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他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革命政府担任了一系列要职之后,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到刚果(金)、玻利维亚等国试图发动共产主义革命。1967年被杀害。死后,他一直被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
记者:您自身作为一名摄影师,是否有专攻的领域,在您看来,照片承载了什么样的历史价值?您和您父亲的照片又承栽了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卡米洛·格瓦拉(以下简称卡):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专业摄影师,我还在学习阶段,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我热爱拍照,因此我在不同的项目中工作。在项目开展之前,我会先搜集信息并学习,然后再投入。我并没有哪个专攻领域。每当我有所感触的时候,我便会拍上一张并就此研究。
摄影师镜头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浓缩了摄影师所处的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物、那个年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照片满载了意义和价值。我主要研究我父亲的照片,切·格瓦拉拍摄的照片展现了他的内在世界,无论是在古巴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古巴之外的国家,他一直在拍摄。他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不是因为他著名,而是因为他的理念。他是个真真正正的人,为了理念、为了人民一直抗争,直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他的理念为他所拍摄的照片赋予了真正的价值。
记者:您的父亲是世界范围的偶像,这对您有什么影响?
卡:我很为我的父亲而骄傲。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易受到自身所处时代的影响。但在我看来,我的父亲则深深地影响着我所处的时代。正是他对我所处时代的厚重影响,方使得我的人生深受其影响。
记者:您曾说过想要通过拍照来表达你所处的时代。从您父亲所处的年代到夸天,时代一直在变迁,您如何看待这种变迁?
卡:我的父亲切-格瓦拉曾有机会游历许多国家。他拍摄了纪念碑、政治集会等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景象。我和父亲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我并没有机会用镜头去记录他所记录的那一切。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着。比如说,人类发现了DNA,我们在医学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非洲,现在依然有许多儿童因疾病死去。人类设想着登上火星,但是非洲的孩子们却因一些普普通通的传染病而死去,这些疾病医治起来非常简单。在技术层面,人类进步了许许多多,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在精神层面有多大提升。切-格瓦拉当年所努力抗争的,今日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这个世界还需要很多切·格瓦拉。
记者:有些人把您父亲视作耶稣的化身。而您说过,您想向人们展示您父亲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在您看来,您父亲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是什么?
卡:我并不相信超自然的事物。对于把切-格瓦拉和耶稣相比较的人们来说,我便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例子,证明我父亲只是个普通人。如果非得说我父亲和耶稣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我想是他们都曾为了人们同不公平的事物作斗争。作为历史上的一位革命者,我父亲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便是他的理念,他为寻求世界和谐所做的斗争。他是为爱而抗争。
记者:在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从家人和外界听了许多关于您父亲的故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卡:我从家人那听到的更多是父亲如何关爱我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故事。但是无论是从外界还是从我家人,我听到的关于我父亲的故事都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我父亲家内家外行为一致。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许多人在家一个样,在外又是另外的样子。我相信,若是每个人都能保持家内家外行为一致,那么世界将变得美好许多。我父亲从未想过要赢得多高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理念使其备受人们尊崇。许多人同我父亲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在家中放着他的相片。
记者:此次展览将展出您父亲拍摄的238张照片,其中您最喜欢的是哪几张?
卡:有好几张照片我都很喜欢,照片背后有着很精彩的故事,它们展示丁切·格瓦拉的生活方式。
董岩据《看历史》整理
大学生坚持8年背残疾同学上学
他叫王理,是保险职业学院在读的学生,却不幸患上重症肌无力。
他叫毕明哲,与王理同在这所学院读书,从初中开始就与王理在一起读书。
8年的时间里,毕明哲一直充当王理的“铁马”,王理上下学、上厕所、上浴室、上下教学楼以及各种出行,毕明哲必然鞍前马后,一直照顾着王理。10月16日,保险职业学院一间学生寝室里,毕明哲与王理两人互相取笑,笑称对方害自己染上了槟榔瘾。
8年前做出承诺,背王理上学
保险职业学院的老师为毕明哲、王理两人的故事创作了一首《蓝色萤火虫》的歌曲,毕明哲便是那只超大号的“萤火虫”。
“萤火虫”第一次起飞在8年前,2004年的初秋。两人在岳阳临湘市实验中学同一个班读初一。放学好一阵子了,毕明哲作为班长,需要在教室清场后锁门。当时,王理趴在座位上,等家人背他回去。这一天,王理的父亲正好在家,结果晚去了学校。毕明哲说了句,“我背你回家”。那时天色渐晚,只有12岁的毕明哲微胖,驮着这位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赶路,路灯将叠在一起的身子拉出长长的影子。
进了家门,王理的父亲赶紧道谢。毕明哲说,“以后我背王理上下学。”第二天,毕明哲赶了一公里路,出现在王理家。事实上,毕明哲这一趟按他自己的话说“我那么冲动承诺了,得顾全自己的面子。我估计会放弃这个事的”。王理两父子在第一个晚上也讨论过,“不能让人家背,毕明哲应该是一时冲动。”
时间从2004年的初秋一直持续到2012年的秋天,毕明哲仍在坚持。每一次下了晚自习,王理打着手电筒,毕明哲压在身下,“萤火虫”每一个季节都在慢慢飞。
曾经有过纠结但依然坚守
中学的晚自习一般要到晚上9点30分结束,但是王理手指头无力,收拾东西慢。等毕明哲背上他出教室,送王理到家就到了10点30分,毕明哲回到家往往已经晚上11点了,后背被汗浸湿了。持续两个月后,一天夜里毕明哲回家躺在床上,觉得这件事情太累人了,自己的课余时间也少了,但一想到同学们在走廊里说笑,到操场打球,他就总挂念着王理下课了有什么需求,比如上厕所、到教室外透下气。
毕明哲背王理上下学的头两个月,父母并不知情,总是发现儿子早出晚归,决定对儿子放学来一次跟踪。有一次毕明哲背着王理回家,他父母一直跟在后面没说话,毕明哲也一直低着头朝前走。“那样撞见父母,我好怕。我也不晓得怕什么,我没做错事,反正也怕”,他回忆起那次跟父母之间的交流,“毕竟我只有12岁,对自己做的事也没个评判”。
毕明哲的父母也觉得碰到了一个教育子女的大难题:德的教育很重要,儿子是在讲德。让儿子坚持下去,占用大量时间,读书肯定会受影响。当时毕明哲的姐姐也反对,主要是担心长期负重会影响身高,好几次跟弟弟吵得面红耳赤。
两人将在2013年毕业
两个男孩相处久了,相互的称呼也改了,一个叫老毕,一个叫理爹,但两人间偶尔也会有情绪,比如老毕扶理爹去上厕所,守在蹲坑边感觉臭臭的;他也受不了理爹的初、高中时的坏脾气,一次老毕借用理爹的手机,还回去时不小心摔在地上,理爹发火责问,老毕捡起手机狠狠地往地下一扔,转身走了;还有一次老毕把自行车推翻了,理爹被压在自行车下,怒骂了一句“混蛋”止痛。
但毕明哲仍然坚守承诺,高中坚持与理爹调到一个班。高考前,他们谋划能一起上大学。2010年的高考,老毕的成绩达到本科录取线,理爹成绩不好,老毕很清楚这意味着他将跟理爹分开,他不知道怎样劝慰这个朋友。
在高考的时候,两人的故事就已经在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保险职业学院得知此事,表示可以接纳两人来校读书。入读保险职业学院后,老毕与理爹专业不一样,但住在一个寝室。老毕大部分时候只要照料理爹的寝室生活,理爹的班上制定了一个轮僮表,由班上同学轮流负责理爹的白天学习生活。
两人即将在2013年毕业,老毕说,如果能有人治好理爹,让他跟我一样能奔跑该多好。
董岩据《潇湘晨报》整理
记者:您自身作为一名摄影师,是否有专攻的领域,在您看来,照片承载了什么样的历史价值?您和您父亲的照片又承栽了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卡米洛·格瓦拉(以下简称卡):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专业摄影师,我还在学习阶段,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我热爱拍照,因此我在不同的项目中工作。在项目开展之前,我会先搜集信息并学习,然后再投入。我并没有哪个专攻领域。每当我有所感触的时候,我便会拍上一张并就此研究。
摄影师镜头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浓缩了摄影师所处的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物、那个年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照片满载了意义和价值。我主要研究我父亲的照片,切·格瓦拉拍摄的照片展现了他的内在世界,无论是在古巴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古巴之外的国家,他一直在拍摄。他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不是因为他著名,而是因为他的理念。他是个真真正正的人,为了理念、为了人民一直抗争,直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他的理念为他所拍摄的照片赋予了真正的价值。
记者:您的父亲是世界范围的偶像,这对您有什么影响?
卡:我很为我的父亲而骄傲。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易受到自身所处时代的影响。但在我看来,我的父亲则深深地影响着我所处的时代。正是他对我所处时代的厚重影响,方使得我的人生深受其影响。
记者:您曾说过想要通过拍照来表达你所处的时代。从您父亲所处的年代到夸天,时代一直在变迁,您如何看待这种变迁?
卡:我的父亲切-格瓦拉曾有机会游历许多国家。他拍摄了纪念碑、政治集会等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景象。我和父亲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我并没有机会用镜头去记录他所记录的那一切。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着。比如说,人类发现了DNA,我们在医学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非洲,现在依然有许多儿童因疾病死去。人类设想着登上火星,但是非洲的孩子们却因一些普普通通的传染病而死去,这些疾病医治起来非常简单。在技术层面,人类进步了许许多多,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在精神层面有多大提升。切-格瓦拉当年所努力抗争的,今日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这个世界还需要很多切·格瓦拉。
记者:有些人把您父亲视作耶稣的化身。而您说过,您想向人们展示您父亲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在您看来,您父亲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是什么?
卡:我并不相信超自然的事物。对于把切-格瓦拉和耶稣相比较的人们来说,我便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例子,证明我父亲只是个普通人。如果非得说我父亲和耶稣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我想是他们都曾为了人们同不公平的事物作斗争。作为历史上的一位革命者,我父亲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便是他的理念,他为寻求世界和谐所做的斗争。他是为爱而抗争。
记者:在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从家人和外界听了许多关于您父亲的故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卡:我从家人那听到的更多是父亲如何关爱我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故事。但是无论是从外界还是从我家人,我听到的关于我父亲的故事都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我父亲家内家外行为一致。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许多人在家一个样,在外又是另外的样子。我相信,若是每个人都能保持家内家外行为一致,那么世界将变得美好许多。我父亲从未想过要赢得多高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理念使其备受人们尊崇。许多人同我父亲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在家中放着他的相片。
记者:此次展览将展出您父亲拍摄的238张照片,其中您最喜欢的是哪几张?
卡:有好几张照片我都很喜欢,照片背后有着很精彩的故事,它们展示丁切·格瓦拉的生活方式。
董岩据《看历史》整理
大学生坚持8年背残疾同学上学
他叫王理,是保险职业学院在读的学生,却不幸患上重症肌无力。
他叫毕明哲,与王理同在这所学院读书,从初中开始就与王理在一起读书。
8年的时间里,毕明哲一直充当王理的“铁马”,王理上下学、上厕所、上浴室、上下教学楼以及各种出行,毕明哲必然鞍前马后,一直照顾着王理。10月16日,保险职业学院一间学生寝室里,毕明哲与王理两人互相取笑,笑称对方害自己染上了槟榔瘾。
8年前做出承诺,背王理上学
保险职业学院的老师为毕明哲、王理两人的故事创作了一首《蓝色萤火虫》的歌曲,毕明哲便是那只超大号的“萤火虫”。
“萤火虫”第一次起飞在8年前,2004年的初秋。两人在岳阳临湘市实验中学同一个班读初一。放学好一阵子了,毕明哲作为班长,需要在教室清场后锁门。当时,王理趴在座位上,等家人背他回去。这一天,王理的父亲正好在家,结果晚去了学校。毕明哲说了句,“我背你回家”。那时天色渐晚,只有12岁的毕明哲微胖,驮着这位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赶路,路灯将叠在一起的身子拉出长长的影子。
进了家门,王理的父亲赶紧道谢。毕明哲说,“以后我背王理上下学。”第二天,毕明哲赶了一公里路,出现在王理家。事实上,毕明哲这一趟按他自己的话说“我那么冲动承诺了,得顾全自己的面子。我估计会放弃这个事的”。王理两父子在第一个晚上也讨论过,“不能让人家背,毕明哲应该是一时冲动。”
时间从2004年的初秋一直持续到2012年的秋天,毕明哲仍在坚持。每一次下了晚自习,王理打着手电筒,毕明哲压在身下,“萤火虫”每一个季节都在慢慢飞。
曾经有过纠结但依然坚守
中学的晚自习一般要到晚上9点30分结束,但是王理手指头无力,收拾东西慢。等毕明哲背上他出教室,送王理到家就到了10点30分,毕明哲回到家往往已经晚上11点了,后背被汗浸湿了。持续两个月后,一天夜里毕明哲回家躺在床上,觉得这件事情太累人了,自己的课余时间也少了,但一想到同学们在走廊里说笑,到操场打球,他就总挂念着王理下课了有什么需求,比如上厕所、到教室外透下气。
毕明哲背王理上下学的头两个月,父母并不知情,总是发现儿子早出晚归,决定对儿子放学来一次跟踪。有一次毕明哲背着王理回家,他父母一直跟在后面没说话,毕明哲也一直低着头朝前走。“那样撞见父母,我好怕。我也不晓得怕什么,我没做错事,反正也怕”,他回忆起那次跟父母之间的交流,“毕竟我只有12岁,对自己做的事也没个评判”。
毕明哲的父母也觉得碰到了一个教育子女的大难题:德的教育很重要,儿子是在讲德。让儿子坚持下去,占用大量时间,读书肯定会受影响。当时毕明哲的姐姐也反对,主要是担心长期负重会影响身高,好几次跟弟弟吵得面红耳赤。
两人将在2013年毕业
两个男孩相处久了,相互的称呼也改了,一个叫老毕,一个叫理爹,但两人间偶尔也会有情绪,比如老毕扶理爹去上厕所,守在蹲坑边感觉臭臭的;他也受不了理爹的初、高中时的坏脾气,一次老毕借用理爹的手机,还回去时不小心摔在地上,理爹发火责问,老毕捡起手机狠狠地往地下一扔,转身走了;还有一次老毕把自行车推翻了,理爹被压在自行车下,怒骂了一句“混蛋”止痛。
但毕明哲仍然坚守承诺,高中坚持与理爹调到一个班。高考前,他们谋划能一起上大学。2010年的高考,老毕的成绩达到本科录取线,理爹成绩不好,老毕很清楚这意味着他将跟理爹分开,他不知道怎样劝慰这个朋友。
在高考的时候,两人的故事就已经在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保险职业学院得知此事,表示可以接纳两人来校读书。入读保险职业学院后,老毕与理爹专业不一样,但住在一个寝室。老毕大部分时候只要照料理爹的寝室生活,理爹的班上制定了一个轮僮表,由班上同学轮流负责理爹的白天学习生活。
两人即将在2013年毕业,老毕说,如果能有人治好理爹,让他跟我一样能奔跑该多好。
董岩据《潇湘晨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