系列散文。…何其芳可能是受阿左林所写的有关十六世纪西班牙的那些精巧的随笔或者三十年代初卞之琳翻译的其他作品的推动,转向了一种比较简朴、明晰的风格。象阿左林那样,他的朴素都包蕴这十分精湛的技巧”。何其芳的《哀歌》探讨了少女的命运,借鉴了阿左林的同名散文《哀歌》。阿左林《哀歌》里的主人公胡丽雅富于乡间的浪漫气质:
那里有些在钢琴边奏着悲哀的曲子,寂寞地度着时光,读着小说,背诵着诗词,尤其是带着那无法形容的微笑,带着可爱的,神明的,淳朴的微笑的少女。
最后征引了阿左林的文句:
但当她的剪影在我们心头浮现出来时,可不是如阿左林所说,我们看见了一个花园,一座乡村的树林,和那些蒙着灰尘的小树,和那挂在被冬天的烈风吹斜了的木柱上的灯…
司马长风曾指出:“《哀歌》确是篇佳作,但中西史迹杂糅,也有伤‘纯’的原则”,事实上,姑姑们的无名相较于西方少女的美丽名字更显悲哀,充满“声音上的荒凉”的寨子比疗养院更显幽闭,何其芳有意将西方少女作为衬托的背景。
阿左林的另一类描写对象是老人,他们都曾有辉煌的过去但都遭遇了苦难不幸,陷入了物是人非的境地。阿左林偏爱借用漂泊者的眼光打量世间百态,他们因为漂泊得以窥见人生的各种形式,并借以穿插西班牙的风土人情。阿左林在这类人物身上思考的是命运的戏剧性与不可预测,充满了人世沧桑的悲剧感。正是阿左林对乡土的描写得到何其芳等人的认同,卞之琳曾评价阿左林:“阿左林先生固然并没有教我爱西班牙,更没有教我爱中国,然而从他的作品里,如同从一切真挚的作品里,我增得了对于人、对于地的感情,也就增得了对于西班牙的感情,也就增得了对于本国的感情。”,因此立足于乡土的描写也成为何其芳努力的一个方向。司马长风曾评价《画梦录》的创作:“笔者最喜爱《货郎》和《弦》,因为题材、旨趣和情调都是纯中国风的,有行云流水似的和谐。”,《货郎》和《弦》正是何其芳对乡土描写的尝试,在这两篇散文里同样能看出阿左林对何其芳的影响。《货郎》的结构同阿左林的《修伞匠》有契合之处,阿左林在《修伞匠》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在文中感叹到:
这个修伞匠是一个性情坚决的人。这种性情使他在世间过了多少岁月?他曾经做过多少事情?他在路上和旅店之间跋涉了多少次?他的生涯中有多少次起伏波折?
何其芳的《货郎》同样描写了一位走街串巷的货郎,发出同样的感慨:
将赶到一个市集里吃晚饭吗?将歇宿在一家小客店里吗?将在木板床上辗转不寐,想着一些从来没有想到的事吗?
阿左林不仅为何其芳在散文理念上的变革提供了方向,同时也影响了何其芳对人物形象的选择以及对人生的悲剧体验。但应该看到,《画梦录》是何其芳汇聚了东西方文学资源后的成果,阿左林只是其中之一,不能涵盖全部。有关何其芳如何在《画梦录》中创造性融汇中西文学资源,应该成为《画梦录》研究的又一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易明善.何其芳研究专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2] 徐霞村.西班牙小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3] 徐霞村.现代南欧文学概观[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
[4] 何其芳.画梦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阿左林 何其芳 《画梦录》 散文理念 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198-01
1 散文理念的借鉴
1934年是何其芳对抒情散文做文体探索的重要阶段。在广泛接触了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后,何其芳在《画梦录》里对中西方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汇聚、吸收和转化,应当说多重因素影响了《画梦录》面貌的形成。朱企霞曾回忆到:“收在《画梦录》里的散文,几乎每篇的风格彼此间并不一致。在那些散文一篇接一篇产生的过程中,其芳有一次似乎带着怅惘的口气对我说:‘我近来发现我写的东西缺乏自己应有的风格。我很容易为别人文章的调子所牵引。往往是这样:我读过一篇喜爱的文章,因为喜爱,就不免在几天之内反复地读。读到后来,脑子里就好像在回旋着一个调子,自己就想写。写出来一看,就发现自己好象在模仿谁。’”,应该看到,在这转化的过程中,留下借鉴的痕迹是不可避免的。何其芳受到阿左林的影响是得到普遍承认的。何其芳自己谈到:“在这里我应该写出对于那本小书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影响的作者的名字:伟里耶,巴罗哈,阿左林,纪德,梅特林克和废名。”,卞之琳也谈及:“西班牙阿左林的散文实际上影响过写诗的戴望舒和何其芳(特别是他写在30年代前半期的散文)以至我自己”。卞之琳是介绍阿左林的主要作家,他翻译的《西窗集》收录了阿左林的多篇作品。卞之琳与何其芳文学交流活动频繁,阿左林进入何其芳的视野就不足为怪了。
阿左林得到何其芳的认同,首要原因在于文体变革上的借鉴。何其芳认真的思考了当时散文的现状:“…觉得在中国新文学的部门中,散文的生长不能说很荒芜,很孱弱,但除去那些说理的,讽刺的,或者说偏重智慧的之外,抒情的多半流入身边杂事的叙述和感伤的个人遭遇的告白。”他否定了闲话散文过度表现自我以及忽视想象、象征一系列艺术手法的使用等因素。何其芳尝试着打破文体的界限,丰富发展出一系列繁复的艺术技巧、将叙事、抒情融入散文中。这种努力并不仅仅是何其芳的自觉,同时也有阿左林的影响。阿左林就是文体试验的先锋者:“以市面上那些‘小说作法’之类的话的标准来衡量,阿左林的小说没有一本是可以称为‘小说’的。因为novel这个字在阿左林看来,不过是一串在情节上,稍有关联的小品文而已,既不必有结构,也不必有组织,有时候连联络都不必要”,因此阿左林的小说和散文没有太大区别。《画梦录》的一些文本的文体界限也并不分明,何其芳曾表示:“我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由此可见阿左林对何其芳散文理念上的影响。另外,何其芳在文本构思、人物形象选择上也同阿左林有相似之处。
2 人物形象的借鉴:少女和老人形象
阿左林散文里出现最多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淳朴美丽的乡间少女,她们象征着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阿左林对少女有种独特的偏爱,他说到:“少女,在我们的生活中注入了一些快乐而满足的转瞬即逝的时刻”。
这种对美丽少女的偏爱也影响了何其芳:“假若没有美丽的少女,世界上是多么寂寞呵。因为从她们,我们有时可以窥见那未被诅咒之前的夏娃的面目”。但无论是阿左林或是何其芳,他们笔下的少女都延续着不得所终的命运。她们以爱情作为她们永恒的憧憬,但她们始终是孤独的,寻找的爱情往往以失落结束,她们便在这种失落中凋零了自己短促的生命。她们命运的悲剧,象征着美与爱的脆弱和毁灭,虽然阿左林说到:“美的东西应该是永劫不灭的”。但美好事物的摧毁还是带给作家物是人非的怅惘:“我们童时的公主,曾和我们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而又常折磨着我们小小的心灵的,现在怎样了?嫁了,或者死了,一切少女的两个归结,我们愿意听哪一个呢?”
有论者指出:“何其芳在北京最后的作品,是根据万县孩提时代的回忆而写成的一系列散文。…何其芳可能是受阿左林所写的有关十六世纪西班牙的那些精巧的随笔或者三十年代初卞之琳翻译的其他作品的推动,转向了一种比较简朴、明晰的风格。象阿左林那样,他的朴素都包蕴这十分精湛的技巧”。何其芳的《哀歌》探讨了少女的命运,借鉴了阿左林的同名散文《哀歌》。阿左林《哀歌》里的主人公胡丽雅富于乡间的浪漫气质:
那里有些在钢琴边奏着悲哀的曲子,寂寞地度着时光,读着小说,背诵着诗词,尤其是带着那无法形容的微笑,带着可爱的,神明的,淳朴的微笑的少女。
最后征引了阿左林的文句:
但当她的剪影在我们心头浮现出来时,可不是如阿左林所说,我们看见了一个花园,一座乡村的树林,和那些蒙着灰尘的小树,和那挂在被冬天的烈风吹斜了的木柱上的灯…
司马长风曾指出:“《哀歌》确是篇佳作,但中西史迹杂糅,也有伤‘纯’的原则”,事实上,姑姑们的无名相较于西方少女的美丽名字更显悲哀,充满“声音上的荒凉”的寨子比疗养院更显幽闭,何其芳有意将西方少女作为衬托的背景。
阿左林的另一类描写对象是老人,他们都曾有辉煌的过去但都遭遇了苦难不幸,陷入了物是人非的境地。阿左林偏爱借用漂泊者的眼光打量世间百态,他们因为漂泊得以窥见人生的各种形式,并借以穿插西班牙的风土人情。阿左林在这类人物身上思考的是命运的戏剧性与不可预测,充满了人世沧桑的悲剧感。正是阿左林对乡土的描写得到何其芳等人的认同,卞之琳曾评价阿左林:“阿左林先生固然并没有教我爱西班牙,更没有教我爱中国,然而从他的作品里,如同从一切真挚的作品里,我增得了对于人、对于地的感情,也就增得了对于西班牙的感情,也就增得了对于本国的感情。”,因此立足于乡土的描写也成为何其芳努力的一个方向。司马长风曾评价《画梦录》的创作:“笔者最喜爱《货郎》和《弦》,因为题材、旨趣和情调都是纯中国风的,有行云流水似的和谐。”,《货郎》和《弦》正是何其芳对乡土描写的尝试,在这两篇散文里同样能看出阿左林对何其芳的影响。《货郎》的结构同阿左林的《修伞匠》有契合之处,阿左林在《修伞匠》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在文中感叹到:
这个修伞匠是一个性情坚决的人。这种性情使他在世间过了多少岁月?他曾经做过多少事情?他在路上和旅店之间跋涉了多少次?他的生涯中有多少次起伏波折?
何其芳的《货郎》同样描写了一位走街串巷的货郎,发出同样的感慨:
将赶到一个市集里吃晚饭吗?将歇宿在一家小客店里吗?将在木板床上辗转不寐,想着一些从来没有想到的事吗?
阿左林不仅为何其芳在散文理念上的变革提供了方向,同时也影响了何其芳对人物形象的选择以及对人生的悲剧体验。但应该看到,《画梦录》是何其芳汇聚了东西方文学资源后的成果,阿左林只是其中之一,不能涵盖全部。有关何其芳如何在《画梦录》中创造性融汇中西文学资源,应该成为《画梦录》研究的又一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易明善.何其芳研究专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2] 徐霞村.西班牙小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3] 徐霞村.现代南欧文学概观[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
[4] 何其芳.画梦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