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的方针,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如何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光荣的历史,这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宝库。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对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同时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高职学生要正确地对传统文化,“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一定要反对蔑视传统、数典忘祖的做法,同时对外来文化要有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这本身也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表达。
围绕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培养主阵营的高校要做好大学引领文化的时代职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观;强化学生的全面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同时坚守网络文化新阵地;大胆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民族文化。同时注意,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引领,并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创新发展高校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培养的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高等职院校学生要培养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我们现有的文化产生充分的认同感。高职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以“四有”新人为总体目标,以“三个面向”使自己的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以“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自身文化自信培养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文化自信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文化上要做到自信,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本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当我们的文化处于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势时,我们的文化就越发展,展现出的是一种自信。例如:典型的汉唐时期,我们与周边国家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而恰恰这时期也是我们文化获得发展的好时期。反之,则陷入一种文化停滞和文化自卑情绪中。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开放的、高势能的文化和价值观,向中国封闭的、僵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发起的挑战,国人文化自信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整个文化弥漫着自卑情绪,传统文化被知识分子全面批判,成为中国社会思想主流的是西学。文化不自信的另一个典型时期是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国人思想一下子从文化大革命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面对先进的西方文化,又滋生了盲目崇拜的心理。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西方文化,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及西方的时尚元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不屑一顾,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甚至觉得这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这些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也具有典型性。似乎不崇洋就是一种老土和过时。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不自信。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立于孤立的发展中。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文化,但也要认识到文化都有“异质性”,文化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每一种文化有其自身繁殖的土壤,离开了培植它的土壤的文化也是不能成活的。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外来文化要持欢迎的态度,但千万不能忘了本。
培养文化自信,需了解文化自信的生成的特殊形成规律,要从各种渠道认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交流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其实就是在发展文化。只有不断地把自己的文化推向前,你才可能对他有自信。高职学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的“四维根据”,即历史根基、国力根基、理论根基和领导根基。历史根基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泉,国力根基是每一次文化自信的提振基础,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我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我国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来自于我国文化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此外,作为高职学生,很快将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一定要有一种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承担。
结束语
文化自信是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后的特有状态,也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和人的一种深度发展。作为高职学生,要在当代多元文化境遇和冲击下,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自信,通过自觉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提高自我价值主导性,使自己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
【资助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维度研究(2014Z55)】
(作者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光荣的历史,这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宝库。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对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同时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高职学生要正确地对传统文化,“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一定要反对蔑视传统、数典忘祖的做法,同时对外来文化要有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这本身也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表达。
围绕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培养主阵营的高校要做好大学引领文化的时代职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观;强化学生的全面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同时坚守网络文化新阵地;大胆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民族文化。同时注意,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引领,并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创新发展高校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培养的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高等职院校学生要培养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我们现有的文化产生充分的认同感。高职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以“四有”新人为总体目标,以“三个面向”使自己的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以“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自身文化自信培养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文化自信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文化上要做到自信,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本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当我们的文化处于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势时,我们的文化就越发展,展现出的是一种自信。例如:典型的汉唐时期,我们与周边国家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而恰恰这时期也是我们文化获得发展的好时期。反之,则陷入一种文化停滞和文化自卑情绪中。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开放的、高势能的文化和价值观,向中国封闭的、僵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发起的挑战,国人文化自信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整个文化弥漫着自卑情绪,传统文化被知识分子全面批判,成为中国社会思想主流的是西学。文化不自信的另一个典型时期是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国人思想一下子从文化大革命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面对先进的西方文化,又滋生了盲目崇拜的心理。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西方文化,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及西方的时尚元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不屑一顾,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甚至觉得这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这些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也具有典型性。似乎不崇洋就是一种老土和过时。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不自信。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立于孤立的发展中。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文化,但也要认识到文化都有“异质性”,文化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每一种文化有其自身繁殖的土壤,离开了培植它的土壤的文化也是不能成活的。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外来文化要持欢迎的态度,但千万不能忘了本。
培养文化自信,需了解文化自信的生成的特殊形成规律,要从各种渠道认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交流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其实就是在发展文化。只有不断地把自己的文化推向前,你才可能对他有自信。高职学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的“四维根据”,即历史根基、国力根基、理论根基和领导根基。历史根基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泉,国力根基是每一次文化自信的提振基础,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我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我国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来自于我国文化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此外,作为高职学生,很快将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一定要有一种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承担。
结束语
文化自信是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后的特有状态,也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和人的一种深度发展。作为高职学生,要在当代多元文化境遇和冲击下,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自信,通过自觉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提高自我价值主导性,使自己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
【资助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维度研究(2014Z55)】
(作者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