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根据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提高写作能力,也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关键词: 小练笔 阅读与写作 有效
一、问题举隅
课堂小练笔,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有效地打破阅读与作文的壁垒,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有违科学的训练现象。
现象一:没有合理挖掘教材因素,单纯强调每课必练,导致训练过度。
现象二:没有抓住练笔的恰当时机,纯粹为写而写。
现象三:只练不评,练评脱离。没有对学生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对策研究
进行课堂练笔最怕的便是为练而练和急功近利。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的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下面,我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这一问题谈几点做法。
(一)扩句起步,循序渐进
从低年级起,就可以进行课堂练笔,可从扩句起步。到了中高年级,我就让学生运用词语写成句群或短文。如《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将学生优秀的小练笔贴在墙上,让他们互评互写。一下课,学生们站在练笔栏前,评评点点,获益匪浅。学生的练笔如同校园中的百花园,异彩纷呈。
(二)模仿范例,潜移默化。
课文的语言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如《老师,您好!》一诗中,用“春蚕、甘露”比喻老师,形象地凸显老师的无私与辛劳。老师还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认识议一议,然后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两个恰当的比喻,体现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可敬与可爱。这样的练笔,学生在议论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阅读中有了模仿的句式,写一两个句子就变得容易了。当然,句式不能满足于学生写的一两个比喻,而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三四个不同的比喻,连成一首小诗,使学生在原先的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三)拓展情节,放飞想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强调学生自启入境,自主探究,主张学生在读中感悟。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到底“理解”了哪些?“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动心动情地写出眼中景,心中情,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有一段“我”和扫路老人握别时的对话:“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那么30年后,他们是否能故地重逢呢?让学生充分想象30年后小屋周围的环境、人物面貌、言行举止等变化,并把此情景写下来。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这样的练笔,是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感情等因素所进行的“再创造”,是较高要求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四)品味情感,巧妙迁移。
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如《我的油布伞》回忆了小时候母亲为给“我”买伞辛勤劳作、熬夜织布的故事。文中写道:当看到娘的眼熬红时,“我”的眼里有涌出了泪水。这“泪水”无不浸透着母子深情。当学生读文后动容后,我趁热打铁,设计练笔,引导学生回忆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最疼爱自己的一件事,想想事情的经过及其中的情节,先说说,再把它写下来。这种“真情实感”绽放出了学生独特的思想光芒。
(五)改写诗文,百花齐放。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文,充分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笔,在想象中拓宽思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蕴含诗中的那份情感。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小剧本是训练学生写想象作文的好方法。《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的作品,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池塘”、“落日”、“牧童”和“牛”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图”。全诗内容浅显,意境优美。据此,我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学生通过练笔,看到了诗中渐渐西沉的落日,听到了诗里不成调门的笛音,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地进行小练笔,就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写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小练笔 阅读与写作 有效
一、问题举隅
课堂小练笔,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有效地打破阅读与作文的壁垒,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有违科学的训练现象。
现象一:没有合理挖掘教材因素,单纯强调每课必练,导致训练过度。
现象二:没有抓住练笔的恰当时机,纯粹为写而写。
现象三:只练不评,练评脱离。没有对学生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对策研究
进行课堂练笔最怕的便是为练而练和急功近利。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的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下面,我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这一问题谈几点做法。
(一)扩句起步,循序渐进
从低年级起,就可以进行课堂练笔,可从扩句起步。到了中高年级,我就让学生运用词语写成句群或短文。如《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将学生优秀的小练笔贴在墙上,让他们互评互写。一下课,学生们站在练笔栏前,评评点点,获益匪浅。学生的练笔如同校园中的百花园,异彩纷呈。
(二)模仿范例,潜移默化。
课文的语言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如《老师,您好!》一诗中,用“春蚕、甘露”比喻老师,形象地凸显老师的无私与辛劳。老师还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认识议一议,然后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两个恰当的比喻,体现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可敬与可爱。这样的练笔,学生在议论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阅读中有了模仿的句式,写一两个句子就变得容易了。当然,句式不能满足于学生写的一两个比喻,而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三四个不同的比喻,连成一首小诗,使学生在原先的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三)拓展情节,放飞想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强调学生自启入境,自主探究,主张学生在读中感悟。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到底“理解”了哪些?“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动心动情地写出眼中景,心中情,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有一段“我”和扫路老人握别时的对话:“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那么30年后,他们是否能故地重逢呢?让学生充分想象30年后小屋周围的环境、人物面貌、言行举止等变化,并把此情景写下来。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这样的练笔,是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感情等因素所进行的“再创造”,是较高要求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四)品味情感,巧妙迁移。
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如《我的油布伞》回忆了小时候母亲为给“我”买伞辛勤劳作、熬夜织布的故事。文中写道:当看到娘的眼熬红时,“我”的眼里有涌出了泪水。这“泪水”无不浸透着母子深情。当学生读文后动容后,我趁热打铁,设计练笔,引导学生回忆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最疼爱自己的一件事,想想事情的经过及其中的情节,先说说,再把它写下来。这种“真情实感”绽放出了学生独特的思想光芒。
(五)改写诗文,百花齐放。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文,充分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笔,在想象中拓宽思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蕴含诗中的那份情感。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小剧本是训练学生写想象作文的好方法。《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的作品,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池塘”、“落日”、“牧童”和“牛”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图”。全诗内容浅显,意境优美。据此,我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学生通过练笔,看到了诗中渐渐西沉的落日,听到了诗里不成调门的笛音,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地进行小练笔,就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写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