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石之语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ao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佛经上有“浮屠不三宿桑下”的说法,为的是在一棵桑树下面连续住上三宿,僧人会产生眷恋的情怀。
  也许事实果真是这样。“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唐诗中如是说,鸟犹如此,号称“感情的动物”的人,自然更不必说了。
  我就有这样的实际体会。近日,在贺兰山下住过了几天,一种流连忘返之情渐新地潜生心底。
  然而,我之所以宛转低徊、流连无限,却并非着意于此地的风光。真正使我动心动容、感发奋起、兴会淋漓的,乃是贺兰山的岩画,——这形成于混沌初开的鸿蒙时代,被称做“人类早期艺术的活化石”,“游牧民族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
  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岩画从开始诞生,就紧密地同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交织在一起。可以说,每一组岩画,都闪现着远古先民智慧的灵光,承载着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既无能为力又并不甘心的痛苦抉择,记录着他们筚路蓝缕、与时共进的艰辛历程。
  
  二
  
  此刻,我正站在一幅构图奇异、耐人寻味的岩画前。
  画面上,左右两旁各有一个左手印,左边手印下刻着一只低头的山羊和一只前腿下跪的牛,右边手印的上下方各有一个人面像。两只手印的中间站着一个双臂扬起的人,上面的显著位置刻有一个环眼圆睁的桃形人面像。画图十分生动有趣,可是,它的意蕴究竟是什么呢?端详了半晌也未得其解。
  后来经过向专家请教,才弄清楚原来这是一份具有“契约”性质的文件,——以岩画的形式确认了古代两个部落之间的隶属关系。手印是象征着权力的。左边那个部落已为右边部落所征服,随之它的人口与牲畜也全部划归右边部落所有。桃形人面像象征着神祗。有神、人共鉴,石画为凭,这份“契约”自然具备着无可置疑的效力。
  在向阳的山崖斜坡上,我还看到一幅凿刻得很精致的射猎图。画面上,一个人正在弯弓射箭,七只硕壮的山羊惊惶逃窜,其中五只向东奔跑,两只向西逃逸,而猎犬却回身伫望着主人。猎人形象凿刻的很小,表明他所在的位置距离羊群较远。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先民已经注意到了运用透视关系来进行构图处理。也说明,在很古的时代,水草丰美的银川平原就已成为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劳动创造、游牧狩猎的理想乐园,也是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之所。
  一组游牧风情图的宏大画面上显示,牦牛、骆驼、花斑马、梅花鹿。北山羊散放在原野里,有的在欢乐地角抵、奔逐,有的静静地低头吃草,有的在悠然闲卧。旁边站着一个游牧人,顶上的头发盘结起来,腰间斜插着一根木棍,胯下拖着一条又长又大的尾巴。身后跟随着一只猎犬,懒洋洋地呆望着主人。画图的右边,聚集着一队歌舞腾欢的人群,男人头上有的装饰着兽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着尖顶或圆顶的帽子;女性则长发下垂,也有挽着发髻、装着头饰的。场上,翩翩的舞影,忘情的啸歌,衬着多姿多彩的穿戴和装饰,渲染出原始艺术粗犷、质朴的特色。
  为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吸引,此刻,我也仿佛置身其间,随着欢乐的人群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尽情尽兴,和先民们一起发出欢腾的吼声。此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丛林掩映中,一些平生未曾寓目、而今多已灭绝的动物蹿跃其间;一队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目光迷惘的人群,正在咿晤呼啸着追奔射猎。回望山崖,发现那里还有一些人在紧张地劳作着。趋前细看,他们手持石刀、铁錾,或凿、或敲、或磨、或刻,正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各种人面和动物的图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他们的手下赫然展现出来。……
  我正在忘情地欣赏着这一切,不料,稍微一愣神,忽然发觉山崖上的人形已经淡出、隐没了,逐渐逐渐地幻化成山垭口处一伙凿石垒渠的人群。伴随着各种敲击的繁响,一道清溪从山坳里冲出,顺着渠道滔滔汩汩地流淌下来,顿觉遍体生凉,神清气爽。于是,我也憬然惊寤了。
  心头的意念一收,时间的潮水,哗——哗——哗,一下子流过了几千年,我也随之而返回到现实生活里。
  
  三
  
  我们怎能不由衷地感激那些伟大的民间艺术家——成千累万的无名的岩画制作者!是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为后世人民留存了形象鲜明、信息丰富的时代屐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研究古代文明史的第一手资料。
  高尔基说得好:“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艺术家。他无论如何处处力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游猎的先民在浩瀚无垠的荒原上,通过与大自然的艰苦拼搏,培植了粗犷豪放的性格,也播下了信念、追求与热望。他们在呼啸、奔逐、游牧、畋猎之余,借助于岩画的创作,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忧思感奋、所见所闻一一凿刻于山石之上,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与快感,达到抒发情感、愉悦身心、恢复体力、消解疲劳的作用。
  岩画开创了人类艺术的先河,是一部融汇着理性与野性、现实与幻想、稚拙与灵动的无声的交响乐。同时,又是一个活的解释系统,它无异于一部古代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向后人展示着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认识,把他们敬仰的神灵、崇拜的图腾、朦胧的遐想、放牧狩猎的经验以至于七情六欲等深层次的内涵如实地记录下来。
  
  四
  
  黄河,这祖国的母亲河,历史之河,文明之河,在她的身边,岩画与神话并存。它们作为人类精神活动、艺术实践的智慧之果,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本原的沃土之中。那些借助于想象与幻想,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反映远古先民对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神话传说,在贺兰山岩画中同样有所展现。
  关于伏羲、女娟这两位始祖神的传说,散见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同时,广泛流传在黄河流域一带的民间。与两位始祖神“本为兄妹”、“蛇身人首、尾部相交”等传说内容相对应,贺兰山口一幅极为古老的岩画上也有他们的造像——人面蛇身,共同交尾于一条长蛇之上。画像要早于伏羲、女娲其他造像几千年,极为简单、原始,却是鲜活动人。
  就一定意义上说,神话原是某种风俗、习惯、信仰和宗教的反映;而岩画则是从艺术的角度予以形象的记述与描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山海经》中有关“戎,其为人,人首三角”的记述,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头顶上的兽角装饰,贺兰山口的人面型岩画中就有这种头戴三角的装饰形象。岩画与神话互为印证,表明古代一个时期西戎族的先民曾在这一带生活过。
  《史记》和《竹书纪年》中都有关于“感生神话”的记载,如说周始祖后稷之母姜在野外见到巨人的足迹,心忻然悦,践之,遂有身孕,及期生子。这在岩画中亦有所反映。据专家解释,所谓“践巨人足迹”云云,原生状态乃是一种生育舞蹈动作——男女相伴而舞,踏着轻盈的脚步,然后野合作爱,从而得怀身孕。贺兰山的岩画就是这样表现的:在一对脚印旁边,一双男女在纵情地狂欢、跳舞、拥抱,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于生育的崇拜与渴望,以艺术形式给予“感生神话”以精彩的图解和印证。   在先民的心目中,岩画中的动物就是生活中的实物。因此,只要在山崖上凿刻出交媾与生殖的画面,就能实现入畜兴旺的愿望。同样,为了扩大狩猎的战果,便在岩石上不厌其烦地制作着大量的动物图形和游猎场面,他们确信,只有把动物的形象画在山石上,(有的还要用箭镞射中它)才会产生游猎预期的效果。
  看着这些千奇百怪的画面,也许有人会觉得它们过于粗糙、简单,甚至荒诞无稽。可是,远古的先民正是凭借着这些普通至极的线条与符号,描绘出了整个的万有世界,一如音乐的七个音符,可说是再简单不过了,靠着它们却能谱出情动三军、绕梁终日的万曲千歌。
  
  五
  
  时间在这里似乎凝固了。
  人生易老,年寿有时而尽,对于时间的飞逝,现代人总是特别敏感的。几度花飞叶落,一番齿豁头秃,常使人感慨重重,蓦然惊悚。
  当年,党项族的首领建立大夏国之后,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不仅在都城和林峦佳处建起了金碧辉煌的玉宇琼楼、离宫别馆,还选定了贺兰山东麓为其历代君王夜台长眠之地,在50平方公里的地面上留下了数百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
  时间仅仅过去了几百年,于今,当日的千般宏丽,万种豪华,已经踪迹无存,只剩下几盔荒冢、数堆瓦砾,萧条破败,零落在秋风里。相反,当人们面对这些“粤自盘古,生于太初”的岩画—这些远古游牧时代的文化遗存,想到它们阅千古而长新,历万劫而不磨,神奇地存留到今天,又怎能不为之而感到惊异、感到庆幸、感到振奋呢?
  可以说,解读岩画就是在叩启鸿蒙,等于翻检一部已经失传了的史前典籍。画面上的犀牛、野马、北山羊、单峰骆驼等珍稀动物,不是在一两千年前就已绝迹了吗?而那幅岩画上的大角鹿,据古生物学记载,原是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的远古孑遗呀!沧桑迭变,岩画长新。时间峻厉无情,然而却又是万分公正的,它善于选择,它并没有吞噬一切。
  时间,时间,我们现代人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时间!
  当年,大诗人白居易曾经一往情深地咏赞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现在我却要说:“未能抛得银川去,全部勾留在此图。”
  通过解读这些变形夸张、耐人寻味的岩画,不仅获得一番值得永生忆念的艺术享受,而且,接受了一次认识生存根基、启发生态自觉意识的教育——拨开重重的朦胧烟雾,可以重温人类蒙昧时期的宿梦,聆听远古历史微弱的回声,透视原始先民与生物环境同生共存的真实景象,进而悟解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链中的恰当位置,克服诛求无限、为所欲为的狂妄心态,真正实现回归家园、认清本源的觉醒。
  
  旅游小贴士
  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是宁夏平原西部屏障。贺兰山风景区,就位于贺兰山东麓,北起拜寺口,南至三关口、南北长30多公里,东西宽4公里。主要景点有拜寺口双塔、小滚钟口、苏峪口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等。
  您可以在银川汽车站乘坐银川公交游2路直达,可以拨打40099999999或者0951-6023949查询。该线路从新月广场发车,沿途有停靠站点。
其他文献
“要办世界最大的青瓷博物馆给外国人看。”这是吴克顺——一个典型的深圳移民的发自肺腑的心声,这是个民族的梦。凭着几十年部队锤炼出的激情,吴克顺——这个耕耘在深圳文化沃土上的拓荒牛,披荆斩棘,劈波斩浪,在青花瓷收藏界创出了一片天,在深圳开办了世界最大的青瓷专项博物馆——玺宝楼青瓷博物馆。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其中的代表性瓷
期刊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解读历史的灵性;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大地之上,品味文明的结晶。倾听澎湃汹涌的历史潮声,怀着一份敬畏之心,一种挚爱之情,去感受博物馆文化勃发的生命活力。  以文物启迪人心,用藏品涵养艺品。深圳如今已成为中国私人民间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民间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博物馆公有的面目,甚至突破了博物馆素有的“博大精深”的一贯印象,以较小的视角、强烈的个性、灵活的布展方式吸引了爱好者的眼
期刊
今年,《焦点》·风土中国杂志荣幸地成为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的合作媒体。大会将于2009年7月在中国的昆明市召开。这是100多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第一次站在自己祖国的舞台上,与世界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这次大会,对背负着数千年历史文化传承重任的中国而言,其意义超出我们预测。我们也会紧紧围绕这次盛会,对大会动态及时做出相关报道。  古老的中华文明曾在历史长河中书写出了璀璨的篇章,
期刊
深圳,宝安,西乡,铁仔山。  这是一片300多座从战国延续到明清的古墓群。  这一考古发现曾名列2000年当年全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这是岭南地区成片古墓数量最多、跨越朝代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墓葬群。  这里曾出土标有明确年份的东汉纪年砖和绘有“最古老的深圳人头像”的东汉人头印花纹砖。  这一东晋以来南头古城的居民公共墓地无疑是古宝安县作为粤东南经济、文化中心繁盛变迁最有力的实物见证。    萦
期刊
岭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背景,孕育了岭南特有的建筑文化。形形色色的古建筑仿佛沧海遗珠般散布在岭南大地上,其中,连州的古村落以其延续千年的历史,独特的建筑特色绽放出令人不能忽视的光芒。  自秦时起,便陆续有中原的区人士迁徙至岭南连州一带居住。两宋时期因战乱频繁,许多中原人士和一些中下层官吏为避战乱而大量涌入岭南,连州成了他们最佳的安身之所。移民们卜地而居,安村立寨,繁衍子孙,连州的许多古老村寨就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托马斯·曼,是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有次,记者问他:离开故土是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回答:不管我人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  前不久在深圳家门口的华润超市购物,一个面熟的女营业员,边给我秤西洋菜,边冲我热情地打招呼:  “回来多久了?”  “刚回。”  话一出口,我不由得一震。在我心中,“回”这个字眼向来是很神圣的,它是用来称呼从外地到故乡这段旅程的专门用语。从什么时候起,我竟已习惯
期刊
《焦点》风土中国杂志一直致力于用文字和图片留下建筑美丽的影像,用独特的方式呼唤诗意栖居地的回归,为中国民族建筑建立起一座纸媒博物馆。  今年年初,季富政教授曾应邀为我们杂志社《五十六个民族原生态建筑》专辑作序。时值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召开,季富政教授作为大会特邀专家,将在“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上发言。今天,我们将季教授在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上的发言稿——《巴蜀
期刊
老广州告诉我,广州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为什么西关出小姐,东山出活像呢?据说是因为旧广州西关一带富者(商贾)多,东山一带富者(官宦)多。但官家小姐就不如富家小姐有风采,有魅力吗?不过西关女子似乎确实比东山女子多点儿故事: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蜚声遐迩,区梦觉解放后担任广东省委领导、还有人们熟知的女英雄向秀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在西关这块土地上産了独特的文化、比起广州许多地方、西关并
期刊
曲阜传统婚嫁习俗极具鲜明地方特色,婚嫁礼仪程式详细规范。近年来,西风东渐,都市中的现代人离传统婚俗越来越远,不过,在一些偏远乡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婚俗,笔者就有幸亲历了这样一场婚礼,至今那喜庆的场面和富有民族传统意味的婚礼程序,仍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  在婚嫁礼俗中,婚礼一般是在白天举行的,但在曲阜却有在子夜时举行“夜婚”的习俗。现在虽然不在子夜时分举行婚礼,但其婚俗礼仪中还能看到“夜婚”的
期刊
一    “姐儿,姐儿……醒醒。”母亲轻轻地摇着沉睡的我。  “啊?”我睁开惺忪的睡眼。  母亲俯身对我说:“我下地去了,你快点起来,记得把粥熬好,我走了。”母亲吸着木鞋下阁楼,“咚哐,咚哐……”木鞋轻轻击打在木楼梯上,母亲下楼很久了,那悠长清脆的声音还在阁楼里萦回。  阁楼里残留着隔宿的暑气,我抹了抹鼻尖上的汗珠,撩开帐子,起身走到窗口。一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天空灰灰的,有一层薄雾。对面的黎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