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的人生排场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21211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中国人有实用理性,讲求实际,但在现实生活中,各样的繁文缛节比谁都多。
  18世纪末,英国人马戛尔尼率使团来华,要跟中国建立平等经商关系,结果因为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中国朝廷的三跪九叩之礼,灰头土脸地回去了。人富贵了,得讲究排场,当年刘邦做亭长的时候,偷鸡摸狗无所不为,一边洗脚一边就见客了。但是,做了皇帝,得有排场,排场离不开礼仪,马上找人制礼,群臣上朝,打扮齐整,什么时候趋,什么时候立,什么时候下跪,什么时候叩首,井井有条,一步迈错,帽子掉了,都要被拉下去治罪。龙床上的刘邦见了,得意地说,今日方知皇帝之贵。排场,就是一种有形的精神享受。
  自秦汉以降,朝代可以变更,但仪式排场却始终如一。但凡是个官儿,出行虎头牌一对对排开,八抬大轿,鸣锣开道,前呼后拥。皇帝出来就更了不得,卤薄仪仗加上护卫,得排上几里地。在家里上朝,大宴群臣,文武两列,边跪拜边饮酒,声势浩大,整齐划一,讲究的就是仪式场面。为什么儒家偏受独尊?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只有儒家会讲究礼仪,能给皇帝和百官设计出排场讲究来。不用说,但凡礼仪排场,都是没用的虚文,出行要那么多跟着的干嘛?朝会上的国宴,谁也不敢真吃真喝,无非装样子,就算开会议事,仪式性的朝会什么也决定不了,真正的决策,是皇帝与宰相私下的小会。但是,没用的排场,还就是人人喜欢讲,排场中心的人喜欢,自不必说,人生在世,谁不高兴做回月亮,被众多星星拱着呢?就算做星星的,也未必一点都不高兴,站在靠上的,比靠下的得意,站在下面的比没有进来的得意。
  没有富贵的人们,也未必不喜欢排场,平时不讲究,那是没有条件,婚丧嫁娶,攒了一辈子钱,一天的礼仪排场就都花出去了,哪怕今后遭饥荒,背债也在所不惜。一旦农民发了家,排场讲得比从前的东家还厉害,太平天国几个农民忽然做了天王东王什么的,出门的仪仗,从城东门可以排到西门,讲究细致得大家都背不下来。即使没钱搞排场的时候,站在边上看皇帝或者官老爷抖威风,也未必都是满心的怨恨,项羽当年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之矣。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焉。野心没有这么大的人,心中艳羡者,恐怕也不少。嘴上不说,个个心里都会觉得,当官就得这样。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清官包拯大老爷,在民间的戏剧中,还不是八抬大轿,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前呼后拥?包公如果不这样八面威风,有谁会相信他呢?当然,民间排场的讲究,是跟官场学的,君不见,作为白丁的老百姓在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照例一边官帽子,一边凤冠霞帔。
  老调子没有唱完,排场当然还得继续,有权有势之人,人生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仪式,盛大而隆重的仪式。出行的时候,依旧是前呼后拥,依旧是随从一队,只是八抬或者十六抬大轿变成了4个轮子的轿车,虎头牌变成了警车开道。下属在辖境边上恭候如仪,然后接风,然后讲话,然后请入酒席,请上座。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早就安排好,按台本走台就是。大小会议,都成仪式,无论多大规模的会议,展览,还有名目繁多的节,开幕式和闭幕式最为隆重,也最为无用。领导嘉宾,按衔级大小依次讲话,大抵照本宣读,所讲的内容,换个抬头,另一个会照样适用。只要够级别的领导来了,哪怕仅仅站了一站,整个会场都蓬荜生辉。于是热闹而隆重的仪式,反而变成了没有主题的主题,成了开会的目的,开会,办节,连领导讲话本身,都变成了仪式的一部分。现在连学术会议也渐染此习,开幕式完了,下面的议程可有可无,大家大可以去风景名胜玩去也。
  人生就是仪式,就是排场,一个排场,接着另一个排场,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宝贵生命,就消耗在这一个又一个毫无用处的排场中,但就是乐此不疲。
其他文献
其实很多人都会在内心深处积压一些未了的事件、情绪,时间久了可能自己都忘了,但它总会在某一时刻以某种方式出来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如果总是忽视它,心理问题就会慢慢形成,甚至会
小学语文教材从解放前叶圣陶参与编写开始算起,已经过了百年的建没,它的历史几乎和白话文母语教育相同。站在世纪的端点,用一种新的目光来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考察语文教材中
朋友曾问我:你最佩服你老婆什么?我很是严肃地回答:会找对象。  虽然此事被朋友鄙视了好久,但我觉得只是说了一个事实。为什么说真话就是可耻的?人生当真寂寞如雪大如席!  我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还单着,一次朋友问我:“你们单位那么多美女,为何到现在你还不找个女朋友?”我冷冷地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他笑我:“都这把年纪了,你还‘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一下就戳中了我的痛点,当时很沮丧地说:“美女是兔子,我是