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山水空间与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展,原本在城市郊区的真山真水之地也慢慢地囊括进了城市范畴,那么在开发这些用地时如何顺应自然、融入环境之中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而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山水空间和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本文以苏州石湖渔城项目为例,运用传统山水文化进行空间设计及文化氛围塑造,同时融合江南的渔文化、农耕文化来精心营造出一个既有传统园林的特色又有开放式江南真山水环境特色的场所。
  关键词:山水文化;园林设计;江南渔文化;农耕文化
  山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对中国古典园林营建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古典园林留存至今可见的基本上都是在围墙围合范围内“模山像水”地再造一个“微缩版山水空间”。而现代园林由于场地范围较古代园林营造大,有时就在真山真水旁边,那么我们设计的项目将如何融入真山水之中并使其具有艺术美感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方向。
  1 设计背景
  1.1 场地分析
  本项目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石湖景区西南角,东侧岸线紧靠石湖以景区道路相隔,西北面则邻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1.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约6.3公顷。设计将以水体景观为主,将文化建筑融入到真山真水中,致力于打造一个以江南渔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观光体验景区。
  1.2 山水文化的历程及内涵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它代表了自然山水这一物质形态对人们精神意识形态的塑造。两汉时期,儒家、道家思想提出“君子比德”、“物我同一”,山水文化开始形成。魏晋时期,思想文化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到达了一定高度。隋唐之后,山水文化体现在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中,并同时对古代城市营建产生了一定影响。
  纵观各个历史时期的山水文化,山水从单一的物质形态转变为审美对象,为古典艺术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仕而不得志”的文人往往寄情山水,“乘物以游心”,将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寄托在自然山林中,借书画园林表达人生志趣。现代景观中的山水文化则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随着城市的扩展,原本在城市郊区的真山真水之地也慢慢地囊括进了城市范畴,那么在开发这些用地时如何顺应自然、融入环境之中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而这需要我们对传统山水空间和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因为中国山水文化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1.3 渔文化、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千百年来,古代人在逐水而居的过程中孕育了多种多样灿烂的文化。江南渔文化是其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个分支。苏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渔业发展历史悠久。渔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发展出了带有地域特色的“渔文化”。渔文化包括了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研究渔文化能够挖掘其潜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展现渔业的社会价值。
  农耕文化是人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劳动人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农耕文化在不同地域展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中涉及的江南地区农耕文化在吴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再现江南地区农耕文化,能够提升人们对吴文化的认同度,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创造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2 方案构思
  2.1 设计理念
  项目总体定位围绕“山水文脉”展开,注重对山水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将江南渔文化、农耕文化融入其中,丰富整个项目的文化氛围。园内景观自西北角至东南角依次展开,通过错落的水面分隔空间,园路及各色建筑串联起全園文化轨迹。园外与上方山(远山)、石湖两相融合,构建起共生共荣的景观空间格局,园内近水景色与乡林野趣相得益彰,营造出雅俗共赏的景象。
  2.2 设计过程
  项目设计的重点在于整体山水格局的梳理以及重点文化景观的塑造上。山水格局保留原有真山真水的基本骨架,引上方山作为全园背景及视线收束点,奠定基调。水体设计要求内外水系进行环通,能够改善整体水质,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保留几个较为完整的水面,通过修岛、环堤、筑桥构建整体的空间结构。根据景观视线焦点与建筑的关系,设置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建筑及小品。整体风格采用乡村田园风格与江南文人园林相结合,营造出如范成大田园诗所表达的田园风光,让游人体验真山真水的趣味。
  3 设计策略
  3.1 山水空间营建策略
  叠山、理水、花木、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要素。古人在建造园林时通过对山水、植被、建筑等进行合理安排,创造出不同氛围的空间,使园林景观丰富多彩。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山水空间营建通过对传统造园手法的提炼与运用,创造出更适合现代人居环境的景观空间,在传承传统山水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1.1 构建丰富的空间层次
  园林中不同设计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呈现出多样的空间形态。空间形态的层次性影响着人们对于整体景观的感受。丰富的空间层次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游园体验,在移步易景中充分感受园林空间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此次山水空间营建以地形和水体为主,植被、建筑等次之。在寻求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同时,将园林空间设计要素划分成不同层次,从而进行差异性的体现,能够使园林空间主从有序、主次分明,突出园林主题与特色,丰富游园体验。
  3.1.2 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影响着人的心理感受。在园林空间中,小尺度的空间能够给人以亲切、舒适的感受,而大尺度的空间能够给人以疏远、冷清的感受。本项目中的山水空间营造兼顾了大尺度与小尺度的设计。大尺度层面,扩展水面创造出大空间,带来舒朗之感。小尺度层面,筑桥环堤,绿树围合,创造出小空间。通过尺度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
  3.1.3 明确地域性空间特色
  随着社会开放及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化,景观设计的差异性逐渐减小,城市公园景观风貌趋于同质化。构建明确地域性,增强可识别性成为了园林设计的目标。本项目中基于周边独特的山水环境进行整体空间格局的构建,同时将独特的地域文化融于空间设计中,使其具有可识别性。   3.2 山水文化塑造策略
  中国山水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山水文化强调整体性,在现代园林中进行山水文化的塑造时不应只局限于堆山和理水两个方面,而应该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整体设计。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进行文化基因的提取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渔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整个山水文化大背景中以江南渔文化和农耕文化作为特色,增加了本次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及独特性。
  3.2.1 山水文化的塑造
  中国山水文化不仅体现在诗画之中,同时表现在古典园林中。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盈造,“一拳代山,一勺代水”,虽是咫尺,蔚然山林。园中景致虽则有限,游园者却能从中体悟出无限的思想。古人寄情于山水,并不单单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而是融合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将山水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因此,在山水文化氛围的塑造上要注重意境的盈造,具体可体现在景致的命名、植物的选择、游路的规划等,从具体的景物升华为意境的体现。
  3.2.2 渔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塑造
  江南地区渔业发达,与渔业相关的历史记载甚多。古文字、古诗词中均有苏南渔业的踪迹。渔业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目前农耕文化主要与乡村景观结合,打造朴素、自然的风格,使游客获得亲切感和归属感。本项目中渔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塑造可以从生产景观、生活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等入手,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唤起人们的记忆,从而塑造场地特色。
  4 设计手法
  4.1 借景与障景
  本项目位于上方山东南角与石湖西北角之间,山环水抱,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景观条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景观视线及角度对观赏者的影响,扩水筑堤,借景上方山,当游人立于堤岸之上,可远眺上方山,上方山对游客视线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成为全园天然的背景。同时,上方山与园中的吴王垂钓像自成对景,成为统摄全园的景观轴线。
  在主入口处采用组合矮墙与拱桥形成对景,在桥边配一木亭,营造田园风貌,利用拱桥对水面进行分割,一方面作为主入口的障景,增加景深感,另一方面使小水面与大水面形成对比,烘托出小水面的精致与大水面的开阔。在小池中种植荷花,增加了观赏趣味的同时也丰富了人文氛围。
  4.2 理水
  场地本身具有良好的水体条件。进行水体设计时,保留原有大水面,将几个小水面打通形成大水面,根据现状堤岸修整驳岸,形成多道堤岸景观,丰富岛屿形态。增加暗渠和拱桥,加强内部水与西部水渠及东部石湖水体的环通,避免盲肠端及死角,与外部水体形成完整的水系,达到改善内部水域水质条件的目的。
  4.3 植物
  植物是塑造场地氛围的软质景观,通过精心的绿化设计,以乡土植物来表现江南农村聚落的自然田园场景,并与远处的上方山宝塔、山体及绿化构成一幅立体的田园山水图。对上方山上的植被品种进行大致鉴别和分类,进行植物设计时有意识地选择相同树种进行设计。虽然种植有时间先后,但最终成景时园内植被與山林植被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目的是融入真山真水这个目标。上木主要表现春花秋色、四季分明的特点。场地中活动区域跨度较大,为切合视线特点和场地特征,要多用秋色叶乔木,在节点处种植花灌木。下木则使用混合花境形成较为自然的景观,保证基础景观效果。
  庭院内部植物与建筑风格相协调,以突出文化内涵的中式园林植物为主,如造型松、白玉兰、桂花、海棠、紫竹等传统植物,烘托诗情画意。植物种植形式以孤植、两三株组合搭配为主,形成简洁的中式园林景观。
  4.4 建筑与小品
  本项目中的建筑与小品主要用于文化展示及文化氛围的塑造,建筑风格为新中式风格。渔文化展示中心由三座苏式院落组成,一侧临街一侧面水,并独立成院。农耕文化展示中心以散落式的建筑组合烘托农村乡野氛围,打造更具农耕文化特色的景点。周边主要考虑入住游客户外活动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分隔,外部是乡野田园,以动为主,在公共活动空间增设农耕器具场景烘托田野氛围,利用分割的菜地丰富活动体验。内部为精致园林,以静观为主,园林式的雅居空间得以陶冶情操。
  5 总结
  中国山水文化顺应了当代生态文明的需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从山水文化中提炼思想、汲取营养,能够为景观设计作品赋予文化内涵。在进行整体性设计的同时,还需要挖掘场地特性、表现城市发展特色,才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月辉.山水文脉:从古典园林到景观设计[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2] 龙彬.论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J].华中建筑,2000(04).
  [3] 李勇.太湖渔文化研究价值述略[J].文教资料,2019(17).
  [4] 姜春子.浅谈农耕文化元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9(19).
  [5] 岑画眉. 论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达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 甘甜,王冠.中国山水文化对环境设计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金螳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生活质量以及追个性的消费意识不断提高,对于日常生活饮食的要求也开始提升,催生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变为发展高质量农业。正是在这些需求背景下,本文以白水有机苹果为出发点对渭南白水地区有机农业现状进行介绍,给出基本发展状况,为后期相关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有机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白水有机苹果;  1 有机农业及有机苹果产业的界定  有机农业是
期刊
摘要: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从商洛、安康到西安,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谈脱贫攻坚、谈稳就业、谈教育发展、谈社保體系建设、谈优化公共卫生体系,谈城乡社区建设,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质朴真挚的民生情怀。  关键词:人民;民生保障;社会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价值引领。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民生领域的冲击,习近平总
期刊
摘要:垃圾分类一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关垃圾分类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呈现出量多但质不高,垃圾分类一直无法形成。近年,国家高度关注垃圾分类问题,各省市也联动起来,中国进入了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纵观上海等省市的执行情况,强制执行起到效果但从情感、接受度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本文依此提出借以分析知识付费产品“上瘾”机制,构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上瘾”型垃圾分类产品。  19世纪初期,产品市场的核心是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各类社会美术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这类机构大都追求经济利益,互相模仿,缺乏创新性,较难形成竞争力,社会美术培训急需创新经营模式。本文以渭南地区为例,将社会美术培训与公益事业相结合,探索社会美术培训机构的“新发展”。  关键词:“公益画室”;经营模式;“一人一梦”  1 渭南地区传统画室经营模式现状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
期刊
摘要:根据固定污染源数量大而复杂,数据权威性不够等现状,通过机器学习向量空间模型算法对固定污染源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制定污染源数据管理规范完善数据动态共享机制,以此摸清底数,说清源头,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固定污染源统一标准数据库。  关键词:污染源梳理;机器学习;向量空间模型算法;管理规范;污染源统一标准数据库  1 固定污染源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集成了大量环境管理数据,
期刊
摘要: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主要以化疗术为主,但往往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导致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很多,因此进一步分析白血病化疗术后患者院内感染因素,积极采取隔离措施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类型,化疗后医院感染在血液科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在临床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产生的医院内感染对
期刊
摘要:现阶段虽然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此,本文基于大数据的视角之下,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如何进行具有弹性和相关效率的理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这两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以此得出理念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结论。  关键词: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弹性理念;效率理念  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空间的规划,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为日后的发展制定出合理的
期刊
摘要:一系列灾难成效归因于以党和政府为中心的灾害救助体系,我们也不能忽视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但是我国灾害救助体系也暴露着很多问题,特别是近期在武汉爆发突发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十分突出。本文以湖北省爆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来研究我国灾害救助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灾害救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救助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1 我国灾害救助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突
期刊
摘要:保证制度源自于英国,一经产生就被各国海上保险所引用和借鉴。而我国所采用的保证制度因为立法规定不明确导致在实践中容易产生很多纠纷。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一起海上保险案例进行分析,刨析其裁判思路和涉及的法律问题,分别在保证条款认定、通知说明义务以及违反保证条款和损失标的之间因果关系方面分析保证条款在我国的适用相关问题,希望在保证条款的认定适用等问题上有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保证条款;海上保险合同;
期刊
摘要:黄瑞采(1907—1998),江苏省南京人,我国土壤科学奠基人之一,终生致力于土壤学科研及土壤学教育事业,曾任南京农学院教授、土化系系主任、土化系名誉系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本文通过对其科学活动、论著、论文等进行梳理,研究其学术思想,包括引领时代的前沿观念、躬身笃行的实践观念、永远进取的奋斗观念,及其思想成因,包括良好的家风与启蒙教育和旷日经久的积累。其积70年之力形成的学术思想及对未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