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条件下,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互动研究型革新教学模式,使思政课达到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政治理论显性教学与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为一体,以便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现代化改革中显得非常迫切。本文以思政课教学为实施平台,尝试进行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
关键词: 思政课 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语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好地让大学生接受政治教育。那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互动研究型革新教学模式,使之达到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政治理论显性教学与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为一体,以便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将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思政课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呼唤着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包含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和诱导,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其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愿望时,学生才能积极认同并予以接受。
传统单向注入式教学法以“我讲你听”为主,单一灌输多,教学信息量陈旧,教学互动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实现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实效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从外在内容形式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就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这种可行性。
研究性教学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两种教学法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在思政课教育理念上,实现由传统教学型向现代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换。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实现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转换。在思政课教学方法上,实现由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课后实践学习的转变;由外在内容形式向内化实际结果的转化。在思政课教学技术手段上,实现由传统板书向借助于互联网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转变。在思政课教学形式上,实现由传统灌输型向现代自学型的转变。
由此可见,国内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两个主体的转换,即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换和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转换。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我们发现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提供这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实现上述转换。
2.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具备研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综合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大学生自身成长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知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动而变化,这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类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教师常常为此感到头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动与变化性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添了无穷趣味性和吸引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以教材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与现实内容的切合点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教学内容的敏感性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为建设平台,激发学生质疑探索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多样化的问题和公关课题创建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适用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模式,既能为学生探究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又能拓宽课程的教学范围,增强教学时效性与针对性,调动学习“学”和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思政课教学对象具备研究性学习的主观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奠定了可行的物质基础。当代大学生适应了社会的变动性,身心变化迅速,自我发展能力强,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外力指导,在课堂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和倾向于自己表达欲望的满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护这种能力和意愿,在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时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我们应注意到学生学习能力发挥的不稳定性,尤其面对非专业教学科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答疑能力长期受到抑制及主体学习内容有炒中学冷饭的嫌疑等问题。如何在此不利教育环境下真正发挥思政课教书育人功能,就需要教师有完备的教学预案,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灵活应对,不至于使教学冷场,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科研正好能满足“教”与“学”这两方面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注意启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以课本为框架,不以分数定评价,以宽松的环境实现教学相长。
二、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构建
1.第一步:教学设计前期环境分析
包括学生的前期分析、教师的前期分析和學校可利用资源的前期分析。
学生前期分析的目的是以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学习风格,为教学设计各环节提供依据。包括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要使用到的一些研究方法,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包括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小组协作过程中按照各自特点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教师分析主要是了解教师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和内容掌握情况。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如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媒体应用能力等。 学校可利用资源的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实施以学校和周围社区为依托,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现有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及教育环境设施,尽可能加以利用。资源分析的结果给选择课题提供了一项依据,选择课题时要考虑能否在现有资源下完成课题研究,如学校能提供的媒体资源,如果学校没有机房,最后成果能不能利用计算机展示等。
2.第二步:教学主题的设计原则
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以章节形式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题设计环节关系整个学习过程的进行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及学生能力的提高。什么样的课题符合思政课研究性学习要求呢?应该考虑到:(1)课题设计要贴近教材内容、贴近社会发展、贴近学生生活。(2)课题要考虑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3)课题设计要基于学校及周边可利用的资源。(4)课题设计不可过多地超越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3.第三步:教学策略的选择使用
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思政课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包括:
主题讲演与课题答辩: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包括七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杜绝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四大步骤:案例收集、整理与编写——学生分组课下准备——小组课堂讨论——课堂交流与总结。这其中精选案例最为关键。
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主要根据教学中触及的某些现实问题,创设出典型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学生在角色扮演体验中,加深对德育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增强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法:教师可以章节为单位,以学生课题组为攻关团队,指导学生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设计和制作理念新颖,技术性强,可以紧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课件在制作应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政治理论知识更直观、更易理解,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社会实践教学法:社会实践以课堂、校园与社会为平台,以周末、假期调研为主要形式,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实践对理论的印证,使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洞悉社会问题,丰富学生知识,拓宽视野。
4.第四步: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
如何公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互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困难。在没有推广应用综合评价学生行为的教育思想和配套改革措施的情况下,教师习惯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即考试的成绩和分数评价学生。互动研究性教学应该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反思,同时关注最终学习成果的参考价值;(2)定量和定性相结合;(3)肯定性、激励性、成功性评价为主;(4)多主体评价: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学生及学生自己,兼顾评价的全面性;(5)評价时注重个体的差异及个体的进步;(6)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情况。
总之,只要掌握上述几个教学环节,就能使政治理论课内容在师生互动研究中得到成功实践,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当然,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是“灵丹妙药”,其实用性和效率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项目XJG2014-2-22;XJG2014-1-15。
关键词: 思政课 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语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好地让大学生接受政治教育。那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互动研究型革新教学模式,使之达到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政治理论显性教学与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为一体,以便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将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思政课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呼唤着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包含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和诱导,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其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愿望时,学生才能积极认同并予以接受。
传统单向注入式教学法以“我讲你听”为主,单一灌输多,教学信息量陈旧,教学互动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实现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实效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从外在内容形式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就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这种可行性。
研究性教学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两种教学法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在思政课教育理念上,实现由传统教学型向现代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换。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实现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转换。在思政课教学方法上,实现由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课后实践学习的转变;由外在内容形式向内化实际结果的转化。在思政课教学技术手段上,实现由传统板书向借助于互联网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转变。在思政课教学形式上,实现由传统灌输型向现代自学型的转变。
由此可见,国内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两个主体的转换,即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换和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转换。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我们发现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提供这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实现上述转换。
2.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具备研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综合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大学生自身成长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知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动而变化,这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类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教师常常为此感到头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动与变化性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添了无穷趣味性和吸引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以教材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与现实内容的切合点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教学内容的敏感性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为建设平台,激发学生质疑探索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多样化的问题和公关课题创建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适用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模式,既能为学生探究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又能拓宽课程的教学范围,增强教学时效性与针对性,调动学习“学”和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思政课教学对象具备研究性学习的主观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奠定了可行的物质基础。当代大学生适应了社会的变动性,身心变化迅速,自我发展能力强,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外力指导,在课堂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和倾向于自己表达欲望的满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护这种能力和意愿,在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时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我们应注意到学生学习能力发挥的不稳定性,尤其面对非专业教学科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答疑能力长期受到抑制及主体学习内容有炒中学冷饭的嫌疑等问题。如何在此不利教育环境下真正发挥思政课教书育人功能,就需要教师有完备的教学预案,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灵活应对,不至于使教学冷场,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科研正好能满足“教”与“学”这两方面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注意启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以课本为框架,不以分数定评价,以宽松的环境实现教学相长。
二、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构建
1.第一步:教学设计前期环境分析
包括学生的前期分析、教师的前期分析和學校可利用资源的前期分析。
学生前期分析的目的是以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学习风格,为教学设计各环节提供依据。包括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要使用到的一些研究方法,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包括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小组协作过程中按照各自特点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教师分析主要是了解教师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和内容掌握情况。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如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媒体应用能力等。 学校可利用资源的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实施以学校和周围社区为依托,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现有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及教育环境设施,尽可能加以利用。资源分析的结果给选择课题提供了一项依据,选择课题时要考虑能否在现有资源下完成课题研究,如学校能提供的媒体资源,如果学校没有机房,最后成果能不能利用计算机展示等。
2.第二步:教学主题的设计原则
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以章节形式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题设计环节关系整个学习过程的进行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及学生能力的提高。什么样的课题符合思政课研究性学习要求呢?应该考虑到:(1)课题设计要贴近教材内容、贴近社会发展、贴近学生生活。(2)课题要考虑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3)课题设计要基于学校及周边可利用的资源。(4)课题设计不可过多地超越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3.第三步:教学策略的选择使用
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思政课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包括:
主题讲演与课题答辩: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包括七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杜绝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四大步骤:案例收集、整理与编写——学生分组课下准备——小组课堂讨论——课堂交流与总结。这其中精选案例最为关键。
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主要根据教学中触及的某些现实问题,创设出典型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学生在角色扮演体验中,加深对德育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增强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法:教师可以章节为单位,以学生课题组为攻关团队,指导学生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设计和制作理念新颖,技术性强,可以紧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课件在制作应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政治理论知识更直观、更易理解,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社会实践教学法:社会实践以课堂、校园与社会为平台,以周末、假期调研为主要形式,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实践对理论的印证,使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洞悉社会问题,丰富学生知识,拓宽视野。
4.第四步: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
如何公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互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困难。在没有推广应用综合评价学生行为的教育思想和配套改革措施的情况下,教师习惯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即考试的成绩和分数评价学生。互动研究性教学应该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反思,同时关注最终学习成果的参考价值;(2)定量和定性相结合;(3)肯定性、激励性、成功性评价为主;(4)多主体评价: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学生及学生自己,兼顾评价的全面性;(5)評价时注重个体的差异及个体的进步;(6)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情况。
总之,只要掌握上述几个教学环节,就能使政治理论课内容在师生互动研究中得到成功实践,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当然,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是“灵丹妙药”,其实用性和效率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项目XJG2014-2-22;XJG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