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pan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1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史学者杨宽先生的诸多优秀著作之一,它不仅考证了古代陵寝的变迁及对陵庙、石像生的分析,也是为中国古代都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以及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研究,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提出很多创新观点。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一书分为上下两编,在风格上差异较大。上编是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分为十四章,约占全书的一半,第一章是前言,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十三章,作者自都城的起源入手,按照时间顺序讨论了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南北朝、隋唐等各个朝代的典型都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第一阶段的概况尽收眼底。第十四章作者总结了这一时期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发展变化、其中原因以及与礼制的关系。下编是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及其重要设施。分为六章,围绕都城结构展开对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朝代都城结构变化和特点的研究。
  虽然上编更加概要简明,但我更喜欢下编。这是因为下编切入口小,基本全方位展示了宋以后典型都城的面貌,将都城里的建筑设施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更密切地联系起来,尤其是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与都城的联系。这些细腻的资料为古老的、无生命的都城注入了灵魂,使“死”的建筑展示出当年充满烟火气的形象。毕竟“要了解一座城市,简便的办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劳动,如何爱并如何死亡”。
  以上是我对整本书大致框架线索的理解,下面我将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于都城起源,真正意义上的都城都是在国家产生以后出现的,是在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诞生的。作者认为,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村落挖掘壕沟只是为了预防野兽袭击,但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修建城墙作为防御设施,极有可能是为了防备其他部落的袭击。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没有解释清楚。比如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氏族部落间难道没有相互攻击的行为吗?这个时期挖掘的壕沟真的只是为了预防野兽的袭击吗?壕沟对于敌人究竟能起到多大的防御作用?书中现有的资料和给出的解释显然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对此我认为,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都存在野兽等自然威胁和其他部落攻击等人为威胁,但是此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挖掘壕沟比修建城墙更为容易可行,所以壕沟出现要比城墙早些。有人可能会质疑:壕沟能否阻挡外来侵略的敌人?也许站在我们的视角,壕沟阻挡野兽是可以的,但对于能制造工具、团结协作的人来说效果不大。这其实是忽略了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史实。对于当时的敌人而言,翻越壕沟也较为困难,而且阻碍敌人前进速度,从而拖延时间也可以为村落里的人紧急准备、趁机反攻提供机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可以更加熟练地实用工具,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一方面翻越壕沟变得容易,壕溝在这时已经不能起到很好地防御敌对部落攻击的作用。另一方面修建城墙也变得没有那么困难了,而且城墙的防御效果比壕沟更胜一筹。所以此时的氏族村落都逐渐采用城墙来作为新的防御设施。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在序言中提到过,对都城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探索,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城”“郭”相连结的发展变化。先秦到唐代可以按照城郭连结的不同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商代的有城无郭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西周到西汉的西城连结东郭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东汉到唐代的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时期。秦都咸阳的城址毁于渭水不断北迁之扰,西汉长安虽然有外郭,但没有修建郭城,所以这两个都城的布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根据作者提炼出的先秦至唐代城郭连结布局的三个阶段可知,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都城流行西城连结东郭的布局,而到了秦汉后的北魏洛阳又出现了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地区的布局,那么它们必然是处在两个阶段的过渡时期,这种都城布局的特点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因为秦都城址被毁,对于秦都咸阳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太大的重视和深入的考察,而作者创新性地利用秦惠王时期建造的成都以及秦始皇陵园来还原秦都咸阳的面貌。秦惠王灭蜀后派人主持建设了成都,“与咸阳同制”, 故而成都有“小咸阳”之称。而所谓“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帝王陵园一般仿制都城制度,堪称一个缩小版的国都。所以秦始皇陵园应该也和咸阳布局一致。由此,作者得出秦都咸阳的布局模仿了当时中原大国,采用了西面小城连结东面大郭的方式,西面是狭长方形小城,东面是较宽长方形大郭,“城”和“郭”都是坐西朝东的。作者的这一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其他历史问题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本书基于都城的平面布局发展与礼制及政治史相关联的新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历史。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西嶋定生认为“本书带来的效果将是巨大的”。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利用礼制的演变来解释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变化,将古代都城制度与古代陵寝制度相结合。但比较遗憾的一点是,作者虽然在下编讨论了辽金都城,但未将西夏也收录进去。与南宋政权并立的辽、金、西夏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政权及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西夏王朝也必定有其都城制度的特别之处,是研究都城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环。
  都城是每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我们通过都城的发展可以从侧视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有着考证、纠误、补缺的作用。从小缺口切入研究历史问题,比宏观的“上帝视角”更能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这是值得历史研究者仔细考虑的。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鼠疫.译林出版社,2017,1:23.
  [2]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2-3+101-107.
  [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12):34.
  [4]石坤.浅评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21):405.
其他文献
进入初中的学生再也没有往日回答问题时的跃跃欲试了。他们面对老师的提问,大多采取缄默的消极态度,整个课堂经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表现得尤为普遍。如果儿童失去了在课堂上的积极表达,他将不能学会合理地阐述自我思想,也不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这极大地影响着儿童成年后怎样融入社会。实际上,这种“失语”状态已经对教育本身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失语”现象的主要表现为:    一、集体沉
期刊
◆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数据背后的价值存在。“大数据资产”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产,也被更多人重视其价值。但是如何确认大数据资产,国内外仍然缺乏共识,相关信息也很难反应到财务报表中,阻碍了企业经济发展的实质,本文就企业关于大数据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展开研究,为企业确认大数据资产提供借鉴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资产;会计确认;会计计量;数字经济  1引言  伴随着我国数字经
期刊
《三字经》《千字文》作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深远的蒙学著作,其丰富的说教内容一度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同时其整齐划一的外在形式和韵律美感又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因此该作品对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韵律的再现。  王宝童先生对这两部作品的英译文着实具有大师风范,令读者读来琅琅上口,其韵律堪比原文,实在给晚辈留下精彩案例时时拿来赏析一番,每每总是暗中感叹其文学功底的深厚,时而读来都可叫人
期刊
教研员是教师的指导者,教改的引领者。长期以来,教材分析、听课评课、组织公开教学是教研员的基本工作内容和方式。评课是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教研员通过听课、评课活动,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教研员如何准确地、客观地评价一节课?一般我们做到四个看:看教学目
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应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路子,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数学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会提问、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因而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被许多教师运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提问的作用呢?     一、营造提问的氛围    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
期刊
◆摘 要:“仰阿莎”一种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并为苗族同胞世代传颂的史诗,这首传颂了千年的“最美的歌”是贵州剑河苗族人民的文化精华,剑河县的苗族同胞通过把握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标准以及艺术特色,创作出优秀的长篇叙事歌《仰阿莎》,通过叙事长歌去塑造东方美神的文学形象,在民间广泛流传。 “仰阿莎”被誉为传说中的苗族美神,在这位苗族美神的身上承载着剑河苗族人民的文化信仰和情感,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期刊
◆摘 要: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诗歌专题“风骚”并举,选用了《氓》《离骚》(节选)两首经典诗歌。学生在获得古典诗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由于时代鸿沟,对诗意的理解产生诸多隔阂,尤其对《离骚》开头部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的“内美”大不以为然,认为屈原先生纯属炫耀家室,自吹自擂,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那个真实的屈原。  ◆关键词:离骚;内美;血统;出
期刊
有关文学作品可译还是不可译的研究,在译界与学界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首先,译者使用目的语言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再现,从而让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接受对等值的信息,这便是实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而反之,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的文本或单位不能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或单位,实现不了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互相沟通或理解。  从很早的时代开始至今,关于“可译”、“不可译”的话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意
期刊
◆摘 要:《别思》传是笔名为白衣卿相的作者所作的七言绝句,描述了作者对相思之人的爱恋之情,勾勒出浓浓的忧伤与凄婉。这首诗歌极富跳跃性,四个时间点穿插其中,分别描述了如今的分别、追忆过去的幸福、倾诉离别的思念、想象再相逢时的喜悦四个场景,四个时间点相互交错,给人以前世今生的感慨,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别思》;诗歌;时间;爱恋  《别思》  白衣卿相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
期刊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历久弥新的佳话,而香港作家刘以鬯以此为框架加以改编,让家喻户晓的《白蛇传》变得“陌生”起来。笔者认为,作者在“白蛇传”原有基础上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主体立意三个方面进行开到阔斧的变化,从而成就了《蛇》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在《蛇》中,作者保留了“故”事的绝大多数人物和细节。从耳熟能详的传统神话出发,许仙、白娘子、法海这三个主要冲突人物都出现在文中,作者不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