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茶空间会是怎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gr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空间,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并且因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方式。那么,在未来,茶空间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并影响我们的生活?
  茶空间应唤醒“物灵”,放飞“心性”
  我非常认同李曙韵的一句话:“用茶人的眼睛,看茶看人看世界。”但是,我觉得应该更近一层,应该用“观”。当我们能用茶人的心去观茶、观人、观世界时,就会明白所有法皆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茶器也好,茶空间也好,只是载体而已,有妙心即有妙用。优秀的设计理念就应是唤醒“物灵”,放飞“心性”,即“心物合一”。
  未来的茶空间应该是一种“禅蕴”空间,这是一种净洁、明静、拙朴,一进入其中,全身心自然就感受到轻松宁静的氛围,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空间的意图,而不是通过思考去明白的,既满足功能又能承载隋感的有趣味性的空间。把所有装饰的成分减到最小,还原事物的原形与本质,简单、直接不依托外象的叙事性去体现,用大家日常熟悉而又有吸引力的创意产品去陈设,因地制宜,努力接近材料的本质和功能的本质,重要的是,设计和创作的理念应尽量与根本原理趋于一道,返璞归真。
  舒适茶空间,让身体“说服”心 赵潜石
  在一个空间中,空间密度决定了感觉舒适度。许多人进入一个空间,通过看、听、闻、触立刻会做出舒适与否的判断,其实这也一直是空间设计的核心。
  舒适的茶空间,应该是身体说服心,然后心让身体静静地坐下来享受一杯茶的空间。如何做出一个让人舒适的空间呢?首先是大空间关系,就是墙地顶的尺度比例。有了大空间关系了,就要开始研究节奏了。节奏中,要讲究物与物对比关系和材料与器具的融合关系,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好灯光,甚至音乐。所以说,一个有节奏的空间并非是高大尚的材料器具堆砌出来的。
  其次就是准确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物件大小尺寸及件数都要有意识做到准确。“准确”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词,一个好的创意,但表达不准确,结果一定会打折扣甚至全盘皆输。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调性”。打破建筑结构的局限茶无空间却处处是空间 高宇辉
  现代茶空间的理念来自日本茶道,空间的每一处细节都要配合当下的茶主题,仪式感强烈,之后台湾开始讲究空间的装饰性,并逐渐在大陆的茶事中流行。然而事实上,追溯到中华茶文化发展处于巅峰时期的宋代和明代,不难发现,文人喜欢在松下、溪边等山水之间喝茶,崇尚大自然,追求自由,并没有专门的茶室一说。尽管也有茶轩、茶寮,还是较随意,主要是为了方便席坐。
  茶空间最终回归个性生活 林斌
  中国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太重,距离中国传统的茶道越来越远。随着茶叶消费日趋大众化,茶文化返璞归真,回归传统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中国传统茶空间的理念不限于建筑结构,更追求意境和精神。更准确地说,茶空间是文人的空间,不是为了喝茶而打造,而是在挂画、点香的布置基础上加入茶的元素。
  返璞归真的棉麻服饰,古朴原始的柴烧,古韵别致的茶席,增添雅兴的插花香道,回归自然的意境氛围,极简的禅意摆设和布置,这是近年来涌现的许多茶空间流行趋势,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然而,从当前茶文化都带有一种功利的营销模式,所谓精心设计的茶空间,往往强调一种高姿态的反璞极奢,反而有距离感。今天的茶空间,除了茶馆、茶会所,最多的应该是家,家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轻松舒适。因此,为了营造舒适轻松的氛围,今后茶空间会趋向用暖色系竹木材质,一改过去棕、红褐色这类的重色调。茶道与中国儒释道文化、日本禅宗文化的结合也更紧密,将其折射在空间审美形态上,也颠覆了传统具象的元素,而趋向用更加简洁抽象的符号,给人更多的联想空间。
  其实,喝茶终归是自己的事,用自己的理解营造私人专属的一隅世界,独处也好,会友也好,放点音乐,煮上一壶茶,享受独具个性的茶余生活。
其他文献
有资料表明,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这除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外,大抵与他们悠久的嗜茶习俗不无关系。日本人称茶为“益寿的灵丹,延年的妙药”、“健康的希望,美好的享受”,人均年茶叶消费量颇大,为中国人均的三倍。日本人喜欢喝茶,对喝茶的礼仪也颇为考究。为了亲自感受下日式茶道,2013年7月,我借旅游的机会,在日本札幌参与了一场日式茶道会。  与我随行的是我留学日本的侄儿。临去的路上,侄子意味深长
期刊
若单从字面上解读,“茶”字拆解开来,就暗含了“空间”的意象与概念。  “人”在“草(艹)”“木”间,想必是一幅唯美的图景:一片蓊郁的山林,绿草依依,身处其中,有穿过树杪的透明阳光,有啁啾的鸟鸣,有淙淙的溪流……这样的联想,还可以无限铺展衍生。茶,在中国人最原始、最朴素的观念中,原本就是“天人合一”的隐喻。  于是,在漫长的时间中,中国人总是通过与茶、空间的和谐互动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中国人把茶
期刊
这个圈子,越来越往美的方向发展。人美、器美、景美,这些与茶不太相干的元素,现在是茶文化的重点。诚然,茶文化能让我们在不那么完美的生活里感受美,但我想,感受美应该不是茶文化的核心。在追求外表的美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追求真和善。  我想特别举3个人的例子,是在我12月的韩国行中遇到的3位茶人,她们用亲身实例告诉我何为茶人的追求。  第一位是天福茶博物院的二姑,大家都很亲切地称之二姑。二姑年长,但在第四届
期刊
立春过了,春节也过了,清明前的采茶季节快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集中在一起,我一个人在中国过节让我回忆我家乡印第安人的传统。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中部的农村,三月份地上的雪开始变化,之前的软软的并似粉的雪变得像小冰块的样子,白天天气变得温暖所以雪就渐渐的溶化而晚上又变冷雪又结冰,而树上的芽慢慢开始长,就在这个三月中旬的时候枫树里的树液开始流动。我过去的祖先从小都知道要做枫糖,而我三十几岁时才体会了也学会
期刊
尽管西式咖啡与罐装饮料近年不断挟强势广告,逐渐改变消费者的喝茶习惯,但作为台湾首善之区的台北,今天仍保有一千多家茶行,以及栖身在闹区巷弄或古迹建物的大小茶馆。近年为赶上现代都会的紧凑节奏,商圈内屹立至今的几家老字号茶馆也不断转型,继续为车马喧嚣的台北闹区飘摇茶香。加上古迹活化的议题近年逐渐发烧,注入文创新活水后,不仅让古迹再次展现生命力,也带来了无限商机,比如台北市八德路公卖局酒厂变身的“华山创意
期刊
以心传心,最初是透过诗词,如今是透过一盏茶了。不觉,一别已是七年。  犹记得初离别,笔下有诗云:复至昔日只有梦,缘何梦中不见卿?  就在这时候,雅芬寄茶来了,从此年年寄茶过来。思念起,透过一盏茶,天涯就成了咫尺。思念灭,咫尺又成了天涯。就这样看着心上生起相忆的念头,一个接一个的来,一个接一个的去。以前透过注意,把某个瞬间的念头记下来,形成了诗。如今透过注意,念头流进手指,开始与茶器依依惜别,犹如指
期刊
端午一过,南方就正式开启“烧烤”模式了,再加上今年“厄尔尼诺”的推波助澜,大地正渐渐变成一只巨大的烤箱。  炽热眩日的阳光,把一切都晒得苍白,聒噪鼎沸的蝉鸣,仿佛在呐喊助威,烹煮着烦闷的盛夏午后。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当年王维在长安逆旅,也是在一个如煮的夏日里。不过,他御暑有方,靠茶粥米解暑气。“茗糜”距今已年湮代远,且用材、煮法皆语焉不详。然则何以消夏?最宜莫过喝杯老白茶了。 
期刊
“插花正美,煮茶正香,姑娘缓缓来吧。”一早收到的贴心信息,忆起和豌豆姐喝茶的点点滴滴,那些每一次都不一样的美好。这是很早就约好的茶聚,杂事缠身耽搁了许久。时间愈久,心里的期待也愈发的丰翼,对相见对饮有了更多的憧憬。  上午十时,清晨时吃过早餐的口腔味觉尚不敏感。坐稳片刻,沉心静气,先用一款2014年的百岁香打开口腔。一泡茶尽,口腔味觉苏醒,且百岁香的品种特征清晰明了。再饮老铁壶慢煮而出的陈4年百岁
期刊
茶:上世纪90年代宫廷金芽熟普  茶器:日本青瓷急须,陈吉树制全手工铁质壶承,清代锡质茶入,日本古铜建水,老煤竹茶勺,老玉竹茶则,台湾故宫博物院仿雍正颜色釉菊瓣盘杯托,陈清宜制德化玉瓷杯  花:木槿  花器:日本错金铜瓶  设席地:福州华林寺  百岁光阴绿苁蓉,千古茶事涤清愁。  闽都屏山南麓,千年的华林古寺,已不复当年的荣光。仅存的宋代遗构承袭着隋唐遗风,这座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国内罕见却知
期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  《秋夕》思往夕,秋凉无人识得寂寥伤心意。杜牧笔下的宫怨托着那把小团扇也愈发的灵动。世代千载,杜牧已不在,而寄托情思的团扇,却依然美在我们眼前。  历史沿革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起源于中国,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种类有罗扇、绢扇、绫扇、碧纱扇、蝉翼扇等。  商代,扇子出现,并不用来扇风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