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问题能力是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结构的形成。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应培养学生提出有关他们周围环境问题的能力,并作出了相关规定。我国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更多地借鉴了国内外地理学科以及其他学科关于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将地理问题能力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得以体现和强调。
为了了解中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在长春市多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如下两个题目:
题目一:你是否经常向老师提出地理问题?
该题目可以收集如下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看学生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考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问卷统计结果如下:经常提问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从不提问的占25%,而67%的学生只是“偶尔”向老师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目前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善于提问、不积极提问,问题意识十分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不善于引导学生质疑等问题。
题目二:地理教师是否经常给出资料,让同学们独立提出问题?这个题目是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这一角度设计的。
问卷结果中回答“经常”和“定期”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7%,而回答“偶尔”和“从不”的学生却占被调查人数的63%。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灌输,不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
以上两个题目的调查结果是比较一致的。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准确地把握资料中的矛盾信息,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地理教师也不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且,笔者曾经深入课堂了解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可能还要好于实际情况,这是更加令人担忧的。那么,在国内外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中学地理课堂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
第一,教师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主要有三种:一是怕“误事”,一些教师觉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怕“冷场”,一些教师担心让学生提问题,如果组织不当,气氛上不来,课堂反而会沉闷;三是怕“难堪”,有的教师不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是怕学生提出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
第二,学生的因素。一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不感兴趣,自然就不会主动发现问题。二是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它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条件,原有的只是结构愈是合理,其迁移作用就越大。三是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长时间地维持求知欲,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才不至于盲从,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第三,教育制度的因素。长期以来,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考试制度的,笔者认为教师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这里,他们不是不愿意走入教改大潮,而是有很多无奈。教育制度,尤其是评价制度不改革,所谓的研究型课题和探究式学习只能是形同虚设,教师和学生永远也摆脱不了沉重的枷锁,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提升了。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事物的变化是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为了了解中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在长春市多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如下两个题目:
题目一:你是否经常向老师提出地理问题?
该题目可以收集如下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看学生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考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问卷统计结果如下:经常提问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从不提问的占25%,而67%的学生只是“偶尔”向老师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目前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善于提问、不积极提问,问题意识十分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不善于引导学生质疑等问题。
题目二:地理教师是否经常给出资料,让同学们独立提出问题?这个题目是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这一角度设计的。
问卷结果中回答“经常”和“定期”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7%,而回答“偶尔”和“从不”的学生却占被调查人数的63%。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灌输,不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
以上两个题目的调查结果是比较一致的。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准确地把握资料中的矛盾信息,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地理教师也不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且,笔者曾经深入课堂了解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可能还要好于实际情况,这是更加令人担忧的。那么,在国内外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中学地理课堂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
第一,教师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主要有三种:一是怕“误事”,一些教师觉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怕“冷场”,一些教师担心让学生提问题,如果组织不当,气氛上不来,课堂反而会沉闷;三是怕“难堪”,有的教师不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是怕学生提出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
第二,学生的因素。一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不感兴趣,自然就不会主动发现问题。二是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它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条件,原有的只是结构愈是合理,其迁移作用就越大。三是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长时间地维持求知欲,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才不至于盲从,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第三,教育制度的因素。长期以来,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考试制度的,笔者认为教师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这里,他们不是不愿意走入教改大潮,而是有很多无奈。教育制度,尤其是评价制度不改革,所谓的研究型课题和探究式学习只能是形同虚设,教师和学生永远也摆脱不了沉重的枷锁,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提升了。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事物的变化是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