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江苏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国内、外的发展数据比较,我们认为江苏省初步建成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但是,基于自主创新理论的分析,江苏省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还存在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等问题。江苏省应该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有利环境,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 现状和问题 政策
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环境及人口等方面的制约瓶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创新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科技工作的重点[ ]。江苏省政府要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江苏省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的自主创新体系。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江苏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江苏的自主创新体系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奠定基础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及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自主技术创新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2004年,广东、江苏和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全国超过百亿元的三个省份,分别为163.1亿元、153.1亿元和118.6亿元,浙江为88.1亿元。四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的47.3%,其中江苏占13.9%,在全国排名第二。从国家和各省已发布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可看出,用R&D投入与销售收入比重来评价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江苏占第一位,高于国家平均投入强度0.03个百分点。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来看,江苏省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高出国家0.71%水平0.06个百分点。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
2.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以体现江苏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知识创新体系。2004年,江苏省共有各类科技机构3531个,从业人员11.55万人,其中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16个,从业人员3.43万人;高校科技机构401个,从业人员0.68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814个,从业人员7.44万人。全省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1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48万人;全年技工贸总收入71.82亿元,科技活动总支出36.87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支出11.92亿元;创办经济实体127个,总收入20.33亿元。
3.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覆盖全省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科技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到2003年底,江苏全省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49家,其中国家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5家,居全国首位,各省辖市都建立了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科技孵化器共28家,其中国家级10家,专业型孵化器2家,国家级孵化器数居全国第一;情报所近70家,建成了覆盖全省各市县的科技信息网络;全省共有技术市场20家。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和转移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江苏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崛起的筋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苏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包括自主创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江苏省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自主能力相对较低,政府为引导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1.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目前,江苏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近半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认识,无作为”。2000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中未开展科技活动的占62.8%,2004年这一比重仍达到49.7%。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比重虽由2000年的45.38%升至2004年的57.95%,但仍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水平。2004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59%,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这一指标的2.5%~4.0%距离很大。同时,一些企业在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22,而这一比例日本和韩国是1:5。
2004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中仍有近半数未开展科技活动。同时,一些企业在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 ]许多企业由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长期不足,缺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能力,难以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只有23%,而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都在40%以上,大大制约了工业企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水平的提高。
2.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
江苏是人才大省,由表1显示,2004年江苏省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33.53万人,位居全国首位。比位于第二、三两位的北京和广东两省分别多3.33和4.24万人。但在相对指标以及人才质量方面仍存在差距。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2004年江苏省的这一指标为59.2%,全国平均水平64.7%,江苏省比全国水平低5.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2004年,江苏拥有的R&D人员为10.33万人年(折合全时人员计算),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但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仅为7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下表是对京沪苏浙鲁粤六省市科技人才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进行的比较: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由表1可见,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十分明显,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使江苏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捕捉重大的发展方向。此外,科技人才的流失现象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使江苏研究机构和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人才竞争。
3.科技自主创新投入总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2004年,江苏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38%,较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5个百分点,但距离江苏1.5%的小康目标仍有差距。2003年,美国、日本、韩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3.15%、2.64%。江苏目前的创新投入水平与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将是长期困扰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图中显示,江苏与北京、上海市相比,R&D占GDP比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江苏省各级政府财政对科技拨款虽由2000年的12.72亿元增至2004年的26.79亿元,但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由2.15%下降为2004年的2.04%,其比重明显低于广东、北京、浙江等省市。R&D经费投入水平的高低,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质量密切相关。全省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虽由2000年0.85%升至2004年的1.38%,但投入的强度明显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4.专利不足,增长缓慢
评价地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效一般用专利数(国际通用指标)来度量,专利的数量和水平及被社会认可和市场接受的程度,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江苏专利增长较快,但发明专利不足。1998年至2002年,江苏申请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3%,上海为27%。而且,江苏省年发明专利授权只占全国的4.22%,低于北京、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四川。
与国际比较:江苏专利的人均水平仍然较低。每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10.45项,与发达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60项~70项/万人的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普查资料(表2)显示:2004年江苏在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两项指标名列第三位。广东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国的19.8%,江苏占8.8%。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粤苏鲁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2006.2
三、加强江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科技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江苏经济较快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在新的形势下,江苏要做到率先发展,就需要把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江苏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江苏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1.推进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是整个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江苏省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企业家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需要政策的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尽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重点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走出“调整、开发、创造、组织与实现”的自主创新之路。
2.建设高素质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构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产业、事业发展机会等措施和办法,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知识产权人格化,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冲破“论资排辈”思想观念,形成人才竞争机制,让创新人才成为创新利益主体,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3.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首先,大力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科技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基金等),特别要扭转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其次,引导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增加科技投入(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机构,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等)。再次,激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包括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高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及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此外,引导金融部门增加科技信贷资金,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人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其中,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J].求是,2005,(8)
[2]路甬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创新[J].求是,2005,(13)
[3]卢 萍:江苏自主创新水平全国领先[N].江苏商报,2006~02~24
[4]2004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5]张少华 梅姝娥 仲伟俊:江苏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 )
[6]任彦申: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N].人民日报,2005~11~1(10)
[7]徐冬青:技术创新:江苏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2,(7 )
[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与路径[J].统计分析资料,2005,(86 )
[9]江苏统计信息网,http://www.jssb.gov.cn/tjfx/tjfxzl/1200512260068.htm
[10]江苏省统计局.在结构调整中推进江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J].统计分析资料,2005, (82)
[11]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
[12]董宏伟: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12~19
[13]杨 锐: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促进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江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展望[J].江苏科技信息,2003,(9 )
[14]方在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科技支撑[J].唯实,2004,(3 )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 现状和问题 政策
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环境及人口等方面的制约瓶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创新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科技工作的重点[ ]。江苏省政府要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江苏省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的自主创新体系。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江苏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江苏的自主创新体系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奠定基础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及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自主技术创新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2004年,广东、江苏和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全国超过百亿元的三个省份,分别为163.1亿元、153.1亿元和118.6亿元,浙江为88.1亿元。四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的47.3%,其中江苏占13.9%,在全国排名第二。从国家和各省已发布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可看出,用R&D投入与销售收入比重来评价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江苏占第一位,高于国家平均投入强度0.03个百分点。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来看,江苏省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高出国家0.71%水平0.06个百分点。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
2.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以体现江苏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知识创新体系。2004年,江苏省共有各类科技机构3531个,从业人员11.55万人,其中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16个,从业人员3.43万人;高校科技机构401个,从业人员0.68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814个,从业人员7.44万人。全省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1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48万人;全年技工贸总收入71.82亿元,科技活动总支出36.87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支出11.92亿元;创办经济实体127个,总收入20.33亿元。
3.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覆盖全省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科技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到2003年底,江苏全省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49家,其中国家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5家,居全国首位,各省辖市都建立了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科技孵化器共28家,其中国家级10家,专业型孵化器2家,国家级孵化器数居全国第一;情报所近70家,建成了覆盖全省各市县的科技信息网络;全省共有技术市场20家。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和转移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江苏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崛起的筋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苏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包括自主创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江苏省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自主能力相对较低,政府为引导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1.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目前,江苏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近半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认识,无作为”。2000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中未开展科技活动的占62.8%,2004年这一比重仍达到49.7%。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比重虽由2000年的45.38%升至2004年的57.95%,但仍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水平。2004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59%,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这一指标的2.5%~4.0%距离很大。同时,一些企业在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22,而这一比例日本和韩国是1:5。
2004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中仍有近半数未开展科技活动。同时,一些企业在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 ]许多企业由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长期不足,缺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能力,难以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只有23%,而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都在40%以上,大大制约了工业企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水平的提高。
2.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
江苏是人才大省,由表1显示,2004年江苏省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33.53万人,位居全国首位。比位于第二、三两位的北京和广东两省分别多3.33和4.24万人。但在相对指标以及人才质量方面仍存在差距。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2004年江苏省的这一指标为59.2%,全国平均水平64.7%,江苏省比全国水平低5.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2004年,江苏拥有的R&D人员为10.33万人年(折合全时人员计算),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但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仅为7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下表是对京沪苏浙鲁粤六省市科技人才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进行的比较: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由表1可见,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十分明显,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使江苏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捕捉重大的发展方向。此外,科技人才的流失现象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使江苏研究机构和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人才竞争。
3.科技自主创新投入总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2004年,江苏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38%,较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5个百分点,但距离江苏1.5%的小康目标仍有差距。2003年,美国、日本、韩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3.15%、2.64%。江苏目前的创新投入水平与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将是长期困扰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图中显示,江苏与北京、上海市相比,R&D占GDP比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江苏省各级政府财政对科技拨款虽由2000年的12.72亿元增至2004年的26.79亿元,但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由2.15%下降为2004年的2.04%,其比重明显低于广东、北京、浙江等省市。R&D经费投入水平的高低,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质量密切相关。全省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虽由2000年0.85%升至2004年的1.38%,但投入的强度明显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4.专利不足,增长缓慢
评价地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效一般用专利数(国际通用指标)来度量,专利的数量和水平及被社会认可和市场接受的程度,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江苏专利增长较快,但发明专利不足。1998年至2002年,江苏申请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3%,上海为27%。而且,江苏省年发明专利授权只占全国的4.22%,低于北京、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四川。
与国际比较:江苏专利的人均水平仍然较低。每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10.45项,与发达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60项~70项/万人的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普查资料(表2)显示:2004年江苏在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两项指标名列第三位。广东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国的19.8%,江苏占8.8%。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粤苏鲁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2006.2
三、加强江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科技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江苏经济较快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在新的形势下,江苏要做到率先发展,就需要把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江苏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江苏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1.推进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是整个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江苏省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企业家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需要政策的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尽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重点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走出“调整、开发、创造、组织与实现”的自主创新之路。
2.建设高素质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构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产业、事业发展机会等措施和办法,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知识产权人格化,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冲破“论资排辈”思想观念,形成人才竞争机制,让创新人才成为创新利益主体,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3.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首先,大力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科技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基金等),特别要扭转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其次,引导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增加科技投入(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机构,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等)。再次,激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包括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高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及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此外,引导金融部门增加科技信贷资金,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人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其中,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J].求是,2005,(8)
[2]路甬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创新[J].求是,2005,(13)
[3]卢 萍:江苏自主创新水平全国领先[N].江苏商报,2006~02~24
[4]2004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5]张少华 梅姝娥 仲伟俊:江苏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 )
[6]任彦申: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N].人民日报,2005~11~1(10)
[7]徐冬青:技术创新:江苏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2,(7 )
[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与路径[J].统计分析资料,2005,(86 )
[9]江苏统计信息网,http://www.jssb.gov.cn/tjfx/tjfxzl/1200512260068.htm
[10]江苏省统计局.在结构调整中推进江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J].统计分析资料,2005, (82)
[11]江苏省统计局.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J].统计分析资料,2006,(7 )
[12]董宏伟: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12~19
[13]杨 锐: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促进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江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展望[J].江苏科技信息,2003,(9 )
[14]方在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科技支撑[J].唯实,2004,(3 )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