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各国提倡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为本国占有一席之地。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亚洲大家庭重要成员,中国应当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与亚洲同进步,与世界共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拉动社会发展、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决策。但是,目前由于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本文从不完备契约的角度解释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步规划。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不完全契约理论介绍
契约理论就是将所有交易和制度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合同),在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计最优的契约来减少当事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讲价还价等问题,从而最终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在狭义上,所有的商品买卖就是契约关系。比如你买了飞机票,你和航空公司之间就有一个隐性契约: 你支付费用,航空公司将你在规定时间内安全送到目的地。在广义上,宪法和法律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可以理解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隐性契约。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他要创造一种结合的形式来组织社会,并使每个人得以自由和平等。“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广义的契约关系。霍姆斯特朗是完全契约理论的奠基者。
那什么是不完全契约理论呢?哈佛大学教授奥利弗哈特是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与霍姆斯特姆相比,哈特关注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合约是“不完全”的。因为现实世界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信息不对称,很多事项无法写入合同。合约未尽事项,谁说了算?哈特的这项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因为现实中无法写入合同的事项太多。劳务合同很少会写明公司的控制权在领导手中而非普通员工,因为即使不写明,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车险合同也无法写明开车人要谨慎驾驶,因为即使写明也无法监测合同的履行效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全契约性
经济一体化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54年首次提出。 “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消除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一些人为因素,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一个最优的国际经济结构。”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提出:“经济一体化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国家。就这个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不同国家经济单位之间歧视性待遇的各种措施,即各种形式的歧视性待遇的消失。”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经济条约或协定的谈判和缔结,以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提高资源配置过程的效率,实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自由贸易。在本次交易中,交易内容是双方贸易政策的妥协。 从本质上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契约,当事人是相关组织成员国。 契约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各国在贸易和其他贸易相关政策上相互妥协的承诺,二是有关实质性执行的监督和控制各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利益相关者通过多次协商完成契约。
显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完全契约。由于契约的当事人是国家,影响一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国内、国际等因素。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比较复杂,包括政府利益、人民利益、群体利益、决策者利益等等。此外,衡量国家制度环境和参与区域协议是否获益都是复杂的因素。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能是一份完整的契约。参与契约的国家复杂性进一步影响了区域协议的完整性。
三、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力,各类区域经贸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内部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号召力,成为成员国争取国家民族利益和增加社会经济财富的有效手段,也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霸权、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理近邻国家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或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其目的主要是要促使成员国的投资与贸易自由化。因为自由贸易能形成国际间的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可以促使生产者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
如果说,世界经济一体化能使所有国家获得比较利益优势,但在达不到这种最优选择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是现在可以做到的比较好的选择,因而也是在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在全球范围内还不能普遍实行自由贸易制度的现实约束情况下,我们所能采取的现实可行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最有效措施,因为在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内,成员国有限的几个国家能比较及时而有效地制订统一的经贸政策,消除贸易障碍,率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自由贸易实行起来,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和补充,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可缺少的贡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全契约性对我国参与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不断协商达成的是经济上的协同, 如特惠贸易协定、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另一方面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寻求政治保护,缓解矛盾冲突,稳定国内外局势。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国情、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只有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和政策体系。在区域一体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背景,我国更加需要借助国际贸易推动国内的改革开放,更好地加快自身的发展,也为更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提高国际地位。
區域一体化对于振兴国内需求、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将省会城市作为区域内经济增长极,国有资产规模较大,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阵地。如何运用好不完全契约理论来优化国企改革,对改革开放意义重大。
当前我们还处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阶段, 其关键的是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除了企业制度这一主线,国企管理和国资监管模式是另一个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方面,某种意义上,国资监管模式是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出资人地位的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组织基础。因此,这一阶段的政策体系比之前更加全面而且有突破。但推出之后,在接下来的两年实际上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因为大家都怕犯错误,都在观望。这种情况下,国家又出台了“双百行动计划”,要求入围“双百行动”的企业实现五大突破和一个坚持。五大突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期激励机制、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另外,提出要重点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发展混合所有制,包括完善中长期激励,如企业管理者和和普通员工的持股等等。 这些办法都试图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放到同一方手中, 或者是不断地调整剩余索取权归属的国有企业改革状态, 这与不完全契约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致的。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扩大,我国在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同时,将相互防疫合作作为加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分工、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契机。我们将坚持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推动区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APEC活动,加强与东盟、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同时,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合作进程,有效应对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形成了高度对外开放的区域合作新格局。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 粵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推动形成效益互补、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例如,长三角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三省一市四地经济各有侧重和特色,互补性强,为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体化即通过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分配,更强调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而不是侧重通过上海要素的辐射和扩散支持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上海是枢纽、是操作平台,在全球、全国吸引一流人才为长三角提供人才、资金、平台;江苏集体经济发达,优势在制造业;浙江民营企业众多,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快速;安徽的科教行业、新型工业化是亮点。求同存异, 与时偕行。实现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促进规模经济,如何运用好不完全契约理论,在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聂辉华·契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分歧.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1):1-13.
[2]李宝良,郭其友.冲突与合作经济治理的契约解决之道一201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1 ):11 5-12a
[3]关春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全契约性及对中国的启示.财经论坛,2010(1).
作者简介:顾晓花(1983-),女,汉族,上海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不完全契约理论介绍
契约理论就是将所有交易和制度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合同),在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计最优的契约来减少当事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讲价还价等问题,从而最终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在狭义上,所有的商品买卖就是契约关系。比如你买了飞机票,你和航空公司之间就有一个隐性契约: 你支付费用,航空公司将你在规定时间内安全送到目的地。在广义上,宪法和法律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可以理解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隐性契约。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他要创造一种结合的形式来组织社会,并使每个人得以自由和平等。“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广义的契约关系。霍姆斯特朗是完全契约理论的奠基者。
那什么是不完全契约理论呢?哈佛大学教授奥利弗哈特是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与霍姆斯特姆相比,哈特关注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合约是“不完全”的。因为现实世界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信息不对称,很多事项无法写入合同。合约未尽事项,谁说了算?哈特的这项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因为现实中无法写入合同的事项太多。劳务合同很少会写明公司的控制权在领导手中而非普通员工,因为即使不写明,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车险合同也无法写明开车人要谨慎驾驶,因为即使写明也无法监测合同的履行效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全契约性
经济一体化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54年首次提出。 “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消除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一些人为因素,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一个最优的国际经济结构。”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提出:“经济一体化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国家。就这个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不同国家经济单位之间歧视性待遇的各种措施,即各种形式的歧视性待遇的消失。”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经济条约或协定的谈判和缔结,以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提高资源配置过程的效率,实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自由贸易。在本次交易中,交易内容是双方贸易政策的妥协。 从本质上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契约,当事人是相关组织成员国。 契约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各国在贸易和其他贸易相关政策上相互妥协的承诺,二是有关实质性执行的监督和控制各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利益相关者通过多次协商完成契约。
显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完全契约。由于契约的当事人是国家,影响一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国内、国际等因素。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比较复杂,包括政府利益、人民利益、群体利益、决策者利益等等。此外,衡量国家制度环境和参与区域协议是否获益都是复杂的因素。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能是一份完整的契约。参与契约的国家复杂性进一步影响了区域协议的完整性。
三、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力,各类区域经贸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内部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号召力,成为成员国争取国家民族利益和增加社会经济财富的有效手段,也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霸权、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理近邻国家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或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其目的主要是要促使成员国的投资与贸易自由化。因为自由贸易能形成国际间的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可以促使生产者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
如果说,世界经济一体化能使所有国家获得比较利益优势,但在达不到这种最优选择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是现在可以做到的比较好的选择,因而也是在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在全球范围内还不能普遍实行自由贸易制度的现实约束情况下,我们所能采取的现实可行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最有效措施,因为在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内,成员国有限的几个国家能比较及时而有效地制订统一的经贸政策,消除贸易障碍,率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自由贸易实行起来,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和补充,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可缺少的贡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全契约性对我国参与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不断协商达成的是经济上的协同, 如特惠贸易协定、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另一方面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寻求政治保护,缓解矛盾冲突,稳定国内外局势。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国情、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只有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和政策体系。在区域一体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背景,我国更加需要借助国际贸易推动国内的改革开放,更好地加快自身的发展,也为更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提高国际地位。
區域一体化对于振兴国内需求、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将省会城市作为区域内经济增长极,国有资产规模较大,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阵地。如何运用好不完全契约理论来优化国企改革,对改革开放意义重大。
当前我们还处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阶段, 其关键的是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除了企业制度这一主线,国企管理和国资监管模式是另一个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方面,某种意义上,国资监管模式是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出资人地位的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组织基础。因此,这一阶段的政策体系比之前更加全面而且有突破。但推出之后,在接下来的两年实际上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因为大家都怕犯错误,都在观望。这种情况下,国家又出台了“双百行动计划”,要求入围“双百行动”的企业实现五大突破和一个坚持。五大突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期激励机制、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另外,提出要重点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发展混合所有制,包括完善中长期激励,如企业管理者和和普通员工的持股等等。 这些办法都试图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放到同一方手中, 或者是不断地调整剩余索取权归属的国有企业改革状态, 这与不完全契约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致的。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扩大,我国在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同时,将相互防疫合作作为加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分工、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契机。我们将坚持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推动区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APEC活动,加强与东盟、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同时,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合作进程,有效应对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形成了高度对外开放的区域合作新格局。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 粵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推动形成效益互补、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例如,长三角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三省一市四地经济各有侧重和特色,互补性强,为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体化即通过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分配,更强调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而不是侧重通过上海要素的辐射和扩散支持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上海是枢纽、是操作平台,在全球、全国吸引一流人才为长三角提供人才、资金、平台;江苏集体经济发达,优势在制造业;浙江民营企业众多,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快速;安徽的科教行业、新型工业化是亮点。求同存异, 与时偕行。实现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促进规模经济,如何运用好不完全契约理论,在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聂辉华·契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分歧.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1):1-13.
[2]李宝良,郭其友.冲突与合作经济治理的契约解决之道一201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1 ):11 5-12a
[3]关春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全契约性及对中国的启示.财经论坛,2010(1).
作者简介:顾晓花(1983-),女,汉族,上海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