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来源 :中老年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val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为了还原手上的皮肤,医生将他的右手缝到肚皮上,据说要养护一段时间。
  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爱人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用几块泡沫板席地睡在大厅的走廊上。白日里无事,小夫妻两个经常叽叽咕咕地凑在一起说私房话,做父亲的,远远坐在安静的走廊长椅上,一只手在眼眉上滑来滑去,衰老的眼睛湿漉漉地看着某个地方发呆。即便吃饭的时候,他也是沉默的,唯一话多的是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总要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听到解答后,又一个人怔怔地去长椅上发呆了。
  一天夜里,病房的空调调得太低,年轻的儿媳感冒了,昏昏沉沉躺在病床上睡着了。年轻人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输液,那个黑瘦的父亲跑到门诊大厅买来几片药,然后坐在儿子身边,眼巴巴看着输液瓶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来。
  半小时后,液输完了,护士拔下针头后,用一根棉签摁在年轻人的手上,转而嘱咐老人:帮着摁一下,另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按摩一下他的胳膊。
  就在那个瞬间,我注意到做父亲的手轻轻抖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摁住棉签,眼光忽然变得有点羞涩。年轻人似乎也不习惯父亲的手在自己胳膊上按摩,他局促地扭一扭身子,转眼看着睡梦中妻子的脸。往日里,都是爱人帮他按摩和摁棉签,他咕哝着要父亲停下来,可是老人并不答话,而是继续轻轻按摩着他的手臂。
  病房里长时间地沉默着,老人放在儿子胳膊上的手渐渐不颤抖了,他熟稔地从上到下运动着,眼神里竟然有欢欣的火花蹦出来。而那个年轻人,也不再看妻子,他微微闭上眼睛,短短的睫毛颤巍巍地在灯光下抖动着,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孩子目渐长高,世界愈发开阔,父亲终于不再是生命中唯一的英雄。这时,孩子的手开始离开父亲,落在朋友的肩上、恋人的臂上,做父亲的,欣慰地笑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父亲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些许失落的阴影。
  孩子大了,血缘浓情依然在,可父亲的手却从此寂寞下来。再也没有那个娇气的丫头拉着他的手到街角去买一串糖葫芦。顽皮的孩子成为清醒理智的成年人,成熟的代价是,他变得羞于直接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书上说久不拥抱的恋人会得一种奇怪的病——皮肤饥饿症。从没有人研究过,父母在儿女长大后,是否也会有一种皮肤饥饿。那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让人落泪的小故事:一个女儿常年和年老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她给妈妈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可老人一直郁郁寡欢。有一天,女儿弯腰在沙发上找东西,不经意间将双手绕过妈妈,老人突然落泪了,懵懂的女儿正在错愕,这时,妈妈说了一句话:你有三十年没有抱过我了。
  我承认看到那个故事的一瞬自己也落泪了。其实,何止故事中的女儿多年没有拥抱过妈妈,我们自己,我们的身边人,又有多少人在成年之后拥抱过自己的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家有白发爹娘是大福。只是,天下儿女可曾知道,在父母心中,六七十岁还依然可以有和自己撒娇的孩子,那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离开医院之后的第一件事,我回了父母的家。
  在父母惊喜的笑脸中,我好像小时候那样猛然把自己的手钻到父亲的手里:“帮我捂一捂,好冷啊。”那个瞬间,我感到父亲明显抖了一下,他整个人似乎一愣,而后,我看到一滴泪落在了我的手背上。
  (吴伟)
其他文献
文坛老祖母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福州市人。家住中央民族大学宿舍。  冰心老人出生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振兴民族,为祖国繁荣富强,在她心中扎下了根。她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写作了近1个世纪,1990年设立冰心奖,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她在7岁就读过“四大名著”,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大学及留学期间,广泛接触了
期刊
几年前,我所在的华夏艺术团服装模特队到一家美国养老院义演。这是一支业余的服装表演队,我们都是妈妈级演员,成员有公司经理、医生、护士、软件工程师、家庭主妇等。  那天带去的舞蹈节目有《梁祝》、《茉莉花》等。我们的舞台是候诊大厅,观众多是近百岁、超百岁的人,他们几乎都是坐在轮椅上观看演出的。  每个节目都引来雷鸣般的掌声和情不自禁的赞叹,让人难以想象平时行动迟缓、目光和表情都有些呆滞的老人们,竟有如此
期刊
潘承孝,男,汉族,1897年3月7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住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新村三段安岳楼16栋10号。  潘承孝出身于官宦没落后的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代求知欲高,家中节衣缩食支持他上学。1921年潘承孝毕业于河北省唐山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系,获学士学位。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3年获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师学衔,1925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  1927年2月回国,先后在天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
期刊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63岁了,我的防止记忆力衰退的秘方是写日。记、做记录和写提纲。  1 每天写日记,日记分三种。  (1)生活日记。主要记录每天做了哪些事情,比如去银行取款,买了哪几种菜,去拜访了哪些朋友等。  (2)电话记录本。在电话机旁,准备一个便签本,将来电内容随手写下来,再整理到电话记录本上。从前记录打出的电话,从后记录接到的电话。  (3)健康日记。记录每天起居时间。还有身体不适症状
期刊
鲁素清,女,生于1898年农历2月25日,1999年101岁,文盲,住在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64号。  老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卖给别人当童养媳。17岁时结婚,共生育了9个子女,只有4个千金长大成人,大儿子夭折了。大女儿20世纪60年代支边到新疆建设兵团,二女儿1951年参军后转业到湖北省客运公司工作,三女儿在襄樊市工作,四女儿在湖北省第一建筑公司工作。五代同堂,共有子女35人。全家生活幸福。
期刊
“祝您老长寿,祝您老健康……”百岁老人黄兆信的儿女聚在了酒店里,为老人祝贺百岁大寿。笔者通过老人女儿得知,这位百岁老人平时不仅爱喝酒,还爱抽旱烟。  “看到老人身体这样健康,俺做儿女的都很高兴!”许多人都聚满在酒店前来贺寿,周围的好多邻居也过来道喜贺寿。“家有老人是个宝……”邻居说,黄兆信的家庭非常和睦,是个有着上百人的大家族,每到过年过节,潍坊的、北京的、上海的儿孙就会赶回老家,和老人在一起过个
期刊
古时有“半老徐娘”的说法。什么叫“半老徐娘”?多少岁叫“半老徐娘”?我的观点是,认为女人三四十是“半老徐娘”,属于旧社会的产物。如果硬要说什么“半老徐娘”,那么按照今天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我以为40岁以上才能称“半老徐娘”。“半老徐娘”的后面还有一句,叫作“风韵犹存”。20来岁的桃李年华,是谈不上什么风韵的,这说明,太年轻的女孩,女人味还不浓,像酒一样,还得再存放一些时间,慢慢地风韵才出来。而
期刊
晚清的国门虽然被人打开了,西器、西俗和西学渐次东来,但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选举,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理解,任凭先进人士怎样启蒙,大家就是不开窍。在所有能识字做文的国人眼里,选举是考试:不是投票,得选与否,一看自己的发挥,二看考官的眼力,跟其他人没有关系。所以,尽管先进人士一个劲地说西方选举政治的好话,而且搞选举的西人一个劲地打我们,但是国人还是在一个劲地操练自家的科举,甚至当西方人打进来的
期刊
楠溪岩坦港闪坑下头口有座茅草屋,茅草屋里住着一个裁缝老师叫祝龙风。祝龙风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姐妹,只有一身好武艺。他欺富助贫,名声远扬。  一天,他正在溪边洗夹被,来了一位满脸横肉的外地人,向他打听祝龙风住址。祝龙风见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就说自己是祝龙风徒弟。他边说边随手撂起夹被,扭一扭就扭成两半。那人暗自吃惊:连徒弟武艺都如此高强了,想必那祝龙风更不了得!外地人慌忙找个借口离去。  又一天,山洪暴
期刊
朋友小林是一家服装店的营业员,这天中午,小林刚送走几位顾客,正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个女孩走了进来,女孩面容清秀可人,看起来有十二三岁。  “姐姐,这件衣服多少钱?”女孩指着橱窗前模特身上那件淡紫色的大衣问道。  “这是我们店里今年的新款,五百六十元。”小林微笑着回答。  “我现在只有三十五元,可以把这件衣服给我留下吗?等过一段时间我把钱存够了,再来买这件衣服。”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了钱递给小林。  “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