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
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从数学教学心理来说,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与手段。活动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对数学教学来说就是要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它的实质是师生间协同展开的探索活动,活动教学中,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用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不仅仅是外在的实践活动,更要注重的是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看、画、剪、拼、量、算”等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有所感,有所悟,进而有所创造,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生长的气息。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
(2)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生活数学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米尺、面积为1平方米的模板若干块。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学校音乐室(1)和音乐室(2)的地面都铺了地面砖。一间教室铺了108块,一间铺了120块,你认为哪间教室面积大?
(如果用的是统一的地面砖,就是第二间教室面积大;如果用的不是同一种地面砖,就不能直接比较了。)
2.在比较面积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即面积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个家族中的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现在老师如果让你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音乐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乐意吗?为什么?
(面积单位太小了,测量起来会很麻烦的。)
3.造一造:你能创造出一个比平方分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吗?
4.板书课题:和平方米交朋友。
(二)创设活动,认识平方米、用平方米。
1.谈话:平方米是一个比平方分米大的面积单位。
2.猜一猜。你能闭上眼睛猜一猜,1平方米有多大吗?
3.看一看。请睁开眼看一看,老师带来了一张1平方米的模板。比你脑中猜想的大了,还是小了,还是差不多?
4.量一量。谁能量出我这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的边长时多少?
5.记一记。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6.画一画:你能在你的作业本上画出1平方米吗?(不能。)那么你能在哪里画出1平方米呢?(黑板上,地面上……)
组织学生分组画一画。
7.验一验:谁来用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验一验,他们画得怎么样?
8.找一找:你周围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先观察,再验证。)
9.估一估、量一量。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10.估一估、站一站。你知道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学生吗?(充分利用学生刚刚在地上画出的1平方米。
11.同学们刚刚认识了1平方米有多大?那么2平方米有多大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引导学生将两个1平方米模板拼在一块。)4平方米有多大呢?
1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音乐教室(1)和音乐教室(2)到底哪个大?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量一量两个教室的面积。
13.说一说。同学们刚刚用量的办法知道了两个教室面积的大小,那同学们,你还想用平方米量出什么的面积?
14.请找一找你学生上的小伙伴,一起量一量你们想量的而积……
(三)交流感受,结束活动
1.你认为我们今天认识的平方米与前面所认识的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有什么联系?
2.你认为面积单位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3.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四、自我评析
1.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终将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原型,并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待它,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它,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例如,平方米的产生是由于测量物体面积时,原先的单位太小而“创造”出的,启发学生今后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也要创造性的思索和活动,认识了平方米后就可以用它来测量生活中一些较大物体的大小。
2.让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体验。
面积单位的教学关键是要使学生对各种面积单位有深刻的形象感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层次;要让学生有一种很真实的体验,而不能是学习了平方米,却不知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内化、创造……这样,既体现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各种面积单位的形状、大小的空间观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看——想——估——验——用”的活动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范例。
(责任编辑:张华伟)
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从数学教学心理来说,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与手段。活动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对数学教学来说就是要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它的实质是师生间协同展开的探索活动,活动教学中,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用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不仅仅是外在的实践活动,更要注重的是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看、画、剪、拼、量、算”等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有所感,有所悟,进而有所创造,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生长的气息。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
(2)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生活数学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米尺、面积为1平方米的模板若干块。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学校音乐室(1)和音乐室(2)的地面都铺了地面砖。一间教室铺了108块,一间铺了120块,你认为哪间教室面积大?
(如果用的是统一的地面砖,就是第二间教室面积大;如果用的不是同一种地面砖,就不能直接比较了。)
2.在比较面积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即面积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个家族中的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现在老师如果让你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音乐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乐意吗?为什么?
(面积单位太小了,测量起来会很麻烦的。)
3.造一造:你能创造出一个比平方分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吗?
4.板书课题:和平方米交朋友。
(二)创设活动,认识平方米、用平方米。
1.谈话:平方米是一个比平方分米大的面积单位。
2.猜一猜。你能闭上眼睛猜一猜,1平方米有多大吗?
3.看一看。请睁开眼看一看,老师带来了一张1平方米的模板。比你脑中猜想的大了,还是小了,还是差不多?
4.量一量。谁能量出我这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的边长时多少?
5.记一记。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6.画一画:你能在你的作业本上画出1平方米吗?(不能。)那么你能在哪里画出1平方米呢?(黑板上,地面上……)
组织学生分组画一画。
7.验一验:谁来用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验一验,他们画得怎么样?
8.找一找:你周围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先观察,再验证。)
9.估一估、量一量。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10.估一估、站一站。你知道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学生吗?(充分利用学生刚刚在地上画出的1平方米。
11.同学们刚刚认识了1平方米有多大?那么2平方米有多大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引导学生将两个1平方米模板拼在一块。)4平方米有多大呢?
1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音乐教室(1)和音乐教室(2)到底哪个大?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量一量两个教室的面积。
13.说一说。同学们刚刚用量的办法知道了两个教室面积的大小,那同学们,你还想用平方米量出什么的面积?
14.请找一找你学生上的小伙伴,一起量一量你们想量的而积……
(三)交流感受,结束活动
1.你认为我们今天认识的平方米与前面所认识的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有什么联系?
2.你认为面积单位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3.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四、自我评析
1.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终将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原型,并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待它,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它,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例如,平方米的产生是由于测量物体面积时,原先的单位太小而“创造”出的,启发学生今后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也要创造性的思索和活动,认识了平方米后就可以用它来测量生活中一些较大物体的大小。
2.让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体验。
面积单位的教学关键是要使学生对各种面积单位有深刻的形象感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层次;要让学生有一种很真实的体验,而不能是学习了平方米,却不知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内化、创造……这样,既体现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各种面积单位的形状、大小的空间观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看——想——估——验——用”的活动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范例。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