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协同手段,将课程中的具教育意义的内容引申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性作用,达到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育目的。本文在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内涵的基础上,探析在教育教学中构建“课程思政”的初步方法,提出构建教学体系、组建师资团队、更新教学模式、建立长效评价体系四条基本路径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机制;协同效应;构建方法
1、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便包含着人们对更高质量的教育的追求。现今学校教育模式下,小学综合教学、初中选学、高中分科、大学分流。随着各专业之间的分工日益细化,各类课程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割裂性,课程之间的融通性在逐渐降低,思政课程似乎作为一门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只能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来负责。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常常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独木难支,困境百出。事实上,学校里的每一门课程、各科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每一节课上教师都应秉持教育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于2014年在上海地区提出并践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2016年,基于学生薄弱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旨在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体系。至此,“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重要路径,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划了标准尺度。
“课程思政”的一个基本内涵在于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培养德才兼备、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思政”的大方针指导下,要求各高校全面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用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新理念来开展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程思政”的运营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多管齐下的态势,各科教师在课堂上都不再是简单的教授专业知识,而是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课程内容,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这样多课程协同教育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优于思政教师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课程思政”是在学校各分科课程的教育合力下达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机制的措施
2.1把握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完备教学体系
高校在践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时,首先要在思想高度上进行全面、深刻的学习和认识。要厘清处在重中之重的一条逻辑:课程思政实施和践行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始终是“主渠道”,而各门分科课程只能算作“一段渠”,这样的主次逻辑关系要深刻明确。在这样的正确认知指导下,高校要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协调各学院现实情况,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使思想政治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源头活水,不断推陈出新,构建完备的思想体系和运行模式。各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始终坚持主导地位,在各个学院(各个学科)之间组织不同层面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工作的专题研讨,引导高校中的那些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作用,领悟到只有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他各科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目标。
2.2传播课程思政内涵,组建骨干师资团队
当高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初步建立起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后,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发挥其理论优势和带头作用,在各学院、各专业课教师之间广泛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汇聚各方优势力量,组建课程思政的师资团队,建设课程思政的工作室,率先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这些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对高校各个学院、各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和选拔,致力于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各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使各专业课教师把握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模式。通过这样有点及面、由表及里的协作方式,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对专业领域和课程内涵的全覆盖。思政课教师对整个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且曲折的过程。这无疑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紧随当下时政动态,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新元素,对这些当下时政要素进行总结和归纳、整合和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及時整理呈现给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常见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周末大讲堂、月度研讨会、业务交流会等,在这样的场景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的头脑风暴,在教师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巧妙的方式如入到了专业课程内容之中。
2.3紧抓课程思政动态,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队伍中熏陶下,其自身的政治素养、政治敏感度也逐步提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时事动态,也能从中提炼出值得探讨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教师教材的精加工,二、教师教法的新转变。教师对专业教材的精加工中凝结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是教师系统地总结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果。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结合、筛选典型案例作为立体化教材、综合运用网络资源与现实案例等过程,从而推动各门专业课程向更加高质量、更加有触感的方向发展。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教法的转变是为了更好顺应课程的讲解和学生的吸收。课堂教学中以多样化教学为主要的特点,展开形式有案例教学法1、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沉浸式教学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发挥,真个课堂教学都贯穿教育性原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总目标。 2.4关注课程思政评价,保持效果长效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应该是一个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要持续稳步的保持。为了避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建立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包含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育主体因素。对教师而言,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课堂进行监督和改进的重要动力因素,包括教师在备课时对专业知识的精加工程度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宜,课堂思政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多方面;对学生而言,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具体包括每节课、每学期的道德成长认知,由于品德的培养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这样的评价体系只要能保证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受到的教育影响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便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状况。
3、总结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内在要求是稳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了以徳施教、以徳立人的典范,通过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德育先行是课程思政的前提要求。课程思政深入理解和把握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将育人放在授业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讲解,而是在各专业课教师的打造下变成更加贴近现实,更容易被学生接纳的经典现实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在各方协同效应下同向同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定期开展研讨会,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各专业课的骨干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势必会透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保证他们课程上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各云上平台、图书馆等资料的配置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设施保证。通过学校各部门分工合作、协同发力,共同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思政教育保驾护航。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慢慢发力,在工作中优化建设、在建设中推进工作,努力提高工作的“境界”,真正地将价值观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深入挖掘各学科、各课程之中地思政育人资源,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价值引领为途径,对育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学生思政教育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教学方式从“单独唱”到“大合唱”的转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风,沈海明. 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机制的课程改革探讨[J]. 科学与财富,2019,000(032):197.
[2]李志红.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当代旅游:下旬刊(4),2.
[3]张思.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几点思考[J]. 山西青年,2020(3):170,172.
[4]赵美凤.(202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30;No.129(04),74-76..
[5]房楠.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6):51-53.
[6]李卫东,黄祐,黄金燕. 高职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思政育人机制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19(7):107-110.
[7]张新蕾. 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問题及对策研究[J]. 长江丛刊,2019(2):206-207.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机制;协同效应;构建方法
1、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便包含着人们对更高质量的教育的追求。现今学校教育模式下,小学综合教学、初中选学、高中分科、大学分流。随着各专业之间的分工日益细化,各类课程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割裂性,课程之间的融通性在逐渐降低,思政课程似乎作为一门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只能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来负责。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常常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独木难支,困境百出。事实上,学校里的每一门课程、各科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每一节课上教师都应秉持教育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于2014年在上海地区提出并践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2016年,基于学生薄弱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旨在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体系。至此,“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重要路径,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划了标准尺度。
“课程思政”的一个基本内涵在于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培养德才兼备、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思政”的大方针指导下,要求各高校全面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用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新理念来开展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程思政”的运营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多管齐下的态势,各科教师在课堂上都不再是简单的教授专业知识,而是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课程内容,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这样多课程协同教育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优于思政教师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课程思政”是在学校各分科课程的教育合力下达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机制的措施
2.1把握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完备教学体系
高校在践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时,首先要在思想高度上进行全面、深刻的学习和认识。要厘清处在重中之重的一条逻辑:课程思政实施和践行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始终是“主渠道”,而各门分科课程只能算作“一段渠”,这样的主次逻辑关系要深刻明确。在这样的正确认知指导下,高校要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协调各学院现实情况,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使思想政治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源头活水,不断推陈出新,构建完备的思想体系和运行模式。各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始终坚持主导地位,在各个学院(各个学科)之间组织不同层面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工作的专题研讨,引导高校中的那些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作用,领悟到只有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他各科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目标。
2.2传播课程思政内涵,组建骨干师资团队
当高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初步建立起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后,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发挥其理论优势和带头作用,在各学院、各专业课教师之间广泛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汇聚各方优势力量,组建课程思政的师资团队,建设课程思政的工作室,率先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这些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对高校各个学院、各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和选拔,致力于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各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使各专业课教师把握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模式。通过这样有点及面、由表及里的协作方式,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对专业领域和课程内涵的全覆盖。思政课教师对整个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且曲折的过程。这无疑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紧随当下时政动态,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新元素,对这些当下时政要素进行总结和归纳、整合和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及時整理呈现给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常见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周末大讲堂、月度研讨会、业务交流会等,在这样的场景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的头脑风暴,在教师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巧妙的方式如入到了专业课程内容之中。
2.3紧抓课程思政动态,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队伍中熏陶下,其自身的政治素养、政治敏感度也逐步提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时事动态,也能从中提炼出值得探讨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教师教材的精加工,二、教师教法的新转变。教师对专业教材的精加工中凝结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是教师系统地总结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果。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结合、筛选典型案例作为立体化教材、综合运用网络资源与现实案例等过程,从而推动各门专业课程向更加高质量、更加有触感的方向发展。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教法的转变是为了更好顺应课程的讲解和学生的吸收。课堂教学中以多样化教学为主要的特点,展开形式有案例教学法1、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沉浸式教学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发挥,真个课堂教学都贯穿教育性原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总目标。 2.4关注课程思政评价,保持效果长效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应该是一个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要持续稳步的保持。为了避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建立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包含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育主体因素。对教师而言,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课堂进行监督和改进的重要动力因素,包括教师在备课时对专业知识的精加工程度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宜,课堂思政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多方面;对学生而言,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具体包括每节课、每学期的道德成长认知,由于品德的培养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这样的评价体系只要能保证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受到的教育影响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便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状况。
3、总结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内在要求是稳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了以徳施教、以徳立人的典范,通过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德育先行是课程思政的前提要求。课程思政深入理解和把握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将育人放在授业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讲解,而是在各专业课教师的打造下变成更加贴近现实,更容易被学生接纳的经典现实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在各方协同效应下同向同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定期开展研讨会,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各专业课的骨干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势必会透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保证他们课程上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各云上平台、图书馆等资料的配置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设施保证。通过学校各部门分工合作、协同发力,共同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思政教育保驾护航。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慢慢发力,在工作中优化建设、在建设中推进工作,努力提高工作的“境界”,真正地将价值观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深入挖掘各学科、各课程之中地思政育人资源,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价值引领为途径,对育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学生思政教育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教学方式从“单独唱”到“大合唱”的转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风,沈海明. 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机制的课程改革探讨[J]. 科学与财富,2019,000(032):197.
[2]李志红.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当代旅游:下旬刊(4),2.
[3]张思.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几点思考[J]. 山西青年,2020(3):170,172.
[4]赵美凤.(202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30;No.129(04),74-76..
[5]房楠.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6):51-53.
[6]李卫东,黄祐,黄金燕. 高职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思政育人机制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19(7):107-110.
[7]张新蕾. 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問题及对策研究[J]. 长江丛刊,2019(2):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