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名品佳作。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家长不重视;
不会读,不想读;
没有时间读;
阅读内容不精。
三、培养农村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
(一)宣传动员,提高认识
1.充分利用家长会,给各位家长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如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家长的思想上激起一点浪花,引起共鸣,从而让家长们在思想上足够重视与教师达成共识,以便于活动的开展。
2.利用班会、晨会以及恰当时机,强化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培养阅读能力
1.读故事,激发兴趣
(1)家长讲
让家长读故事,而孩子必须手指指着字,也就是语文识字中所说的随文识字,目的是让孩子快速认一些字,时间可以从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再到二十分钟,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2)老师讲
每天中午的午自习时间则由教师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读一些他们喜欢听的故事,并适时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既培养了孩子们认真倾听的习惯又能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
2.亲子共读
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孩子会非常喜欢,当孩子发现,父母对读书没有兴趣的话,那么孩子也会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件没有意思的事情。而家长渐渐地和孩子一起阅读,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阅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读书的快乐,一起积累语言,一起谈论感受,在父母的带动和影响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3.每日一诵
在低年级时每天的早读课,老师可选一首短小的、趣味性强的儿歌写在黑板上(班上发的《日有所诵》这本书,老师就要好好的利用起来),鼓励孩子先自由拼读,再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孩子上台当小老师教读,再采用多种方法让孩子熟读成诵,回家背给家长听。这样当了小老师的、得到家长表扬的孩子对课外阅读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其他孩子也乐于效仿。
4.集体阅读,教给阅读方法
利用孩子们订购的《少年百科知识报》开展集体阅读。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比如低年级进行拼音识字、勾画好词句、写一句想到的话,让学生从小习得阅读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课前分享
每一节语文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两三个孩子上台(全班孩子轮流)分享一句名人名言、一首古诗词、一个小故事、一篇优美生动的文段、一则有趣的新闻等。这种方式也是督促孩子课余时间要多阅读、多积累,只要持之以恒实施下去,孩子的语言能力、见识将不断增长,文化底蕴也就越积越厚。
6.阅读记录卡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求学生做摘抄笔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不会进行摘抄,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刚开始,就让学生每次摘抄几个好词语,一个好句子。随着年级升高,要求学生摘抄优美文段,并写出读后感来检验阅读效果。
(三)开展活动,提高阅读兴趣
1.班级读书会
为了鼓励孩子多读书,组织学生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好书分享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兴趣。这些活动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读书效果,还能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喜欢阅读。
2.评选“阅读之星”
通过评选“阅读之星”的活动,树立榜样作用。 孩子都有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可。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學生是一种鼓励,对还没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当孩子获得“阅读之星”奖状或小奖品时,自豪、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3.好书大家看
让每个学生为班级捐献几本他们喜欢的课外书,捐的书本不要同样,将这些书汇集后,放在教室图书柜里,实行资源共享,让孩子随时都有课外书进行阅读。这样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广,阅读的效果也更好了。
(四)建立阅读评价机制,激励学生阅读
每周发给学生一张“阅读记录卡”,如实填写、统计。教师每学月收集、检查、评比,根据学生阅读的数量、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效果,评选出每周的“阅读之星”,发给小奖状或小奖品。对在读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从而让所有同学坚定读书信念。
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培养兴趣抓起,要从一年级入手培养阅读意识,要多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展示分享中爱上阅读,天长日久,持之以恒,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名品佳作。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家长不重视;
不会读,不想读;
没有时间读;
阅读内容不精。
三、培养农村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
(一)宣传动员,提高认识
1.充分利用家长会,给各位家长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如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家长的思想上激起一点浪花,引起共鸣,从而让家长们在思想上足够重视与教师达成共识,以便于活动的开展。
2.利用班会、晨会以及恰当时机,强化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培养阅读能力
1.读故事,激发兴趣
(1)家长讲
让家长读故事,而孩子必须手指指着字,也就是语文识字中所说的随文识字,目的是让孩子快速认一些字,时间可以从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再到二十分钟,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2)老师讲
每天中午的午自习时间则由教师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读一些他们喜欢听的故事,并适时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既培养了孩子们认真倾听的习惯又能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
2.亲子共读
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孩子会非常喜欢,当孩子发现,父母对读书没有兴趣的话,那么孩子也会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件没有意思的事情。而家长渐渐地和孩子一起阅读,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阅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读书的快乐,一起积累语言,一起谈论感受,在父母的带动和影响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3.每日一诵
在低年级时每天的早读课,老师可选一首短小的、趣味性强的儿歌写在黑板上(班上发的《日有所诵》这本书,老师就要好好的利用起来),鼓励孩子先自由拼读,再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孩子上台当小老师教读,再采用多种方法让孩子熟读成诵,回家背给家长听。这样当了小老师的、得到家长表扬的孩子对课外阅读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其他孩子也乐于效仿。
4.集体阅读,教给阅读方法
利用孩子们订购的《少年百科知识报》开展集体阅读。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比如低年级进行拼音识字、勾画好词句、写一句想到的话,让学生从小习得阅读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课前分享
每一节语文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两三个孩子上台(全班孩子轮流)分享一句名人名言、一首古诗词、一个小故事、一篇优美生动的文段、一则有趣的新闻等。这种方式也是督促孩子课余时间要多阅读、多积累,只要持之以恒实施下去,孩子的语言能力、见识将不断增长,文化底蕴也就越积越厚。
6.阅读记录卡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求学生做摘抄笔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不会进行摘抄,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刚开始,就让学生每次摘抄几个好词语,一个好句子。随着年级升高,要求学生摘抄优美文段,并写出读后感来检验阅读效果。
(三)开展活动,提高阅读兴趣
1.班级读书会
为了鼓励孩子多读书,组织学生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好书分享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兴趣。这些活动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读书效果,还能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喜欢阅读。
2.评选“阅读之星”
通过评选“阅读之星”的活动,树立榜样作用。 孩子都有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可。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學生是一种鼓励,对还没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当孩子获得“阅读之星”奖状或小奖品时,自豪、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3.好书大家看
让每个学生为班级捐献几本他们喜欢的课外书,捐的书本不要同样,将这些书汇集后,放在教室图书柜里,实行资源共享,让孩子随时都有课外书进行阅读。这样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广,阅读的效果也更好了。
(四)建立阅读评价机制,激励学生阅读
每周发给学生一张“阅读记录卡”,如实填写、统计。教师每学月收集、检查、评比,根据学生阅读的数量、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效果,评选出每周的“阅读之星”,发给小奖状或小奖品。对在读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从而让所有同学坚定读书信念。
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培养兴趣抓起,要从一年级入手培养阅读意识,要多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展示分享中爱上阅读,天长日久,持之以恒,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