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学建筑是基础教育的载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空间,是青少年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活动空间,新时期的校园设计要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观念,去设计更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空间。本文结合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及学习的特点,就中小学建筑空间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发展趋势;活动空间
前言: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的成长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学校空间的设计要从青少年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出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空间,使青少年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1 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教育制度始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年。“明堂辟雍”所表述的就是古代的学校,全国各地,均有孔子庙,庙旁有明伦堂,堂前有泮水。孔子被世人称为“圣人”,后人称之为开门授徒私家讲学,《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由此可见,孔子教学的场所并不固定,当时也没有学校建筑的概念。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教育体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学”盛极一时。封建社会里的私塾、学堂、国子监已经满足不了国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学校建筑随着知识领域的扩大有所改观。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学校分为:完全小学校、全部初级学校、完全中学校、全部高级学校和九年制学校。随着现代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家对现代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小学校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2.1建筑功能上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学校建筑的改革。曾经的单间房屋满足私塾先生的要求,朗朗的读书声漫步于田间地垄;工业革命后,“工厂式学校”的基本形式是在走廊两侧设置独立教室,并配以专业教室和附属用房作为补充。这种特点的建筑形式曾经一度被公认为学校建筑的范本(图1)。功能相对简单,学生以“班级”为单元,基本固定于某一间教室内,教师的更换决定着所学科目的差异,教學资源相对固定,知识的学习来源于书本、教材和教师的口述。今天的社会和以往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运用无处不在。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空间应该超越传统的“班级”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以适应团队工作。学校建筑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教室”形式,发展为“学习的环境”或是应用大量辅助性技术进行教育和学习的综合场所。比如,数字编辑设施和学生自主创作空间越来越普遍,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普遍应用,由此产生的教学空间日益专业化、数字化、多元化。
2.2建筑规模上从量到质的变化
1986年我国制定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对校舍的规模和形式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例如:小学普通教室的层高由3.1m提高到3.6m,中学普通教室的层高由3.4m提高到3.8m。内容更加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以往校园建筑关注得最多的是面积、功能、流线等技术职能,校园建筑的形象呆板、单调而缺乏活力。教育建筑绝对不仅仅是功能的容器,它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如何让孩子们在九年的教育生活中拥有优良的社会品德,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学习经历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基础教育的职责所在。
2.3空间设计上从单调到充满情趣
“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的理解,他并不明白他是个教师,他们也不明白自己是学生。很快空间形成了,这就是最初的学校。由每个人的个性,以各种各样的自然光照和朝向构定界域和园地,来设定各种各样的空间。”—这是路易斯·康所理解的学校空间,它所体现的精神既是古老的、又是永恒的。今天的孩子和以往的“我们”大不相同,他们从小接触和接纳的信息已经极为广泛。校园建筑应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工厂。西方基础教育与我国存在差异较大,学生自主性较强,学校建筑的设计也较为自由,随意,充满趣味性(见图2)。这些建筑特点也将影响我们对学校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诠释。
3 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某市九年制学校于2006年完成设计,是新区管委会为解决东区居民子女入学问题而新建的。
3.1规划的背景与总体设计
规划用地位于交通便利的市区,总用地面积49322m2,建设用地37028m2,地块周围建筑为住宅小区。学校类型为九年制学校,共42班:小学阶段24班、每班学生40~45人;中学阶段18班、每班学生45~50人。规划用地呈南北向长方形(见图3),周围用地性质为新区居住用地,人流方向相对集中。规划体育用地位于东侧,教学用地位于西侧;校区主要出入口离中央大道150m;次要出入口临近另一条路,满足消防要求的同时兼顾运动区资源共享;辅助出入口设在中央大道;总建筑面积20433m2,总体四层,局部五层,建筑高度20m。总体规划设计中央景观轴,依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各个空间:公众空间(校园主入口)、室外活动空间(校园中心广场、室外活动用地)、单元式空间(基础教室)、专业化空间(专业教室)、共享空间(交往空间、种植平台、屋面活动平台等)。
3.2内外兼顾的公众空间设计
中小学校建筑除了本身承担着固有的职能外,应向公众传达其社会职能和精神面貌。内外结合地带应该能够清晰的体现其公众性,与内部空间相区分,保证校园内部空间的安全和独立。在上学、放学时间段,校门口家长或接送者的拥堵往往令管理者为难。校园主入口设置缓冲空间,允许公众的介入,给家长、教工们提供一条安全的等候空间、公共通道。鉴于用地条件紧张,在主入口处,设计校前区(距人行道22m),缓解公共交通压力,保证学生出入安全(见图4)。入口处布置学校标志,根据需要融入学校的教育风格和特色,设计柱廊界定内部与外部空间,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成为校园文化对外的宣传窗口。 3.3室外活动空间
室外活动空间包括:校园主广场及室外活动用地。孟子有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的教育就重视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设计应符合孩子的特点,营造一个纯净、健康,富有情趣和个性的空间环境,不奢华、不矫情、不造作;同时,校园建筑丰富的视觉形象,可以满足孩子们这一阶段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设计中,可通过建筑体量高低错落的组合,一些独特的造型语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获得他们的喜爱和认同。穿过柱廊,展现在面前的是中心广场,其广场背景是螺旋式造型的综合教学楼,校园的中心广场设计满足其使用功能(中小学的升降旗仪式、课间操等),给孩子们塑造想象空间(见图5)。鉴于中小学生的特点,中心广场设计不宜过于庄严、肃穆,死板的空间形式会令孩子们畏惧,从而难以亲近。
3.4基础教室的空间设计
“教室”作为学校建筑的基本单元,既有公共性,又有独特性。每一间“教室”都是特定的“集体”空间,孩子们“情感”的归属地,摆脱单一的走廊布局,让每一间教室的空间产生独有的特色,内部色彩的区分,外部空间的变化渗透,都会让孩子感觉与众不同。“教室”设计中被忽视的是年龄的差异,从6岁~15岁,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有其各个年龄段的特色,单一的设计尺度会让孩子在空间中找不到归属感,应依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安排教室的朝向、位置、家具尺度等。设计中所有的教室按照年级区分,中学教室位于校园广场北侧,一层架空局部用于停放自行车,其走廊与专业教学楼相连(中学有相应专业教学要求),小学教室位于校园广场南侧,室外设置的儿童活动场地。
3.5专业化教室的空间设计
校园资源共享是发展的最终趋势,在各种不同的空间里,学生会增加与外部的交流、学习机会,从侧面展现学校文化。综合教学楼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其功能为中心图书馆、舞蹈教室、琴房、音乐教室等,通过廊道连接小学部和中学部。
体育馆的设置方便学生使用的同时相对独立。其设施在特定时间会对外开放,公众的参与让学校成为学生对外交流的平台,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3.6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
课余的时间孩子们在干什么?如果他们只能呆在教室里或站在拥挤的走廊上凭栏向外张望,那么我们作为设计者,应该自责并向孩子们道歉。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必须学会在社会中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学会互助、交流,在交往中展现自我,获得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幼年的孩子喜欢共同嬉戏,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并获得交往经验。更大的孩子则喜欢在共同参与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依据孩子的这些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应该提供交往空间。大厅、走廊和其他的交通空间被适宜的放大,从而可以形成可供多种活动的空间。如适当加宽走道宽度,可做到3~3.3m,走道就不再仅仅是交通的概念,它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交流的第二课堂。
所有建筑通过廊道的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雨无阻”生物角、自然角、科技角,无数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均可产生设计主题,产生具有归属感的独特场所;另外,还可以通过错层的变化,利用下一层的屋顶作为活动的平台,通过铺砌防滑地砖或预制水泥砌块,结合适宜的花草种植,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小小的游戏乐园。植被屋面除了对室外环境增加绿量、加強生态功能外,对改善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建筑能耗,具有积极作用。室外空间的设计应体现年龄的差异,在设计中,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室外活动特点各有不同,因此低年级孩子应有特殊的室外活动场地,并用建筑、小品或绿化加以限定。从空间设计上加强对弱小团体的保护,从而避免因年龄悬殊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也许应该更多地从孩子们的感受去审视设计,创造他们喜爱的、舒适的环境。
4 结语
中小学校园是青少年成长期的重要的活动空间,所以在对其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充分满足青少年学习生活为主体,还要使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轻松、快乐,能够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天性。所以在中小学校园的空间设计上还要追求不断的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青少年创造出高品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曹霞.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
[2]俞凡力.我国素质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浅析[J].中外建筑.-2013(8).
[3]胡永超,傅吉利.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J].浙江建筑.-2008(7)
【关键词】 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发展趋势;活动空间
前言: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的成长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学校空间的设计要从青少年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出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空间,使青少年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1 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教育制度始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年。“明堂辟雍”所表述的就是古代的学校,全国各地,均有孔子庙,庙旁有明伦堂,堂前有泮水。孔子被世人称为“圣人”,后人称之为开门授徒私家讲学,《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由此可见,孔子教学的场所并不固定,当时也没有学校建筑的概念。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教育体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学”盛极一时。封建社会里的私塾、学堂、国子监已经满足不了国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学校建筑随着知识领域的扩大有所改观。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学校分为:完全小学校、全部初级学校、完全中学校、全部高级学校和九年制学校。随着现代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家对现代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小学校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2.1建筑功能上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学校建筑的改革。曾经的单间房屋满足私塾先生的要求,朗朗的读书声漫步于田间地垄;工业革命后,“工厂式学校”的基本形式是在走廊两侧设置独立教室,并配以专业教室和附属用房作为补充。这种特点的建筑形式曾经一度被公认为学校建筑的范本(图1)。功能相对简单,学生以“班级”为单元,基本固定于某一间教室内,教师的更换决定着所学科目的差异,教學资源相对固定,知识的学习来源于书本、教材和教师的口述。今天的社会和以往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运用无处不在。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空间应该超越传统的“班级”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以适应团队工作。学校建筑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教室”形式,发展为“学习的环境”或是应用大量辅助性技术进行教育和学习的综合场所。比如,数字编辑设施和学生自主创作空间越来越普遍,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普遍应用,由此产生的教学空间日益专业化、数字化、多元化。
2.2建筑规模上从量到质的变化
1986年我国制定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对校舍的规模和形式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例如:小学普通教室的层高由3.1m提高到3.6m,中学普通教室的层高由3.4m提高到3.8m。内容更加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以往校园建筑关注得最多的是面积、功能、流线等技术职能,校园建筑的形象呆板、单调而缺乏活力。教育建筑绝对不仅仅是功能的容器,它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如何让孩子们在九年的教育生活中拥有优良的社会品德,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学习经历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基础教育的职责所在。
2.3空间设计上从单调到充满情趣
“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的理解,他并不明白他是个教师,他们也不明白自己是学生。很快空间形成了,这就是最初的学校。由每个人的个性,以各种各样的自然光照和朝向构定界域和园地,来设定各种各样的空间。”—这是路易斯·康所理解的学校空间,它所体现的精神既是古老的、又是永恒的。今天的孩子和以往的“我们”大不相同,他们从小接触和接纳的信息已经极为广泛。校园建筑应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工厂。西方基础教育与我国存在差异较大,学生自主性较强,学校建筑的设计也较为自由,随意,充满趣味性(见图2)。这些建筑特点也将影响我们对学校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诠释。
3 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某市九年制学校于2006年完成设计,是新区管委会为解决东区居民子女入学问题而新建的。
3.1规划的背景与总体设计
规划用地位于交通便利的市区,总用地面积49322m2,建设用地37028m2,地块周围建筑为住宅小区。学校类型为九年制学校,共42班:小学阶段24班、每班学生40~45人;中学阶段18班、每班学生45~50人。规划用地呈南北向长方形(见图3),周围用地性质为新区居住用地,人流方向相对集中。规划体育用地位于东侧,教学用地位于西侧;校区主要出入口离中央大道150m;次要出入口临近另一条路,满足消防要求的同时兼顾运动区资源共享;辅助出入口设在中央大道;总建筑面积20433m2,总体四层,局部五层,建筑高度20m。总体规划设计中央景观轴,依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各个空间:公众空间(校园主入口)、室外活动空间(校园中心广场、室外活动用地)、单元式空间(基础教室)、专业化空间(专业教室)、共享空间(交往空间、种植平台、屋面活动平台等)。
3.2内外兼顾的公众空间设计
中小学校建筑除了本身承担着固有的职能外,应向公众传达其社会职能和精神面貌。内外结合地带应该能够清晰的体现其公众性,与内部空间相区分,保证校园内部空间的安全和独立。在上学、放学时间段,校门口家长或接送者的拥堵往往令管理者为难。校园主入口设置缓冲空间,允许公众的介入,给家长、教工们提供一条安全的等候空间、公共通道。鉴于用地条件紧张,在主入口处,设计校前区(距人行道22m),缓解公共交通压力,保证学生出入安全(见图4)。入口处布置学校标志,根据需要融入学校的教育风格和特色,设计柱廊界定内部与外部空间,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成为校园文化对外的宣传窗口。 3.3室外活动空间
室外活动空间包括:校园主广场及室外活动用地。孟子有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的教育就重视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设计应符合孩子的特点,营造一个纯净、健康,富有情趣和个性的空间环境,不奢华、不矫情、不造作;同时,校园建筑丰富的视觉形象,可以满足孩子们这一阶段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设计中,可通过建筑体量高低错落的组合,一些独特的造型语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获得他们的喜爱和认同。穿过柱廊,展现在面前的是中心广场,其广场背景是螺旋式造型的综合教学楼,校园的中心广场设计满足其使用功能(中小学的升降旗仪式、课间操等),给孩子们塑造想象空间(见图5)。鉴于中小学生的特点,中心广场设计不宜过于庄严、肃穆,死板的空间形式会令孩子们畏惧,从而难以亲近。
3.4基础教室的空间设计
“教室”作为学校建筑的基本单元,既有公共性,又有独特性。每一间“教室”都是特定的“集体”空间,孩子们“情感”的归属地,摆脱单一的走廊布局,让每一间教室的空间产生独有的特色,内部色彩的区分,外部空间的变化渗透,都会让孩子感觉与众不同。“教室”设计中被忽视的是年龄的差异,从6岁~15岁,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有其各个年龄段的特色,单一的设计尺度会让孩子在空间中找不到归属感,应依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安排教室的朝向、位置、家具尺度等。设计中所有的教室按照年级区分,中学教室位于校园广场北侧,一层架空局部用于停放自行车,其走廊与专业教学楼相连(中学有相应专业教学要求),小学教室位于校园广场南侧,室外设置的儿童活动场地。
3.5专业化教室的空间设计
校园资源共享是发展的最终趋势,在各种不同的空间里,学生会增加与外部的交流、学习机会,从侧面展现学校文化。综合教学楼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其功能为中心图书馆、舞蹈教室、琴房、音乐教室等,通过廊道连接小学部和中学部。
体育馆的设置方便学生使用的同时相对独立。其设施在特定时间会对外开放,公众的参与让学校成为学生对外交流的平台,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3.6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
课余的时间孩子们在干什么?如果他们只能呆在教室里或站在拥挤的走廊上凭栏向外张望,那么我们作为设计者,应该自责并向孩子们道歉。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必须学会在社会中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学会互助、交流,在交往中展现自我,获得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幼年的孩子喜欢共同嬉戏,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并获得交往经验。更大的孩子则喜欢在共同参与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依据孩子的这些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应该提供交往空间。大厅、走廊和其他的交通空间被适宜的放大,从而可以形成可供多种活动的空间。如适当加宽走道宽度,可做到3~3.3m,走道就不再仅仅是交通的概念,它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交流的第二课堂。
所有建筑通过廊道的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雨无阻”生物角、自然角、科技角,无数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均可产生设计主题,产生具有归属感的独特场所;另外,还可以通过错层的变化,利用下一层的屋顶作为活动的平台,通过铺砌防滑地砖或预制水泥砌块,结合适宜的花草种植,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小小的游戏乐园。植被屋面除了对室外环境增加绿量、加強生态功能外,对改善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建筑能耗,具有积极作用。室外空间的设计应体现年龄的差异,在设计中,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室外活动特点各有不同,因此低年级孩子应有特殊的室外活动场地,并用建筑、小品或绿化加以限定。从空间设计上加强对弱小团体的保护,从而避免因年龄悬殊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也许应该更多地从孩子们的感受去审视设计,创造他们喜爱的、舒适的环境。
4 结语
中小学校园是青少年成长期的重要的活动空间,所以在对其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充分满足青少年学习生活为主体,还要使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轻松、快乐,能够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天性。所以在中小学校园的空间设计上还要追求不断的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青少年创造出高品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曹霞.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
[2]俞凡力.我国素质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浅析[J].中外建筑.-2013(8).
[3]胡永超,傅吉利.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J].浙江建筑.-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